有一種鄉愁叫蘸淚寫詩——讀劉漢俊先生和他的《煙波江上》

2020-12-23 光明網

  ​有時候,我們喜歡一種文字,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字描摹了你形容不出來的那些美好,更因為在文字裡領略到了值得我們仰望的思想高度和獨特魅力。當你走近了,你會被他展現的人物領著遊暢於山川之間,你會和他用文字搭建出來的愛恨同悲喜。仿佛透過文字,你們在經歷著同一段人生。

  只在文字裡相識,卻像老朋友一樣,無論是一本書,還是一個作家,《煙波江上》和劉漢俊先生都帶給我這樣的體會。

  「一向英雄的武漢,忽然成了一座教人心疼的城市,一向聰明機靈勤奮敢拼的九頭鳥,真的受傷了。」《煙波江上》扉頁的第一句話,就把人帶回到了那個揪心的季節。今年初的武漢,是一個一觸就溢出淚花兒的「淚包」,劉漢俊先生的「淚包」裡,淚著對親人的牽掛、對家鄉的心疼,包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英雄的感激。

  每一個人都會有家鄉,每一個人都會有鄉愁,卻很少有人會像劉漢俊先生一樣,把生長過的地方,看的那麼透徹,愛的那麼清楚。作為湖北人的著名作家劉漢俊,兩個月內接連為武漢寫下了《致敬武漢人民》《武漢,生命在呼喚》《給武漢的一封信》《九頭鳥對天使的鳴謝》《致敬武漢志願者》《請接受一座城市的敬禮》《站起來,我依然英雄的武漢》七首長詩。煙波江上的愁雲久久籠罩在武漢三鎮和遊子的心上,所以這本詩集叫做《煙波江上》。

  他寫武漢——「武漢人不怕面對困難與兇險,怕的是沒有理解與同情。武漢人不怕做出割捨與犧牲,怕的是沒有光亮與溫度。為了全國的安寧與祥和,武漢選擇了悲壯!」

  他寫牽掛——「我擔心你,此刻的你,隔離在家,侷促難耐,度日如年,行走在夜的深處,尋找光的源頭。」

  他寫醫護——「看到你以天使的身份戰神的姿態雷電的威力,鋼盔鐵甲地挺立在生死線上鬼門關口;看到你忙碌的身影沉重的腳步,你憔悴的欣慰疲憊的微笑,看到你偉岸背後的汗珠,柔美裡面的淚水,看到你脆弱中的堅強,文弱裡的勇敢……」

  他寫病人——「我不想死,我是兒子的爸爸、爸爸的兒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頂梁柱,出門英雄漢,我不想死。」

  他寫親人——「假如你覺得孤單了,想一想遠方的家和遠方的他,給父母打個長長的熱線,給子女發個溫暖的表情,家庭是溫馨的港灣,歸來的錨地。」

  他寫感謝——「防護服裡一憋六七小時的汗水,是全國人民心疼的淚水。累倒在地上癱倒在椅上趴倒在桌上,你的睡姿是最美的油畫,天使一打盹兒,世界都心疼。」

  他的祈願——「我愛你,滿血復活的武漢,你的風姿你的風骨你的風度,猶在。瀟灑一甩頭,你便是明媚的春天,依然是知音的故鄉楚辭的家,平地出高樓,長橋臥橫波,沙湖碧波起,東湖紫煙生,扁舟孤帆直,夢裡煙堤楚漢雨,長河落日圓,醉入江城晚照風,願你江山萬裡無恙,願你盛世千年無虞。」

  因為一首詩,喜歡一個人,因為一個人,憐惜一座城。當災難襲來,一片驚憂中,劉漢俊先生的長詩在朋友圈中刷屏,隨之虹雲、康輝、周濤、田歌、呂忠堂等數十位朗誦藝術家自發進行深度演繹,聲聲情、句句淚,文字和情感的交融感動了萬千聽眾。我們全家人在感召下也一起加入了以實際行動為武漢加油的隊伍,能夠買得到的,籌得到的物資,源源不斷地想方設法運往湖北。周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的加入了我們,人員之多,物資之巨都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非常時期,不是誰有神力一呼百應,而是愛讓我們萬眾一心!

  一切終將過去。

  一切不會過去。

  唯有長江水,靜默如斯地守護著這座古老而活力的城池,如同《煙波江上》封面圖,江水穿城而過、路道依江直上,長江水和煙火氣融匯於此,於是就有了一城生生不息的幸福與安樂。

  期待著劉漢俊先生筆下痊癒的武漢全景。

  願煙波江上無人愁。

  (悅光 中國銀協國家金融安全中心專家委員會)

[ 責編:楊帆 ]

相關焦點

  • 春風文藝出版社推出劉漢俊戰疫主題詩集《煙波江上》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是黨的宣傳戰線的一員,劉漢俊先生不辭辛勞,百忙之中創作了《致敬武漢人民》《武漢,生命在呼喚》《給武漢的一封信》《九頭鳥對天使的鳴謝》《致敬武漢志願者》等七首長詩,並以「煙波江上」為題,構成了這部抗疫抒情詩集。
  • 余光中少年故地舉辦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10日,「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在重慶舉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記憶裡的少年時光。  「在大型的中國地圖冊裡,你不會找到『悅來場』這個地方」,朗誦者以余光中《思蜀》的這句話引出詩人在重慶悅來生活的7年。  生於南京的余光中10歲時隨母親躲避戰亂落腳到作為抗日戰爭大後方的重慶。
  • 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是種不能提的傷痕
    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忘,故居難歸,舉目四望,盡為他鄉之景,側耳細聽,滿是異國之音。禁不住愁思上湧,思緒翻飛,全然都是故國的一首《黃鶴樓》。老夫子的講解又漸漸入耳來:昔日神仙已經駕著黃鶴飛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黃鶴樓。黃鶴離開之後便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飄蕩的白雲,陽光下的樹木清楚可見,鸚鵡洲上覆蓋著茵茵青草。天色已經不早,舉目四望,故鄉卻在何處?
  • 《煙波江上》的那隻——讀姜坤的畫
    《煙波江上》的那隻鳥——讀姜坤的畫姜坤作品《煙波江上》。周實 姜坤有畫《煙波江上》。 畫面上,一隻鳥,溼漉漉地蹲伏在一根風中的蘆葦上,頸脖向前探伸著,眼睛死死地盯著下面,尖喙利得像把匕首,翅膀欲張未張的,仿佛就要一衝而下。它下面有什麼呢?不用說,就是魚。妨礙它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煙波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生於1928年重陽節這樣一個有詩有酒的日子,余光中詩意地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鄉音未改兩鬢斑白的他,一路走來,確實也是與詩文相伴。年少氣盛時,余光中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四度空間」:詩、散文、評論和翻譯。
  • 余光中去世,曾寫詩「天津雖大,我也有一份」,再見先生,再見《鄉愁...
    1951年余光中和父母在一起除了寫鄉愁余光中的作品也不乏懷念母親的余光中為母親作了《母難日》(包括《今生今世》《矛盾世界》《天國地府》三則)的詩並刻在了他母親的墓碑上。余光中和妻子余光中在27歲時與表妹範我存結婚,後育有4個女兒。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珊珊、幼珊、佩珊、季珊」。只要一有空就會和妻子一起與女兒玩耍。
  • SUFE·為你讀詩 | 劉盈貝:《鄉愁》
    鄉愁是永遠的話題。所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鄉愁大抵也相似吧。今天,跟隨朗讀的旋律,聆聽來自不同國度的鄉愁。先生於2017年12月14日辭世,享年90歲。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中《鄉愁》一詩是先生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 散文|煙波江上寫鄉愁──關於夏建章的水墨畫
    夏建章是我的同鄉,他出生的桃江縣,歸我的出生地湖南省益陽市所轄,因此,我們同梓裡。桃江因美麗的桃花江而得名,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先生,曾為桃花江寫過一首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桃花江上美人窩》。可見,那裡山明水秀,地美人美,是一塊風水寶地。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生寫不盡的鄉愁
    提到余光中先生的名字,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那首收錄在語文課本裡的《鄉愁》。《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少時不知愁滋味,如今讀來,卻已喉間哽咽。
  • 你喜歡讀詩嗎?寫詩的人給你一種什麼感覺?
    今日,有個網上的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寫詩的人都不正常?從何談起?原來他讀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又讀了那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詩,好奇的他又看了兩個詩人的簡介,看完之後,才問出了這樣的問題。
  • 鄉愁縈繞——追憶余光中四次廈大行
    余光中先生雖然只在廈大讀了一個學期,但對廈大一直存有美好的印象和不絕的追憶。廈門的秀麗風光,也是余光中成為詩人的觸媒。他說,從上海乘船來廈門,在茫茫大海中漂蕩幾日,忽然看見了鼓浪嶼,覺得仿佛海上仙山,還有英雄樹和亞熱帶的生命,都促成了他的創作衝動。在廈門時,他剛剛踏入詩歌之門,寫詩也寫詩論,但對於詩歌的天地,莫測高深,憧憬遠多於認識。
  • 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因此,消息一出一路上為了躲避日寇追捕,母子兩人睡過草地,鑽過狗洞。睡過佛寺大殿的香案下,也睡過廢棄房子的閣樓上。母親安慰他: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而餘先生卻說:其實,大難不死即福,又何必說後福呢?
  •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場來自歲月的回眸
    在這漫長的40多年間,余光中通過寫詩抒發鬱結在他心中的思念。在他的文學創作中,「鄉愁」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翻開余光中先生的履歷簿,會發現,其實早在9歲那年,余光中先生就開始了遷徙、漂泊的一生。逃難途中,他住過破廟,藏在佛像下逃過追捕。
  •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黃鶴樓》,向來和杜甫的《登高》相類比,被譽為是盛唐七律第一。這兩首唐詩就像是盛唐七律當中最耀眼的明珠,代表著盛唐七律詩歌的最高水平。不過,兩首唐詩所表達的主題卻有相當的不同。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雖然在面對回鄉的機會的時候,也未必選擇回鄉,但是在看到秋日、日暮、暮靄這樣景色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依然是那個縹緲的故鄉,而那種情緒瀰漫心頭,就是這句著名的「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之時,正是倦鳥歸林之時,在外漂泊的遊子又何嘗不是「倦鳥」呢?
  • 鄉愁未了,餘光仍存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共鳴。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在世人眼中,余光中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許是詩人。其實,餘先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均有建樹,有「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之稱。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不無道理。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起看看!
    其實我一直不太清楚「鄉愁」究為何物,雖然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在品味著它。如果說,它是一種對故鄉或家國眷戀的情感狀態,那麼,這種情感或許有點像空氣,呼吸它時你感覺不到它,一刻或缺就頓覺憋悶。有人以為遊子或戌邊將士才最珍視鄉愁,其實並不盡然,我的記憶中就有許多時候,幾乎是在不經意中便與它撞了個滿懷。印象最深的是:小學6年級時,父母雙雙被「打倒」。有天夜裡我聽父親對母親說:要不我們申請回山東老家種地去——「老家」這兩個字眼突然像黃鐘大呂,重重地撞開了我的心扉。原來我們並不絕望,我們還有個血脈之地可以投奔。
  • 煙波江上
    煙波江上使人愁」「今宵誰釣江心月,千裡煙波一葉舟」……這是漂泊者對岸的渴望,一個異鄉人對歸宿的期許。我知道,在文字的江湖裡有多少詩意,生命的江湖裡就有多少坎坷。而腳下這堅實的堤岸,這如畫的風景,而今卻是另一番情形,恐怕難以讓人生出煙波的縹緲與離愁了吧。站在奔流的江水前,我腦海中思考的是堤與岸的哲學。
  • 有一種鄉愁和美味,叫雲南人的殺豬飯!
    有一種鄉愁和美味叫殺豬飯令人難以抗拒勾起遠在他鄉務工人士的濃厚記憶殺豬飯是雲南廣大農村地區年尾的一道農家盛宴眼下年關將近紅河五花肉蘸豬血滇南紅河哈尼人一旦磨刀霍霍向年豬,頭道猛菜就有了。這頭道猛菜,漢語叫做血旺或者白旺,也不排除其他民族活學活用的情況。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在戰火紛飛中孤獨、痛苦,他把思念化作詩,以時間的滄桑,用情蘸墨,漢魂唐魄,鄉愁則瀰漫於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而與整個名族福禍共承,榮辱同當。為依母膝,他選擇了金陵大學外語系。此後,才華橫溢的他受教於呂叔湘先生帳下,還常聆聽冰心、曹禺的演講,並翻譯了拜倫、雪萊的詩作在報刊上發表。痛心的是內戰狼煙又燃,只在金陵大學讀一年半的好光陰,余光中就顛沛流離到廈門。在廈門大學學生會主辦的「各言其志」座談會上,他表白初心:「我將來要當作家。」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看到這則報導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期然地想起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那篇流沙河的詩歌《就是那一隻蟋蟀》和他提到的「Y先生」,Y先生正是臺灣詩人余光中。1982年,《星星》詩刊連續12期介紹「臺灣詩人十二家」,3月號便刊登了余光中的詩與介紹文字。編輯流沙河為余光中回信中的那句話「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所觸動,很快寫下了那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