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晚,當他站在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的領獎臺上,接過許冠文頒發給他的「專業精神獎」時,大部分人還不曾知曉這位被稱為「香港電影海報之父」的插畫家——阮大勇。許冠文有一段回憶是這樣說的:「有個畫家幫我畫海報,畫到觀眾走過看見,還沒看我的戲就先笑出聲……這個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不久前剛剛落幕的第六屆香港主題電影展,給了人們認識他的機會。他的28張電影海報,在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展出,影展期間還放映了一部名為《海報師:阮大勇的插畫藝術》的紀錄片,影片融入了導演許思維(許冠文之子)及其家人與阮大勇40年的緣分。這個緣分概括起來就是: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阮大勇一共為許氏兄弟的電影畫過16幅海報。當時業內流傳著一段佳話:凡是由阮大勇設計的海報,影片一定大賣。一千萬票房,是影片大賣的分水嶺,區區20港元一張的影票,一千萬就是五十萬人次的觀影量。
紀錄片播放當晚,許冠文夫婦以及香港導演陳嘉上親臨現場觀看此片,阮大勇先生和導演許思維也一起出席映後交流。那一刻,70年代至90年代最為賣座、輝煌的香港電影,都被阮大勇用一幅幅精心設計、手繪的電影海報定格在同一時空。
複寫紙上練就強勁筆風
阮大勇,1941年生於浙江慈谿的觀海衛鎮,他的母親擅長刺繡,父親能書會畫,自幼喜愛畫畫的他,遺傳了父母的優秀基因,五歲開始拿起畫筆。雖先天近視,也沒有正式學過畫畫,但絲毫不影響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是班級裡畫畫最好的人,也經常得到老師的讚賞。即便如此,在物資匱乏、沒有安全感的時代,他的父親始終認為,畫畫是沒有前途的。因其父長期在香港工作,阮大勇從上海徐匯中學初中畢業後,就舉家遷往香港,住在港島區北角。
阮大勇在香港的第一份工是經父親的朋友介紹,在荃灣的中央紗廠檢驗棉花和紗。因表現出色升職負責繪製生產報表,由於經常用「複寫紙」填寫報告,鍛鍊出強有力的筆風。後加入到「嘉禾」前身的「永華片場」美術部工作,也曾做過「行貨油畫」(即供一般餐廳或家庭擺放的廉價裝飾用油畫),而在「朗文」的工作則是為教科書繪畫插圖。阮大勇說:「我在『朗文』工作並不算很長時間,當時的上司說我做她的助手實在是大材小用,所以便推薦我到她丈夫的廣告公司。從此我的工作便開始一帆風順,在公司美術部任職9年,從草稿員升級至美術主任。所以我的上司絕對是我的伯樂,因為她的『慧眼』改寫了我的人生。」
不久,阮大勇通過廣告公司的同事,結識了「許氏兄弟」許冠文和許冠傑。
《半斤八兩》海報改變他的命運
「風華絕代 港片年華」是本次影展的主題,而影展的宣傳海報也是主辦方委託阮大勇親手繪製的(見33版)。「其實這次展出的電影都是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代表香港歷年來最好的電影,這個名字是取得蠻好的。」現場交流環節,阮大勇對這次影展的主題頗為欣賞。
「我在畫第一張海報之前,已經在香港最大的廣告公司做了9年,9年裡我積累、學習了很多東西。我畫的第一張海報是1975年的《天才與白痴》,難度不是很大,畢竟做過這一行。《天才與白痴》這張海報其實是廣告公司提供的機會,第二張海報才是我親自去片場,找到許冠文先生、許冠傑先生毛遂自薦,接到了《半斤八兩》這張海報的工作。《半斤八兩》這張海報改變了我的命運,到1992年退休,都是人家找我畫海報的,現在回想起來也是覺得很幸運,感謝許氏兄弟給我這個機會。」
談到畫海報,阮大勇的話匣子打開了,「現場很多觀眾可能第一次看到我真人,也能感覺到我是不善表達、內向保守的人。我畫了第一張海報之後呢,覺得電影海報很適合我的畫風,因為我就是喜歡描摹人物,然後我還有點虛榮心——幫電影公司工作可以接近明星嘛。我在報紙上知道《半斤八兩》開拍的消息後,就邀了我的好朋友一起去片場找他們(許氏兄弟)。一到片場,許冠文先生是導演,很忙,指東指西,許冠傑作為演員,站在旁邊,我就偷偷上去,講明來意,可能是第一部海報的成績還可以,就很順利地拿下了第二張海報《半斤八兩》,就是這樣。」
連續兩部許氏兄弟的電影大賣,海報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阮大勇因此聲名鵲起,邀約紛至沓來。其後,他繪製了洪金寶的《五福星》系列,四款李小龍電影的海外版海報,成龍的《A計劃》和《飛龍猛將》以及周星馳的《龍的傳人》、《新精武門》等。
阮大勇說:「之所以能夠有接踵而來的電影海報工作,就是因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流行喜劇,而我獨樹一格的Q版畫風便成了喜劇的最佳表達模式。除此之外,也因為戲行人都比較迷信,他們覺得找阮大勇畫的電影都會特別賣座。」但在他那裡,仍然心存著一份感激:「多謝金像獎肯定了我幾十年的努力,多謝香港這個福地,造就了我的海報風格。多謝許冠傑先生,我的第一張海報是他啟用的。」
如果能穿越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一定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各大戲院內外都懸掛著栩栩如生、詼諧幽默、構思巧妙的電影海報。而這位電影海報師卻神龍見首不見尾,常常處於「失聯」狀態,說失聯是因為,那時候的阮大勇不善言談,很少與工作不相關的人和事接觸,想找他,只能是發動各種朋友、關係去打聽詢問,基本沒有能直接找到他的方法。
數字與緣分
在電腦繪圖軟體還沒有普及的時代,手繪海報,是一項極其辛苦且考驗繪畫創作功力的工作。海報上的細枝末節、方方面面都需要親手動筆去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77年至1992年間,阮大勇創作了將近200幅電影海報,不難想像其背後的工作量。通過紀錄片,能看到他的作畫方式令人稱奇,就是喜歡將畫紙釘在畫室中用一道鐵門改裝成的畫板上,人站得筆直作畫,因為這樣才能精準地把握人物比例,不會畫歪或者失控,這個習慣他一直堅持至今。
阮大勇此行,還帶來兩本畫集,均屬港版,格外珍貴。一本是《阮大勇星光魅影畫集》,另一本是《阮大勇50年作品展畫集(第二版)》。在兩本畫集中流連、細品,甚至有一種衝動,要把他所畫及的電影作品再欣賞一番。
從畫作中也能感受到阮大勇的幽默,一幅只標明「香港甜心」的肖像畫,可以看作是他無意中埋下的梗,讓臉盲、不認識畫中人物的你,欲罷不能地想要探究她的真實身份。畫集中多有水彩上色的作品,其人物表現力更加鮮活,有一種暖人的親近感。
阮大勇所畫明星不少,中外明星都有,交流中他透露,最愛畫、也是畫得最多的是李小龍。香港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說:「阮大勇是當今畫李小龍最傳神的人,別無他選。」這句權威的評價也證明了阮老師對李小龍神態和肌肉走向的拿捏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女明星中,被阮老師奉為「女神」的是山口百惠,不過在他的畫集中還發現了一位新女神,來自英國、飾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赫敏一角的艾瑪·沃森。
阮大勇為本次影展親自設計、手繪的官方宣傳海報,20元人民幣一張,這不免讓人想到當年他設計海報的電影,票價也是20港元一張,而今年又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在這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三個相同的數字所蘊含的意義,既是巧合,也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