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萬千考生回歸家庭,等候成績的公布,到那時,捷報頻傳,尤其是考的好的學校,不知道又有多少家長為之瘋狂。
教育是複雜的,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但是,複雜的教育又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對於教育的管理者而言,不懂這些規律,就搞不好教育。一個優秀的教育管理者,能夠有強大的自我,能夠「明自我,明他人,明環境」。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的優質人才。而一位好的管理人才,他能夠用「凱普」的「自驅力」激活教師的熱情。幫助教師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大地上。
一位好的管理者,要有開放的心態,不光能激發教師,還能把學生當學生,以人性的成長為中心,讓學生有個性,有靈性。在學校管理中心,校長要做三件事,一是管理現在,二是有選擇的遺忘過去,三是開創未來。我也認為,所謂的管理現在,就是對於學校管理不能朝令夕改,一個校長進入一所學校後有兩大任務,第一個任務是承接學校的傳統,不要做革命性的改革家,第二個任務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造新傳統。將自己的工作熱情化為全校教職工的工作熱情。維持好學校內涵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再求發展。
李政濤在談到校長如何實現價值領導力,對於校長而言,「文」就是校長的辦學思想,「化」就是通過校長的管理,把辦學思想化到「學校的每一項工作中去。」校長的重大責任就是把社會的核心價值,主流價值通過學校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
而社會的主流價值,我比較贊同「生命自覺」。一個有內驅力的人,他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做好事。一個有「生命自覺」的校長,他會不斷地去探索教育教學新的理論。如教育家李希貴,在做校長期間,他認為自己成功的關鍵要素首先是尋找自己專業領域的制高點,喜歡用專業以外的眼光去看問題和處理問題,能夠換位思考,想方設法去親近學生。對於學校的管理者而言,也有的學者崇尚這樣一句話「基層幹部做法家」,法家主張法制。中層幹部做儒家,儒家主張德治,高層領導做道家,無為而治。強調道法自然。想像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做這樣的學校管理者,做大氣的教育者,不會天天環顧左右,事事察言觀色。能夠對學生愛得純粹。
一個學校的管理者,必然是一位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的實踐者,校長的思維品質也是影響和決定校長領導力的關鍵因素。要有高品質的思維,一是全面,二是深刻,三是整合。而要想練就這一思維品質,可以藉助SWOT.從優勢因素,劣勢因素,發展機會和潛在威脅等發麵,基於全面,徹底,深入的思考。而「6-3-5筆寫式頭腦風暴」。可以用於解決學校發展中的複雜問題。要想讓思考有序化,就要戴6頂思考帽,白帽代表資料與信息,紅帽代表直覺與感情,黑帽代表邏輯與批判,黃帽代表積極與樂觀,綠帽代表創新與冒險,藍帽代表系統與控制。而更高級的是魔鬼辯護術,讓決策無懈可擊。一個新理論從誕生開始,就要接受像魔鬼一樣肆無忌憚地提出質疑和反駁,其用意不是推翻新理論,而是讓新理論更加完善。
一位懂得管理藝術的管理者,必然重視時間管理,甚至細到每次開會的時間。都精打細算。要有長遠的眼光做好頂層設計,讓教師有職業幸福感,這個話題既在教育範圍內,又可以跳出教育外,用大視野來看教育,我們太缺少生命的學問,生命的修養,生命的教育。職業幸福感不能外求,只能內求。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做榜樣,對幸福,要敏感,對壓力,要鈍感。
白巖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學問》中講到這樣一個案例。很多很多年前,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問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的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後成為一名優秀而大寫的音樂人,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這也是21世紀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作為我們的管理者,要深諳此道。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既然它是藝術,我們就應該去豐富孩子們的心靈,也讓老師精神世界豐富。
管理者在如何培養教師上,要追尋人格的成功,即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注重教師培養的同時要關注給教師減壓。更要注意在教師管理中的法律問題。尤其是給予行政處分,扣發工資,解除聘任合同,辭退,除名,同意辭職等處理。
作為學校的管理層,既要關注老師,更要關注學生,比如說,切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做德育問題。從研究學生開始,提升校長的教學領導力,這是校長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校長要去基層聽課,特別是「了解性停課」應該納入校長日常工作的時間表。在聽課的基礎上,達到葉瀾教授說的五個實:一是紮實,二是充實,三是豐實,四是平實,五是真實。做到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眼中有人。
管理的學問博大精深,好的管理讓人有家的感覺,而水平差的管理讓人感受到高壓。因此,作為一名管理者而言,堅持學習,研究,思考,這才是教育管理者每天都應該堅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