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間(1862~1874年)鑄錢數量銳減,全國鑄造流通錢幣的地方很少,只有戶部寶源局、工部寶泉局、江蘇寶蘇局、四川寶川局、福建寶福局、廣西寶桂局、江西寶昌局、雲南寶雲局、寶東局、寶州局等錢局有所鑄造,好多省份只有部頒樣錢存世。
從筆者收藏的實物來看,雲南寶雲局鑄造的同治通寶,主要有平錢和當十兩種:其中平錢的面文書寫風格大同小異,外形上有大小樣之分。大樣的直徑25毫米左右,厚1毫米,重量在3.2~4.5克之間。
▌同治通寶大樣平錢
小樣的直徑23毫米左右,厚1毫米,重3克左右。
▌同治通寶小樣平錢
再就是根據其錢文中「治」字的書寫差別,又可分為兩種版式:一種是「治」字的「三點水」中兩點較大,像兩個三角形,而末筆提鉤卻寫得很高,幾乎接近穿孔,「臺」字上部「厶」偏右,下面的 「口」上窄下寬,像一個梯形。另一種是「治」字「三點水」的點畫略小,提鉤沒有第一種長,只到「厶」的下面,「臺」下面的「口」略扁,第一豎向下出頭。
寶雲局所鑄同治錢除了平錢外,還有當十的同治重寶大錢,此版式《歷代古錢圖說》中有載,且與部版式大相逕庭,屬於地方式。寶雲局當十錢直徑大多在38毫米左右,厚2毫米左右,重16克左右。從銅質來看,一種偏白,一種偏紅。
▌同治重寶當十白銅
▌同治重寶當十紅銅
寶雲局的同治通寶,不知是什麼原因,平錢面文的4個字總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尤其是「治」字,寫得太拙劣,不像是一個練過書法的人寫的。相比較而言,「通寶」二字寫得還不錯,和「鹹豐通寶」的寫法非常相似,而且背面滿文「寶雲」的寫法也差不多。因此,筆者認為同治通寶錢是用前朝本局鹹豐通寶錢修範後鑄造的,當時只是把年號改動了一下,將「鹹豐」換成了「同治」,其他未動。而修改之人也許就是一個鑄錢的工匠,因其根本沒有練過書法,雖然很簡單的兩個字,卻寫得很拙劣,結構鬆散,一點都不緊湊。兩種平錢的「同治」二字,書法風格一致,應該是一人所寫。
再看寶雲局當十同治重寶大錢,筆者認為也是一種改範錢,除年號外,可謂是與本局鹹豐朝所鑄的白銅鹹豐重寶如出一轍,只不過是「同治」二字改範時書寫得比較漂亮一些,因為大錢相對來說要好改一些。
▌鹹豐重寶當十白銅
總的來說,寶雲局鑄造的同治錢,尤其是通寶平錢,與之前鑄造的其他年號錢相比,是質量較差的一種,且版式單一,只有大、小兩種。從這些單一的版式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鑄造同治通寶平錢的地方很少,不像乾隆通寶,因為鑄造的地方較多,相對版式也比較豐富。可以說,從鑄錢風格來看,寶雲局所鑄同治錢應與鹹豐錢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當十重寶大錢,很可能就是用鹹豐錢直接改動年號後再行鑄造而成。
本文根據云南陸良/師文濤《同治通寶寶雲局鑄錢淺談》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20年03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皮瑩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