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四川造」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重達70公斤,由川企國星宇航與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研製,搭載了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
據國星宇航創始人、董事長陸川介紹,太赫茲通信技術是全球公認的6G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它具備很多的特點,是地面網絡所不具備的,特別是星間高速通信和數據傳輸。這次發射的太赫茲通信衛星是全球首次在太空環境下驗證太赫茲技術。
據了解,區別於5G,6G要構建出一張實現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的網絡。6G頻段將從5G的毫米波頻段拓展至太赫茲頻段,數據傳輸速率有望比5G快100倍,時延達到亞毫秒級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徐揚生談到,6G非常適合於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無人駕駛、智能工廠等領域,將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6G網絡將致力於打造一個集地面通信、衛星通信、海洋通信於一體的全波段的世界,沙漠、無人區、海洋都能夠實現全信號的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以來首次以校名命名的衛星。此次電子科大與國星宇航聯手研發也是校企合作,產學研用一體化探索全球前沿科技的一次創新實踐。參與這顆衛星研發的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通信先行示範點負責人陳智教授談到,這顆衛星創下了多項技術突破。
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通信先行示範點負責人陳智說,這次他們研發的太赫茲試驗衛星,在太赫茲頻段的核心器件和太赫茲通信系統等方面均完成了技術攻關,尤其是解決了小型化和低功耗的技術難題,載荷的體積小於筆記本電腦,重量小於5公斤,滿足了空間狹小的技術條件。
據了解,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將應用於智慧城市建設、防災減災、國土規劃、環境保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監測等領域,在太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而作為衛星研製單位——國星宇航的「星河工程」今年也被納入四川省新基建重點任務,是國內首個明確進入政府新基建行動方案的AI衛星網際網路工程,將聚焦打造新型衛星網際網路,形成安全可靠、高效穩定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