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雙井街道 「井點2號、3號」建成開放 閒置小微空間變身資源...

2020-12-22 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2月16日,記者從朝陽區了解到,雙井街道小微空間改造項目「井點2號」和「井點3號」已於日前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兩處閒置空間搖身一變,成為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娛樂休閒、議事暢談的公共服務空間,其中「井點2號」為可回收物回收站點,成為居民垃圾分類和便民服務點;「井點3號」打造公共空間會客廳,建成了樓門議事廳,並修繕鏤空外牆停車棚,新增花池、喬木及伸縮涼棚,為居民提供一處遊玩和鄰裡暢談的好去處。

在垂楊柳中街,一座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塔頂仿古式建築小屋格外顯眼,這裡便是雙井街道打造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站點——「井點2號」。

「井點2號」 佔地約20平方米,原為一處臨街門面房,年久失修,建築品質基底較差,再加上無人管理,建築外部綠地已經成為了大件垃圾的丟棄處。今年,雙井街道辦事處聯合多部門,對此處進行了改造提升,打造成為集再生資源回收和社區文化衍生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為居民提供智能垃圾回收功能的同時,向居民進行生態文明、環保教育相關的文化內容宣傳。

「井點2號」外部的玻璃門上張貼著各類可回收物的剪貼畫,裡面用玻璃牆分割成公共區和回收區,公共區的牆上掛著小屋改造過程的照片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回收區則用來放置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

「『井點2號』採用智能化投放方式,周邊的居民只要註冊帳號,就可以參與回收,沒有門檻,而且投放正確,就會有相應的收益。」雙井街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居民註冊帳號後,還需要購買一個專用垃圾袋,裝滿後放回到小屋,再到牆邊領取空袋子循環使用。每個袋子上都有二維碼,居民掃碼領取後,袋子就自動和帳號綁定,後端完成稱重後,收益的金額就自動存儲到居民帳戶中。

據悉,井點2號自開張以來,區域的可回收物分出率也有了明顯提升。截至目前,井點2號的再生資源回收量從每周80-200kg上升到350-500kg,已經成功回收超過1500公斤的可回收物,其中織物、黃紙板、書報的投遞重量最高。

與「井點2號」相距並不遠的「井點3號」,建設風格和功能定位卻大不相同。「井點3號」位於廣渠門外大街26號院,是社區內的一處室外公共區域。經過合理設計和改造,這處建成30餘年的老舊小區一角,變身成為集便民服務、娛樂休閒、文體活動於一體的社區公共會客廳,受到了大家的一致點讚。

推開「井點3號」小院的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瑪瑙紅與祖母綠相間的透明玻璃門,在陽光下顯得通透明亮。庭院左側增設為休息區,在區域頂部設有伸縮涼棚,旁邊木質座椅方便居民在樓下曬太陽聊天。同時,小院內還修建了停車棚,可容納50輛自行車,20輛電動車。同時,雙井街道還在原有單元入口的樓梯旁增設了無障礙通道,方便老人出行。

「井點3號」最引人注目的竟是院中的一處玻璃房,該建築為樓門議事廳,居民有大事小情都可以在這裡商量。「因改造區域面積較小,我們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用玻璃作為牆面,可為居民營造出明亮及通透的氛圍。」雙井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小院裡還新增了花池、喬木叢和一面文化牆,牆上展示了小院曾經的照片和改造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北京朝陽創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模式 低效邊角地有了新用途
    央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記者劉天思)日前,北京朝陽雙井街道小微空間改造項目「井點2號」和「井點3號」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兩處閒置空間搖身一變,成為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娛樂休閒、議事暢談的公共服務空間,其中「井點2號」為可回收物回收站點,成為居民垃圾分類和便民服務點;「井點3號」
  • 北京:小微空間改造讓低效邊角地有了新用途
    ,原本年久失修、堆滿雜物的廢棄空間,華麗轉身為社區居民都喜愛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點,如今回收點有了個時髦的新名字——「井點2號」。這是北京市朝陽區繼雙井街道蘋果社區小微空間「井點1號」改造後的又一成果。今年以來,在寸土寸金的雙井地區,共有3處低效閒置空間經過精細化改造,變成了獨具匠心的便民空間。(圖為「井點2號」改造前、後對比圖。
  • 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
    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井點」小微空間廢棄的老物件栽上花,變身胡同立體微花園;閒置空地裝上腦洞大開的遊樂設施,傳來孩子們嬉戲的笑聲;街角荒地有了健身減壓的活動器材,成為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發現
  • 小微空間改造 藝術賦彩生活(深觀察)
    胡同「微花園」改造前後對比圖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27院兒)裡的藝術空間27院兒「北平派對」活動中,年輕人與老年人共舞楊阿姨(左一)在展示自己的手磨咖啡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井點」小微空間隨著城市空間增量的日益飽和,如何利用好現有空間資源,深挖小微空間開發潛力,用藝術設計賦能城市空間微改造變得愈發重要。不少規劃師和藝術家們下沉到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攜手,讓身邊的小微空間華麗變身。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
  • 小微空間改造激發社區活力 藝術全面賦彩生活
    原標題:小微空間改造激發社區活力 藝術全面賦彩生活  廢棄的老物件栽上花,變身胡同立體微花園;閒置空地裝上腦洞大開的遊樂設施,傳來孩子們嬉戲的笑聲;街角荒地有了健身減壓的活動器材,成為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發現,家門口不起眼的小角落變了樣。
  • 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參與雙井街道社區空間設計,12個老樓老院換了新模樣
    朝陽區雙井街道的12個樓門、樓院等老舊節點有了社區空間改造方案。昨天,在「雙井可持續更新·13社區設計節」展上,57套優秀設計方案正式亮相。這些方案由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知名高校和設計機構的10支團隊量身定製。
  • 居民志願服務攢積分,轄區企業捐資獻愛心——雙井有家溫馨候診間
    近日,雙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工作者隗雪珍實現了自己的「微心願」,經雙井街道協調,由居民助力攢積分、轄區愛心企業捐資的雙井衛生服務中心臨時候診觀察房即將建成,讓注射疫苗的孩子們有了溫馨的候診空間。疫情來臨後,保持社交距離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候診觀察需要更大空間,設置「候診觀察區」也變得更為迫切。「中心要是能有個溫馨的觀察區就好了。」今年年初,雙井街道啟動第三屆「微心願」項目,面向轄區所有的「戰疫」一線人員徵集心願,隗雪珍的心願被納入心願池。
  • 雙井啟動「井安行動」 成立消防志願者隊伍
    11月8日,雙井街道2019年消防宣傳月暨「井安行動」冬日清爽計劃啟動,啟動儀式上發布了為「井安行動」設計的兩個卡通形象「井寶」與「安寶」, 街道成立了首支地區黨員消防志願者團隊,12名隊員可以及時將在社區生活中發現的消防隱患拍照上傳至「井安專線」平臺, 24小時隨時維護社區安全。
  • 北京城六區小微空間競相比美,看看哪個最具人氣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改造徵求居民意見,適度增加高標準、高品質的文體活動空間及相關設施,同時力爭營造充滿活力時尚的小區環境景觀。西城區也探索解決類似的問題。示範項目位於大柵欄街道南新華街廠甸11號院1號樓與2號樓圍合空間,距地鐵2號線和平門站400米。廠甸11號院是大柵欄片區唯一的樓房住宅小區,建設於1984年。
  • 涪陵八角井要建成什麼樣子?趕緊來看看!
    涪陵八角井要建成什麼樣子?趕緊來看看!南浦公園內綠植栽植工作涪陵區敦仁街道轄區八角井、五桂堂一帶經舊城改造後將以怎樣的嶄新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近日,五桂堂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南浦公園)示範區對市民開放,市民可一睹風採。
  • 長寧這家街道的「15分鐘兒童生活圈」,竟有40個服務點!
    先後新增寧苑小區、鐵路公房小區、沈南小區、清寧小區等四處兒童戶外公共活動場所,為社區孩子創造豐富多樣的遊樂設施和玩樂空間,讓兒童幸福感在家門口提質升級。1.周二居民區寧苑小區周二居民區屋頂休閒點位於中山西路寧苑小區360號地下車棚頂部平臺。之前建成後無人看管,地面凹凸不平,衛生狀況堪憂。
  • 閒置荒地變花園!朝陽這些居民家門口又有一處休閒娛樂好去處!
    閒置荒地變花園!朝陽這些居民家門口又有一處休閒娛樂好去處!3號院南側的道路環境有了不小的改變   本文來源於:家住朝陽  近日,平房地區福盈家園1號院北側與定福家園南裡3號院南側的道路環境有了不小的改變
  • 市民點單,城市「邊角料」變身「小遊園」
    市民點單,城市「邊角料」變身「小遊園」 2020-11-25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朝陽雙橋農場六號井樓體問題
    我是朝陽區雙橋農場六號井31號樓業主,本樓物業公司——北京雙橋橋聯物業服務有限公司20餘年來不作為導致本樓電路、樓頂防水、外牆保暖、小區環境存在隱患,希望幫忙反饋引起重視並促進解決,謝謝!現在,六號井北區得到了較好的管理,樓體和小區環境治理明顯改善,但是南區小區環境亟待改善,尤其是31號樓需要改善的問題很多。
  • 【行風熱線】吳興區朝陽街道上線
    朝陽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胡波          區綜合執法局朝陽中隊副中隊長馮鳴          區市場監管局朝陽所副所長王婷          朝陽街道應急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主持人:>朝陽街道承擔著中心城區發展擔當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剛才許主任也說了今年在疫情影響下你們第一時間復工復產,那今年你們街道有哪些特色亮點工作,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嗎?
  • 朝天宮街道結對認領「老地名」建設「微街區」
    記者在現場獲悉,該區朝天宮街道將作為南京市地名文化傳承發展示範街區創建試點,以推進全市地名文化傳承發展。  這些年,朝天宮街道動員老黨員、老教師和青年志願者,系統挖掘整理本區域地名,建成地名基因庫,與地名相關的近百典故、百位歷史名人、千首詩詞楹聯等全部納入;發動社區黨員和積極分子,結對認領「老地名」;完成地名「微街區」建設54處,代表性的有紅土橋「南京地名+運瀆橋話+南京十二生肖地名」街區、富民坊「南唐天空」微街區等。
  • 江蘇南京:社區「微改造」 居民「小幸福」
    廢棄車棚被改造成為老人服務的「火車頭餐廳」,破損的涼亭被改造成好人宣傳欄……記者近日採訪發現,江蘇南京市不少社區曾經陳舊老化、雜物堆積、功能單一、布局不合理的閒置空間,經過「微改造」服務居民,讓居民在家門口就感受到了「小幸福」。
  • 老舊廠房再利用 大石壩街道結合賽事活動「盤活」閒置資源
    而隨著大眾對此類閒置資源的歷史、文化、社會價值的重新認識,如何對其再利用發揮新價值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新命題。今(27)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了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了解其再利用轄區老舊廠房,「盤活」閒置資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