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座有著魔力一般的城市,吸引著無數胸懷抱負的年輕人,帶著一腔熱血勇闖上海灘,在這座燈火輝煌的繁華城市一展拳腳,實現自我的價值,確實上海也有這個資本,這座立市不足百年的城市取得了其他城市發展數百年才擁有的成績,如同魔法一般在一片灘涂中崛起,成為那顆耀眼的東方明珠。
那在上海名動世界的今天,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魔都為何名為上海?上海這個名字到底有什麼由來?據說除了上海還有下海,與一座廟大有關聯,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去探尋魔都名為上海的原因,解開魔都名字的神秘面紗。
上海這兩個字是有由來的,最早出現在宋朝的歷史上,當時有兩個地名,分別是吳淞江南岸的上海浦、北岸的下海浦,根據當時的命名習慣,河流流域靠近大海的地方名為下,靠近源頭的流域則稱為上,到了南宋時期,誕生了一個叫上海務的地方,就在淞江南岸快要與大海匯流的地方。
看到這就有人疑惑,什麼是「上海務」?上海務是當時朝廷的分支機構,是主管酒務的管理機構,然而上海務的地理位置很微妙,與現在上海所處的位置大致上是一致的,就存在著少許的偏差,上海務得益於航運,人流量眾多,商品貿易繁榮,因為酒而得名的它也慢慢有了一定的名氣。
後來宋朝在上海設立了市船司,以及大型貨場,就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海關和物流集散中心,當時的上海還有點交通重鎮的感覺,到了元朝上海被設立為上海縣,明嘉靖年間,當時的知府方廉開始著手修建上海縣城,城牆達九裡長,以防倭寇的侵犯,到了鴉片戰爭年代,中國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撬開,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上海的歷史還是挺曲折的,從一條小河到辦公場所,再到現在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頗有傳奇色彩,那麼下海呢?在歷史上存在過嗎?明朝初期,吳淞江河道河道堵塞,發生了不小的洪災,當時的人們為了抗災,挖掘了一條新河,大致是現在蘇州河下遊,在清朝末期,黃浦江西岸被佔為租界,興建了船塢、碼頭、工廠,最後到了1922年,曾經的下海浦被完全填埋,變成了現在的海門路,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現在全上海還能找到與「下海」有關聯的,就是位於虹口區的下海廟了,這是一座始建於乾隆年間的小廟,因為當時沿海百姓信仰海神媽祖,被老百姓們修建供奉在廟中,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喜樂,下海廟在清朝時期還得到惡劣不同程度上的修繕和擴展,可惜的是在在抗戰時期一部分毀於日軍的炮火之下,直到1990年由上海市佛協會籌資重建,才再度呈現在世人眼中。
下海廟雖說修繕一新之後那股意境留下來的不多,誕生在很安靜清幽,平時來著的都是以香客為主,鮮有遊客前來,佔地面積為1800多平方米的下海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還是很有牌面的,廟內有一鯉魚池,來往的信徒會投放些餌料,略施善心,整座廟宇布局為前殿、後殿和東殿,前殿的大雄寶殿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後殿供奉西方三聖,千手觀音象等。
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廟中國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字「上海下海廟」,上下海又以另一種方式相聚,也算是一個不過的結局。你對上海這座城市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有去過上海的小夥伴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