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生活修會及使徒生活團聖部
宣講
致在萬民中見證福音的男女獻身者
走出戶外
夜間保祿見了一個異象,有個馬其頓人站著,請求他說:「請往馬其頓去,援助我們罷!」
我們從特洛阿開船,一直航到撒摩辣刻,第二天到了乃阿頗裡,從那裡到了斐理伯,這是馬其頓一區的首城,羅馬的殖民地。我們就在這城裡住了幾天。安息日,我們出了城門,到了河邊,我們知道那裡有個祈禱所。我們遂坐下向聚集的婦女講話。有個敬畏天主的女人,名叫裡狄雅,是提雅提辣城賣紫紅布的,她一直在聽;主開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保祿所講的話。她同她一家領了洗,便請求說:「你們若認為我是忠於主的人,就請到我家去住。」遂強邀我們去了。
宗十六 9、11~15
世俗性的教學
64.文化的世俗性——因在俗化過程遭受侵蝕——提出了一個需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對神學反思、信仰見證和基督信仰的宣講,尤其是對傳教使命的培育來說,至今依然重要,事關世俗性的教學,也就是關注全人的培育,教育人去以基督信徒的心靈體驗世界,並尋找天主銘刻在他身上的創意標記。這個過程可被定義為智慧和孕育福音生命的過程,應成為男女獻身者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接受的培育內容。
《福音的喜樂》暗示了以下的問題:世俗性作為一個複雜而矛盾的現象,是否與基督信仰格格不入和互不兼容,還是反過來說,與信仰的本質一致?教會承認世界是個世俗的實體,視之為天主託付給人類的責任。但同時,教會與世界休戚與共,不是要使之成為聖地,而是使之成為成聖的種子。因此,體驗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範例的原型,在其中發揮教會的先知使命。《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談及社會合理正當的世俗性。按憲章的教導,各種塵世和世俗的現實有其自主性和存在的理由。「按造化的本質,萬物皆各具有其穩定性、真實性和美善,亦有其固有的定律和秩序。」[2]深入世俗世界可以成為通向天主的一種方式,「因為各種世俗的現實和信仰的現實都源於同一天主。事實上,無論誰心存謙遜、堅持不懈地致力探索現實的奧秘,即使自己沒有察覺,也是獲天主親手所引導。萬物為天主所支持,萬物因天主而是其所是。」[3]
65.傳教使命需要微妙的平衡:共同決定世俗世界的方向,而不企圖主宰世界。[4]教宗方濟各斷言:教會「願意結伴相援,無論過程有多麼困難或漫長,也要亦步亦趨地陪伴;福傳團體必須熟悉耐心的等待和宗徒的堅忍」,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不顧時間緊迫的從容。」[5]
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祂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借著祂造成的; 但世界卻不認識祂(若一9~10):這聖言在世俗環境下實現。天主的神學在人世的典範——道成肉身——只能在世俗的範疇體現。
世俗性被指是在俗團體獻身生活「特有和明確的特色」。[6]今天,與世界的關係正在挑戰各種形式的獻身生活的所有面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對話、見證和傳教的態度。保祿走出城門,沿著河邊走。他深入世俗,正視自己的信仰,並借著與人接觸領會聖神的創新。教會蒙召投入這個詮釋過程,為見證尋找的努力和無與倫比的福樂:「人的經驗不僅是對這種或那種事物的體驗,或在內容方面定義明確的體驗,而是對有限的體驗,這體驗將人指向無限的前景。」[7]
66.熱情使我們愛惜生命,善待他人。這是人性的一部分,驅使人追求更正義和更富於兄弟情誼的未來。在俗團體的獻身者將他們在世上的工作化為傳教的頌歌,這實在是美事:「我們的成聖計劃受挫;我們以為默默躲起來祈禱就足夠了!我們以為可以將自己封閉在內心的祈禱堡壘,遠離困擾世界的問題;(……)這個現實使我們明白,耶穌的邀請不僅要求我們表現虔敬之情。祂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這就是說:你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我。我們必須改變社會!(……),我們必須投身參與,提升我們的工具;我們需要反思、文化、言語、工作等,也需要犁在新的土地上耕作,需要武器為轉化和愛作戰。我們必須轉化人間有缺陷的架構;我們要奉行首要的愛的誡命,修補被毀的房屋。」[8]這種信仰的體現成為必要的培育內容,是應予持續推行的教學,不要以為已經達到目標了。
註解
[2]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965年12月7日),36。
[3]同上。
[4]參閱:卡爾 拉內(Karl Rahner),〈有關俗化和無神論的神學反思〉(Riflessioni teologiche sulla secolarizzazione esull』ateismo),《新論》卷四(Nuovi Saggi),保祿出版社,羅馬,1964~1985年,第244~257頁。
[5]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年11月24日),24。
[6]教宗庇護十二世,《首先祝福》(Primo Feliciter)手諭(1948年3月12日),5。
[7]卡爾 拉內(Karl Rahner),引用於:季貝裡(R. Gibellini),《二十世紀的神學》(La teologia del XX secolo),Queriniana出版社,布雷西亞,72014年,第241頁。
[8]拉皮拉(G. La Pira),《充滿活力的城市》(Le città sono vive),La Scuola出版社,布雷西亞,2005年
(臺灣地區主教團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