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成年人在翻書或者翻報告時,會把手指放在嘴邊抿一下,然後再翻,不知道這種習慣各位寶媽、奶爸有嗎?
說起來,這種習慣並不是大人獨有,寶寶也經常會有這個專屬動作——吃手手。
兜媽的小學同學華華,升上初中後,還把大拇指放到嘴裡吮吸,這個習慣也讓他常被同學取笑。
話說回來,寶寶吃手是正常現象嗎?我們需要強制性地幫寶寶戒除吃手的壞習慣嗎?別急,我們慢慢分析!
寶寶1歲前吃手是正常現象
寶寶1歲前吃手是正常現象,是好事情!
1.要知道,新生兒天生就有吸吮反射,為什麼有些寶寶喜歡嘴裡含著奶嘴?這就是吸吮反射的一種現象
換言之,寶寶吃手就跟模仿一樣,是天生具備的本能。
2.同時,寶寶1歲前吃手也是一種學習,他們可以通過吃手鍛鍊手眼協調,發展手部精細運動,譬如抓握等。
3.寶寶喜歡吃手,可能是安全感不足,他們可以通過吃手給予自己溫暖。
寶寶吃手,父母要做好哪些安全防範工作?
①寶寶吃手前,要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寶媽、奶爸要注意寶寶的手部衛生呢!
②寶寶喜歡玩玩具,寶媽就要注意玩具的安全隱患,譬如玩具表面有沒有毒?有沒有掉鉛?有沒有按時消毒?玩具有沒有容易脫離的小零件?
③寶寶吃手時,肯定會把手指伸進嘴裡,嘴部的細菌非常多,所以寶媽要謹記保持寶寶嘴部清潔,防止出現口水疹。
2歲後寶寶吃手,可能變醜、抑鬱、愛生病
兒科醫生曾指出,寶寶1歲前愛吃手是正常現象,但它跟模仿不同,模仿是一輩子的事,寶寶就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
然而,吃手只是短時間的正常現象,一旦過了1歲後,寶寶就會逐漸喪失吃手的樂趣,從而自發性地減少吃手次數,慢慢地就不再吃了。
可是,有些寶寶就沒有改變這個習慣,過了2歲還喜歡吃手,這就可能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1.寶寶變醜
寶寶總是把手塞進嘴裡,就會影響到口腔、牙齒和面部骨骼的發育,從而就會導致門牙外凸、牙齒排列變形等。
吃手是小事情,而變醜是大事情,雖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我們若是能讓寶寶變得英俊,為什麼會選擇變醜呢?
2.寶寶愛生病
寶寶什麼時候吃手?我們並不知道,可能開心吃一口、憤怒吃一口、抑鬱吃一口。
寶寶1歲前,自我意識沒有覺醒,接觸到的髒東西並不多,所以寶媽只要給寶寶做好手部清理衛生,就能挺過半天乃至一天時間。
可是,寶寶2歲後覺醒了自我意識,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可能會到處亂摸,說不定還會摸到髒東西放在嘴裡舔一口,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寶寶吃手可能會把細菌吃到肚子裡,增加患病風險!除此之外,手指也可能會發生脫皮、長倒刺等現象,這都跟吃手有關!
3.寶寶變抑鬱
說起來大多數時候,寶寶都是因為焦慮、緊張、沒有安全感時,才會出現吃手現象。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抑鬱,只能通過吃手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矛盾與焦躁,變得不愛說話、內向。
當然,吃手跟變抑鬱是聯繫而又統一的,兩者互相影響,成正比函數關係!
如何幫助寶寶戒手癮?7招非暴力應對
寶寶吃手是正常現象,但超過2歲就不正常了,寶媽、奶爸要幫助寶寶戒手癮。
不過,吃手跟其他讓人上癮的東西不同,吃手不需要禁止,而是需要寶媽、奶爸的耐心引導!
1.尋找寶寶吃手原因,「對症下藥」
寶寶喜歡吃手,多半是焦慮、緊張、孤獨,多數情況都是父母的鍋,沒有陪伴寶寶,導致寶寶寂寞,只能通過吃手尋求藉慰。
這時候,父母可以多陪伴寶寶,拉著寶寶的手耐心詢問:
「寶貝,媽媽看你有一些焦慮,哪裡不舒服嘛?沒關係,有媽媽在。」
只有找到寶寶咬手的原因,父母才可以通過緩解寶寶的焦慮,慢慢地幫寶寶戒除吃手癮。
2.尋找替代品
說起來,手只是一個介質,寶寶只不過通過吃手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如果他能碰得到腳的話,說不定還會吃腳。
所以,寶媽可以通過一些其它相對安全的物品,來替代手。
這在高中政治課本裡,叫做替代品。
例如,安撫奶嘴、牙膠等物品,都可以替代手,讓寶寶使勁吃。
有些寶媽可能擔心問道:
「那不行啊,寶寶吃安撫奶嘴上癮了怎麼辦?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別擔心,安撫奶嘴可比吃手好戒掉!
3.不要在人多的地方糾正寶寶
寶寶年齡小,遇到人多的地方就更容易緊張,越緊張就越會吃手,這類似連鎖反應。
所以,寶寶有吃手習慣時,寶媽儘量不要帶他們去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在人多的地方糾正,否則你越批評他,他就越緊張,到時候吃手更嚴重,那可就尷尬了。
4.有效地陪伴寶寶
有些時候,父母也會陪伴寶寶,但寶寶依然覺得孤獨,這是為什麼?
很簡單,父母陪伴寶寶時,刷著手機看電視,那根本不是有效陪伴,而是無效陪伴。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父母陪孩子做遊戲、讀書、唱歌等等,這時寶寶才會感受到親子活動的魅力,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父母身上,從而忘記吃手。
有些寶寶喜歡睡前吃手,這時候父母就可以給寶寶做一套有儀式感的動作,譬如洗澡、換衣服、講故事、安撫等。
這既可以培養寶寶入睡,又可以幫助寶寶忘掉吃手。
5.「危言聳聽」
美國研究表明,3~7歲孩子不會聽大道理,他們就跟戀愛中的女人一樣,不講道理,不認道理。
這時候,父母就可以「危言聳聽」,誇大吃手的危害,譬如吃手胃裡就會長蟲子,到時候蟲子就可能咬破胃鑽出來,你就得去醫院,不能出去玩了。
寶寶都喜歡玩,一旦聽到不能出去玩,就會覺得害怕,到時候就會下意識地控制自己吃手了。
6.繪本
兒童繪本可以幫助寶寶學習語言、促進創造性學習能力發展、培養寶寶閱讀興趣。不同主題的繪本還能教會孩子不同的東西。
就像《露露再也不想吸大拇指了》和《小鼴鼠吸手指》系列等等,就可以引導寶寶知道吃手的危害,慢慢地戒掉吃手。
7.採取鼓勵的方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就提過「斯金納」強化論,就是指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報酬或懲罰),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這種行為是否會經常發生。
寶媽就可以跟寶寶約法三章,例如吃手次數少了,就可以給小獎勵,長達幾天不吃手,就可以給大獎勵。
兜媽寄語
吃手是正常現象,成年人都喜歡抿一口,何況寶寶?
不過,正常現象不代表就是正確的,父母要正確引導寶寶戒吃手癮,多陪伴寶寶,別總是惹寶寶緊張、焦慮,屆時寶寶一定會跟吃手「分手」的!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家的寶寶喜歡吃手嗎?怎麼戒掉的?快分享你們的小妙招吧!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