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曹鏞院士團隊: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2020-12-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成功研製出基於氧化物TFT技術的國內第一塊彩色透明AMOLED顯示屏

  2018年1月19日,愛思唯爾發布了2017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領域曹鏞、黃飛、吳宏濱共同入選,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團隊——「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教師團隊」。

  這個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曹鏞的帶領下,多年來不僅獲得了多項優秀教學科研成果獎,培養出了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等榮譽的一大批優秀人才,而且研發出了國際上第一塊全印刷OLED顯示屏,基於氧化物TFT技術的中國第一塊全彩色AMOLED顯示屏、第一塊透明AMOLED顯示屏,以及第一塊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團隊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助推著國家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超越,力爭推動該領域產品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智造」……

  團隊建設:搭平臺傳幫帶 引育並舉

  1997年,曹鏞到廣州進行學術交流,華南理工大學劉煥彬校長邀請他前來主持創立一個高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實驗室,填補廣東在此領域的空白。經過慎重考慮,曹鏞1999年決定加盟華南理工大學,著手籌建高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研究所,自此紮根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嶺南大地上。

  曹鏞來到華工後,從無到有創建了廣東省內第一個有機/聚合物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及系統集成實驗室。

  「光電所堅持『兩條腿走路』培養人才,一是自己培養人才,二是引進高層次人才,根據各個建設層次的需要,充實不同層次的人才,才能建成一個有活力的科研教學體系。」

  團隊骨幹成員黃飛、吳宏濱都是曹鏞院士的學生,如今,師生三人都躋身高被引學者行列。而黃飛、吳宏濱兩位老師指導的學生中的佼佼者段春暉、何志才也都在學有所成之後加入了團隊之中。

  雖然團隊培養了諸多優秀的人才,但團隊絕不會閉門造車,而是打開胸懷廣納人才。廣東省首批(或最早)珠江學者,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就是最早加入光電所團隊的物理學家,一直擔任光電所副所長,對光電所團隊發展居功甚偉;近年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高分子光電材料知名學者馬於光教授加入了團隊,現任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馬東閣教授、陳軍武教授和蘇仕健教授,葉軒立教授、解增旗教授和段春暉教授等一批知名學者的加入,為團隊整體水平的提高,研究方向的擴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團隊在外專局和教育部111引智計劃的支持下,致力於與國際有機高分子光電領域一流實驗團隊開展高水平合作交流,不遺餘力的把諾貝爾獎得主等一批高水平的國際知名學者「請進來」,與團隊骨幹一起合作開展研究。團隊長期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聖芭巴拉分校的黑格教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教授,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發明人、2011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鄧青雲教授,PLED發明人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前主任R.Friend爵士等10多位國際學術大師和知名學者開展密切合作,在包括Science雜誌在內的頂尖刊物上發表50多篇高水平合作研究論文。

  團隊從創建時僅有3名教師,發展到目前擁有22名國際一流人才,包含了中科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青6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青年千人3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

  儘管擁有了「全明星」般的陣容,取得了一流成果,但是團隊一直不忘初心。曹鏞常說,科研工作者要淡泊名利、奉獻科學。他依然拿出創業初始的勁頭,更忘我地工作,更嚴謹地治學。

  這種精神通過言傳身教,春風化雨地影響著團隊成員,在團隊中形成了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團隊文化。國家的需求、行業的進步、科學的進展永遠排在第一位,這支團隊不僅僅在學術成果上,更在科學精神上做出了一流的表率。

  育人:德育智育並重 英才輩出

  1999年招收首批研究生,2008年團隊創辦了「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本科專業,2012年更名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團隊堅持為我國培養有機高分子光電產業技術和研發人才的目標,用行動響應國家及廣東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召。

  團隊骨幹成員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專業開設了18門本科生課程,13門研究生課程,人均學時數超過100學時/年,形成了「以國家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需求為引導,以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功能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為支撐,將有機高分子光電技術領域國際前沿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入本科教學,培養高水平光電技術人才」的辦學特色。由於團隊在本科教學方面的優秀表現,團隊的該本科專業骨幹於2014年獲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於2017年獲第八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新時代,團隊本科專業骨幹以培養有機高分子光電領域科研型拔尖人才和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與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建設了「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大力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研究。這種人才培養方式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同,於2016年1月獲批為「光電材料與器件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除對校內師生開放外,還為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三十多個高校提供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團隊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依託「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遵循「寓教於研、教研相長、教生共贏」的理念,鼓勵本科生學生積極加課外創新活動。採用「本科生導師制」、「科研興趣小組」等多種方式,以科研項目為載體開展課外科研。近5年,指導本科生參加各類創新科研項目80餘項,各類學術競賽獲獎35項,本科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EI論文30多篇。

  在育人工作中,團隊本科專業骨幹堅持以德為先,不但將德育工作落實在育人全過程,更是以身作則,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出榜樣,讓教師團隊的正能量得到傳承發揚。

  「我前往留學時,就堅信以後要回國。」赴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時,團隊骨幹黃飛這樣考慮。導師的學術水平與人格魅力,不斷提高的科研條件,團隊的學術氛圍,都堅定了他必在國內發展的信心。四年後,他婉拒了外籍導師的盛情挽留,應聘回到母校工作。如今他也已躋身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8年後,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黃飛培養的研究生、在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段春暉選擇回到華南理工大學工作,從事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的研究。1986年出生的他,是目前華工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問及原因,他這樣回答:「因為這裡是我的祖國,這裡有我的師長和親人。」

  近年來,團隊培養出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獲得者段春暉,何志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許運華,第十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獲得者劉佰全等一批優秀人才。

  科研:保持世界前沿 成果豐碩

  團隊長期致力於有機高分子平板顯示、白光照明及高分子太陽電池相關材料、全印刷器件製備及OLED平板顯示與驅動系統集成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以本團隊教師為主要力量獲得科技部批准建設「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曹鏞院士為實驗室主任,2013年參加工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時獲評優秀。僅建設兩年就在「大考」中獲得優秀成績,這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是非常少見的。

  團隊成果「新型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及發光器件」獲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同一年,團隊骨幹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個氧化物TFT驅動的全彩色AMOLED顯示屏;2013年8月,在國內率先成功研發出了基於氧化物TFT技術的厚度10~20um的超薄柔性AMOLED顯示屏,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

  團隊骨幹還致力於有機高分子太陽電池的研究,該領域的研究也同樣處於世界頂尖水平,團隊在Nature子刊系列雜誌連續發表2篇相關研究的論文。其中,在2012年Nature Photonics上論文被該雜誌選為研究亮點。

  2015年,團隊的研究成果「實現高效率有機太陽電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結構」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前,團隊利用一種倒置結構實現了能量轉換效率達到9.214%的聚合物太陽電池,刷新了同行評審的科學文獻報導中單結聚合物異質結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由此該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曾發布2007-2016的10年間中國被引用次數最高的 10 篇論文,團隊就有 2 篇論文入選,分別排名第1及第7。

  服務社會:助力「中國智造」 彎道超車

  1999年,曹鏞院士回國時,液晶電視和面板還是日韓企業搭臺唱戲的時代。但近年來,先有TCL、創維等中國製造的電視機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角,後有京東方、華星、天馬等的國產液晶面板全面參與世界競爭, 近年來這些公司在OLED平板顯示屏的大規模商品化生產上發力……而這些,都促進了團隊在有機發光顯示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及為國家對顯示行業技術人才培養更大需求。

  團隊與國內大型光電企業如TCL集團、創維集團、京東方、深圳華星光電、維信諾集團等,建立了緊密聯繫,在技術開發、產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貢獻,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在OLED顯示技術領域,已經為京東方、TCL集團、華星光電等多個國內知名企業提供了技術開發服務。

  「實現薄、輕、大面積、柔性全印刷型OLED發光顯示屏的產業化是我們長遠的目標。」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關鍵是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團隊在成立華南理工大學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的基礎上,與深圳創維集團合資成立了「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推動轉化先進的柔性AMOLED顯示技術成果;參與TCL集團成立的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印刷型發光顯示屏技術的產業化研發。

  2016年5月12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Nature,以3個整頁的篇幅刊登了新華社特稿《聚焦廣州:從貿易樞紐到創新熱土》。文章以廣州為例介紹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舉措,其中重點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在新型顯示技術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

  企業發展最需要的就是高素質人才。在產業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團隊結合企業需求,開展了「定製型」工程碩士和博士的培養,為改善企業的人才知識結構積極努力。2011年,為TCL集團開設的工程碩士班招生30人。2014年,為深圳華星光電開設的工程碩士班招生80人。另外,團隊還通過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為深圳、中山、東莞、佛山、江門、惠州等多地的眾多光電企業員工開展了技術培訓,人數超過2000人。如今,這批學生已經成為珠三角各大中型光電企業的中堅力量,為「中國智造」做大做強貢獻了華工力量。

  在成績面前,團隊成員始終保持謙遜,正如2016年,曹鏞院士在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時所言,團隊將努力實現「整體研究能力進入有機高分子光電領域國際一流水平,取得國際公認的突破性、引領性的成果。」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打造學科高地—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校訓石   ■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華軒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三會」吹響了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穿行於64載風雨鐫刻的時光隧道,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南理工」),始終著眼於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始終著眼於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揚帆致遠,打造出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群,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高地,躋身為推動創新中國戰略實施的生力軍。
  • 為科技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大力弘揚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時代貢獻。  二、忠於國家、服務人民,把論文寫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
  •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專訪:​揭秘廣東創新中的「華南...
    滿頭銀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克復登上領獎臺,接過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證書。該獲獎項目不僅實現了廣東省內高等學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零的突破」,還為中國造紙業摘掉了「汙染大戶」帽子,貢獻了造紙業綠色生產的「中國方案」。實際上,在廣東科技創新領域,有不少人才、方案都來自同一所高校——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揭曉
    2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摘全國科技創新高校30強亞軍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土木與交通學院吳波研究員團隊完成的成果「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電子與信息學院徐向民教授作為第二完成人合作完成的成果「心理生理信息感知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華南理工大學隆重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導 雲山暢懷笑攬菁菁校園,珠水激蕩喜迎莘莘學子。華南理工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9月12日上午隆重舉行,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13369名新生在三個校區的會場參加了典禮。廣州國際校區今年迎來了首屆研究生入駐,為華南理工大學乃至廣東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充分展示了國際化開放辦學的蓬勃生機與活力。王曦表示,當前廣東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機遇,迫切需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 「一城三校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火熱的高考招生季,華南理工大學發布了《新工科F計劃》,打造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建設「升級版」。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高松去年10月從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調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那麼,華工對於培養引領未來的人才有什麼新計劃?「新工科」「雙一流」建設有什麼新動作?對華工「一城三校區」的發展有什麼新布局?
  • 華南理工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
    華南理工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9月12日上午隆重舉行,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13369名新生在三個校區的會場參加了典禮。廣州國際校區今年迎來了首屆研究生入駐,為華南理工大學乃至廣東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充分展示了國際化開放辦學的蓬勃生機與活力。王曦指出,當前廣東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機遇,迫切需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 把「論文」寫在星辰大海——陝西省高校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嫦娥五號直接影響自主採樣任務成敗的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是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鄭南寧院士指導下的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完成,項目負責人是王飛教授。為國家航天事業默默奉獻在嫦娥探月工程中,同樣少不了西北工業大學科研人員的貢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2016年起被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外聘院士。
  • 太原理工大學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為特聘教授
    8月12日上午,太原理工大學在明向校區行政樓二層會議室舉行特聘教授聘任儀式,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為太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黃慶學代表學校向吳光輝院士頒發了「特聘教授」聘書,並為吳光輝院士佩戴校徽。吳光輝院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受聘學校特聘教授榮譽表示感謝,對學校近年來在航空航天學科領域的發展感到欣喜並充滿期待。
  • 院士團隊項目精準對接企業,高端智力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12月11日,院士團隊新材料領域項目精準對接活動在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三水基地舉辦實現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精準對接」當天,在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三水基地,4名新材料領域的高校院士項目團隊負責人、約50名企業家參加了本次活動。
  • 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簡介
    截至2019年10月,建有215個部省級以上科研機構,其中,自然科學類國家級科研機構25個,包括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引智基地,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哲學社會科學類國家級科研機構2個(國家高端智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
  •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當選喬治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3月27日,喬治亞國家科學院頒發外籍院士證書暨山東理工大學—喬治亞國家科學院合作籤約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舉行。據悉,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當選喬治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會上,喬治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為山東理工大學校長張鐵柱教授和校長特別助理、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蘭玉彬教授頒發了喬治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證書,雙方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聯合成立了絲路研究院,由此邁出「一帶一路」合作發展新步伐。
  • 廣東高校"雙子星"|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中大校園二、華南理工大學1.華工簡介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34;,也屬於我國&34;,隸屬教育部主管,辦學地點在廣州。政界:成思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風險投資之父)、阮嘯仙(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許瑞生(廣東省副省長)、徐建華(東莞市委書記)。
  • 廣東高校「雙子星」|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華工」,也屬我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隸屬教育部主管。政界:成思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風險投資之父)、阮嘯仙(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許瑞生(廣東省副省長)、徐建華(東莞市委書記)。
  • 快看,華南理工發生了哪些大事?
    22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摘全國科技創新高校30強亞軍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土木與交通學院吳波研究員團隊完成的成果「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電子與信息學院徐向民教授作為第二完成人合作完成的成果「心理生理信息感知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啟動建設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首屆國際名師大講壇日前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英國皇家化學院院士馬克·莫洛尼、德國科學院院士約根·卡羅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倪軍發表學術演講並現場提問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惠婷):以打造世界一流、千載格局為宗旨的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項目9日啟動建設。
  • 添雙翼 聚合力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科2個國家級基地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5月19日,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行食品營養與健康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及國家熱帶特色健康食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揭牌儀式
  • 西安理工大學優秀校友於2019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於2019年宣布新當選院士名單。西安理工大學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中德,男,工程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入選中組「10,000節目」首批一批科技創新人才。
  • 985大學排名:湖南大學位列第二十七,華南理工大學排名第二十九
    在校友會2020中國985工程大學排名上,湖南大學排名第二十七,華南理工大學排名第二十九。湖南大學湖南大學簡稱「湖大」,坐落於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