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P第十四期】技術大變革時代 模式識別技術走向前臺

2020-12-25 中關村在線

  7月份,CSDN TUP活動曾經舉辦過主題為「次世代人機互動接口及應用開發」的活動,分別展示了新興交互技術如語音識別、腦波接口以及體感技術的應用與實踐,受到技術人員的歡迎。

  作為人機互動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模式識別是指通過計算機用數學技術方法來研究模式的自動處理和判讀。隨著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模式識別技術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契機。

  這個在普通開發者看起來比較「偏學術」的技術領域,越來越多的被用於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9月10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一層報告廳,來自騰訊和盛大研究院的三位研究員,分享了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在模式識別與雲計算、新型終端結合所帶來的實踐心得。儘管是在中秋假期,外面還飄著小雨,仍有近3百人參加,現場互動也非常熱烈。

  當模式識別遇上雲計算

  騰訊研究院人機互動中心模式識別組研究員劉海龍的演講主題是「模式識別雲服務」,根據他的解釋,所謂模式識別的雲服務,就是指以雲端計算的方式,為終端提供所需的識別服務,終端只負責採集輸入數據和接收識別結果,而其他一些模式識別的步驟,包括特徵提取和分類等都交給雲端來完成。從模式識別技術發展的需要看,它也要從傳統的單機應用走向網絡應用,並和雲端的海量數據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騰訊研究院人機互動中心模式識別組研究員劉海龍

  模式識別的雲服務不僅具有雲計算的普遍優點,如按需服務、資源利用率高,冗餘可靠性好、可擴展性強等等。而且針對模式識別任務來講,雲服務還有更重要的一些好處 :雲服務可以解決模式識別任務對大量的訓練樣本的需求問題。離線積累這些樣本往往是困難的。而且樣本標籤又可以通過用戶在終端所做出的交互操作來得到。這樣就可以用來錘鍊識別算法,持續改善其性能。

  此外,雲端提供了終端不具備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特別是移動終端。很多模式識別任務中的數據存儲於雲端。比如圖像搜索,人臉識別的應用,這就很自然的需要識別的雲服務。

  而且劉海龍透露,之前騰訊研究院在向其業務部門提供模式識別技術支持的時候,往往是以算法庫的形式,不利於長久持續的在技術上積累改進。今後將從單純提供算法庫轉向提供雲服務。

  新一代移動平臺下的模式識別應用

  騰訊研究院人機互動中心模式識別組項目負責人陳波認為,移動無線網際網路帶來的是信息溝通的革命,手機已儼然成為人們各種感知器官的延伸。移動終端將成為人機互動和模式識別技術的主要戰場,雲計算和不斷增強的終端能力讓複雜的模式識別運算成為可能,而基於模式、不斷增加的移動應用將改善移動應用體驗。

騰訊研究院人機互動中心模式識別組項目負責人陳波

  通過手寫、手勢和語音等多個方向,模式識別目前最成熟的應用在於改善移動終端的輸入體驗,陳波介紹並展示了騰訊的技術進展,例如騰訊的手寫識別技術去年就已經用在了PC端QQ輸入法、以及iOS, Android平臺的手機QQ輸入法上,目前的識別率在工整樣本上能達到99%,在一般的自由書寫樣本上能達到95%。

  即將上線的雲語音服務支持中英文混合輸入,在中文中夾著簡單的英文都可以正確的識別出來。識別率在常用的聊天語測試集上可以達到字識別率80%。

  中秋節後,將在AppStore發布的QQ慧眼是騰訊模式識別技術的集中體現,這款應用可以讓你的手機變成成熟的圖像掃描儀,具有文字識別即時拍照翻譯、人臉認證解鎖、解讀二維碼、條形碼和商品logo等。

  陳波還著重講解了增強現實技術,移動增強現實系統可實時跟蹤手機在真實場景中的位置及姿態,並根據這些信息計算出虛擬物體在攝像機中的坐標,實現虛擬物體畫面與真實場景畫面精準匹配,在博物館導遊、地圖、購物指南、工業設計、炫彩遊戲、新一代的廣告模式等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領域的廣闊的發展前景。

  模式識別在數字家庭娛樂上的應用

  觀察當前幾大科技巨頭的動作,數字家庭娛樂已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在用戶接入端(IPTV機頂盒),或者節目發送和共享端(電視臺/視頻網站),還是在用戶移動端(智慧型手機),都不斷湧現出新的技術和應用。

盛大創新院多媒體主題院研究員路香菊博士

  盛大創新院多媒體主題院研究員路香菊博士在會上分享了模式識別相關技術在數字家庭娛樂中的應用,包括KINECT技術在遊戲應用中的手勢識別及人臉識別技術,社交電視中用到的人臉/臺標識別、語音識別、視頻廣告識別等。

  路香菊表示,數字家庭領域中互動電視是最近興起的新概念,以Google TV和雅虎TV為代表,其中雅虎TV通過和三星、LG大廠商合作,打造了自己的應用開放平臺,正向著行業統一標準邁進。模式識別在視頻中最重要的應用當屬視頻檢索了,和廣告和電子商務的結合都具有極高的應用前景,值得關注的相關應用有Snappy TV、Shazam、IntoNow等。

  路香菊用了較多的時間來介紹微軟體感輸入設備Kinect,Kinect是微軟遊戲機XBOX360的外設,以增強XBOX360的人機互動能力。目前已初步顯現出在新一代數字家庭娛樂中最佳裝備的潛質。微軟還賦予它很好的擴展性,Kinect fub lab是微軟夏天新推出的互動娛樂體驗,其中有多種遊戲可供選擇,比如 kinect me 是把自己變成虛擬化人物,也就是avatar kinect中的自己。Build a buddy 是把現實中一個毛絨玩具虛擬化為3D玩偶,它可以受你身體控制,完成動作。

  三場演講之餘,活動留出了論壇環節和充足的互動時間,從現場交流了解到,開發者最為關注這些模式識別的技術可否開放給業界調用,正如騰訊騰訊研究院人機互動中心模式識別組項目負責人陳波在演講中提到的,成熟並平臺化的基礎技術支持將給應用層提供了無限的創新和發展空間,模式識別技術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AI時代需要怎樣的成像技術?安科迪與陣列成像何以變革數碼時代
    王惠東說,AI時代對數據量的需求猛增,無論是人臉識別還是車型識別,前提都是要「看得清」,即獲取足夠的圖像數據,但現在攝像機的解析度顯然不能滿足需求。由於解析度不足,各廠商紛紛推出了各種補償方法,比如增加攝像機數量、通過算法改善解析度,但範柘認為,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 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大數據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學習環境【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大數據時代帶來巨量信息,教師要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明確觀點、掌握技能和把握思維方式,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①大數據時代教學模式從關注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出發,通過獲得信息和組織信息認知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對世界的感知、發展概念和語言。
  • 模式識別學科發展報告(4)丨模式識別應用技術未來重要研究問題
    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的飛速發展,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深度學習在視聽覺、語言、規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模式識別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已成為21世紀最偉大的科技進展之一。模式識別研究與應用近年來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公共安全等領域應用日益廣泛。
  • 新技術革命的風險、挑戰與國家治理體系適應性變革
    丁純、李君揚:《德國「工業4.0」:內容、動因與前景及其啟示》,《德國研究》2014年第4期,第49~66頁。德國「工業4.0」強調通過網絡與信息物理生產系統的融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等相關技術是「工業4.0」的基礎。它意在將傳統工業生產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將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並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智能化。
  • 教育變革的動因:媒介技術
    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教育學,不僅要看到紙上的「文字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從口傳、手工抄寫、印刷技術、廣播電視到網際網路,不同媒介技術建所構的傳播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變革、知識生產和教育教學的影響。從15世紀以來在印刷技術環境下,關於教材的編寫、出版,以及使用教材教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相反,目前的網際網路教育變革,還處於打破印刷時代舊的分工配套體系,形成網際網路環境下新的產業配套體系的過程中。
  • 商業地產數位化的遠與近:技術賦能計租變革 數據走向開放共享
    技術賦能計租變革 在丁遙看來,數位化正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底層的商業邏輯。數位化不是一個風口,而是一個嶄新的時代。 丁遙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購物中心計租一般採用固定租金,或者部分固定租金+部分銷售抽成的方式。
  • RFID技術推動服裝零售運營模式的創新變革
    以「RFID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推動著服裝零售運營模式的創新變革。下面,筆者將從「RFID技術的特點及其發展背景、服裝零售業的特點及其發展需求、RFID技術在服裝零售業的運用」三個方面展開說明。1.
  • 走進騰訊,院長書記共同探討技術變革與商學院教育
    隨後,2020中國商學院院長書記領導力與企業對話活動正式開始,活動由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傅慧教授主持,大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技術變革與商學院教育。 騰訊教育華南區商務總經理徐張良對騰訊教育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進行了介紹,截至目前,騰訊教育已經服務了超過20萬家教育機構和企業。
  • 走向「雲管理」 · 連結 謝 凡:一所小學在大數據時代的「雲管理」變革
    當雲計算、雲存儲、「雲教育」、「雲課堂」、「雲管理」撲面而來,中小學校該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教學及管理變革?深圳市南山區後海小學的「雲學校」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新視角。【《中小學管理》刊載並推薦】(註:本文刊登於《中小學管理》2013年第9期,為2015年第5期《一所「雲學校」的管理智慧》一文的姊妹篇。)
  • 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大量增加,社會大眾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以及民主社會對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都會大大減少校內專家對專門知識的壟斷,減少專業性組織與外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大學的社會問責壓力增大。接受社會評價和「外行」評價,並將外部要求有效地內化到自己的管理當中,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能力。
  • 保險科技:變革與監管 - 金融科技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
    鑑於保險服務風險標的業務屬性,標的物的技術進步直接影響著標的風險結構與特徵,因此物聯網必然成為保險科技的基礎和關鍵,對保險業影響最為深刻與深遠。   當物聯網快速普及以及5G技術成熟應用的時代到來,保險科技將依託物聯網及在其基礎上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安全技術釋放出更大的助力和衝擊。
  • 讀書ll《5G時代: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大變革》讀後感
    《5G時代: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大變革》-------讀後感近來關於「5G時代到來了」,經常在新聞報導、網絡評論中聽到類似話題。特別是當下最火熱的話題就是美國政府制裁華為,那是因為華為搶佔5G時代前沿高地。
  • AI技術賦予輸入法,帶來變革讓人震驚
    我想這離不開百度輸入法有強大的AI技術支持,第三方輸入法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產品屬性已經由單純的輸入工具到信息服務載體的轉變,由AI賦予的技術變革越來越多,輸入法越來越智能。百度輸入法就是通過不斷的AI賦能持續升級,不斷地開發和完善輸入法的功能,繼前不久推出業界首發的離線中英自由說之後,本次除了全新上線的『滑行輸入』外,還迎來2大重磅功能升級『手寫模型升級』、『方言自由說升級』,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體驗這3項功能。
  • 軟體定義PLC——工業網際網路時代控制系統的技術變革
    圖片來源:東土科技作者 | 石林才「隨著雲計算,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等IT技術和工業控制領域OT技術的不斷融合,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已經成為未來工業生產的大勢所趨。製造業的生產模式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成為解決從大規模「剛性製造」轉向小批量「柔性製造」的必然選擇。工業網際網路使得生產數據可以進行規模化集中存儲,實現以前不可能實現的大數據,並利用雲平臺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和優化生產效率。智能製造使得現場設備、機器和工廠變得「更智能」,能夠通過工業網絡採集到各類現場數據。
  • 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技術變革帶來產業上的機遇
    峰會上,極驗聯合創始人張振宇以《AI生長:下一代深度學習技術的創新機遇》為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張振宇認為,以卷積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深度學習的技術進步,過去的3-4年在很多的應用領域,比如人臉識別、智能安檢、語音識別等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變革會帶來了產品上的機遇,甚至帶來產業上的機遇。在未來,AI+圖數據的組合對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 數位技術帶來兒童閱讀變革
    媒介技術的變革,帶來了閱讀環境的巨大變化。隨著數位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位化閱讀愈發深入人心。兒童處於成長的重要階段,通過閱讀滿足成長需求的願望較為強烈,參與數字閱讀的積極性極高。數位技術使兒童閱讀者自身及其閱讀行為發生了重大轉變。
  • 模式識別學科發展報告丨三、模式識別應用技術重要研究進展
    模式識別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人工智慧通過計算使機器模擬人的智能行為,主要包括感知、推理、決策、動作、學習,而模式識別主要研究的就是感知行為。在人的五大感知行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中,視覺、聽覺和觸覺是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較多的方向。模式識別應用技術主要涉及的就是視覺和聽覺,而觸覺則主要與機器人結合。
  • TUP第二期現場再現激辯高潮 40億/天數據實時搜索技術解密
    人人網技術經理張鐵安人人網技術經理張鐵安的演講題目是《Feed系統結構淺析》,他談到了在SNS中Feed系統的定位及功能、技術細節、數據獲取Push和Pull的應用區別等等。新浪微博技術經理楊衛華新浪微博技術經理楊衛華為與會者帶來了《微博Cache設計》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Cache設計決定了一個微博的優劣。而微博技術的三大核心應用則是數據的分發、數據聚合以及展現。
  • AI 技術從雲端走向應用終端
    更新時間:2020年11月03日 08:26:57 AI 技術從雲端走向應用終端     本報訊 從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世界聲博會上獲悉,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更加深入地融入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從AI技術的雲端走向AI應用的終端。
  • 淺析媒介技術對人際關係變革的影響
    3.從時空限制到時空自由 馬克思認為技術的每次變革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將兩個空間之間的距離因時間的縮短而得到壓縮,這就是「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觀點。從這個觀點來看,媒介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際關係空間距離的縮減,這是事實,從信息傳遞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來,比如人與人要遠距離傳遞書信,在面對面人際關係時代是十分麻煩,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遞方便快捷,人際關係不存在空間距離的問題,這是空間距離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