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是初二、十六等日子,不少市民有燒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一些人直接在樓道裡燒金紙,不但煙霧難忍,紙灰還飛入別人家中,存在不小安全隱患。此外,一年中逢年過節、祭祀「拜拜」時燒金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在晉江市梅嶺街道竹園社區,去年5月就發出「點香不燒金」的倡議,一年下來,已有不少居民不「燒金」,並將省下來的錢獻愛心。
居民將不燒金紙節約下來的錢捐獻,用於公益事業。
起因 樓道燒金紙 鄰裡關係僵
竹園小區有近800戶居民,因為閩南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少居民每個月都會多次燒金紙「拜拜」,但亂飛的紙灰也一度讓鄰裡關係很緊張。
「換位思考一下,你家收拾得很乾淨,卻經常有紙灰飛進來,你的心情如何?」小區居民張先生告訴記者,每逢初一、十五,特別是春節期間,小區內樓道煙霧嗆得不行,「金灰」也是滿天飛,有人沒有顧及鄰居感受,直接在陽臺上燒金紙,又沒有蓋好金桶蓋,因此影響到其他住戶。為此,他還在樓道貼了多張告示,善意提醒鄰居能夠自律。
被燒金紙「惹怒」的,不僅是張先生一個人。小區內不少居民來自外地,對鄰居逢年過節、初一、十五都要燒金紙的行為也很苦惱。陳女士說,她2008年搬到這個小區,樓下住戶燒金紙把過道的天花板都燻黑了。她多次上門溝通,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與鄰居吵了起來。家中小孩多次被煙嗆到,氣不過的她就此跟鄰居結了怨,經常吵個不停。
改變 社區發倡議 點香不燒金
要想建設文明社區,移風易俗必不可少。去年5月,竹園社區委員會在轄區多個小區開展「點香不燒金、文明又省心」活動,參與活動的居民可以到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免費登記領取一隻「金豬」存錢筒,參與者還可加入社區愛心積分榜的評優評先。「拜拜」時只點香不要燒金紙,把原本買金紙的錢投入到「金豬」中,年底,社區再將這些不燒金紙節約下來的錢捐給轄區內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及青少年、老年公益事業。
「在閩南地區,燒金紙這種風俗我們無法強行改變,但只要稍微轉變下觀念卻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周金條介紹,早在2009年,社區就倡導移風易俗,制定了社區移風易俗村規民約,並將其製作成檯曆,分發給每家每戶,進行宣傳,得到了居民的熱烈響應。「喜事、喪事簡辦,禁止操辦『普度』『佛生日』,轄區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一旦『違約』,就需進行捐資。社區再將這些錢捐給轄區內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及青少年、老年公益事業。」令周金條倍感欣慰的是,這幾年來,社區居民都自覺遵守這些村規民約,既保護了家園環境,同時也幫助了需要幫扶的鄰居,文明之風蔚然成風。
效果 觀念漸轉變 文明又省心
今年3月7日,位於晉江梅嶺街道的希信中心小學舉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患白血病學生蔡澤榮募捐活動,全校師生及社會愛心人士解囊相助,共籌集愛心款8萬多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愛心款中就包括了竹園社區兩位居民一年來移風易俗省下的410元。
「這些都是這一年來移風易俗省下來的錢。以前,『拜拜』都要燒金紙,去年我們社區開展『點香不燒金、文明又省心』活動,我也領取了一隻『金豬』存錢筒。一到『拜拜』,就把原來準備買金紙的錢投入到存錢筒中,年底再拿出來獻愛心。」此次得知希信中心小學蔡澤榮的情況,71歲的李永加第一時間就把存錢筒中的錢都取出來,到現場募捐。如今,李永加和愛人堅持初一、十五不燒金紙,並將省下來的錢存到存錢筒中。
如今在竹園社區,已有幾十戶居民參與到這項移風易俗的行動中來。受到社區氛圍感染,年過七旬的王產治阿婆也改變了過去拜佛燒金紙的習慣。她表示,存下來的錢雖然不多,但把它拿去獻愛心,既文明又省心,覺得更有意義。
相關新聞
紅白喜事立規矩 節約開支4000萬元
泉州網5月28日訊(記者郭劍平)鮑魚等高檔食材竟然出現在喪事的餐桌上!近日,發生在南安市九都鎮新東村的一起大操大辦喪事事件,被該鎮黨委、政府予以全鎮通報批評,所在村黨支部和老人協會也因此受到處罰。
去年3月以來,九都鎮全面推進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重要節點宣傳車進村宣傳、懸掛移風易俗宣傳橫幅、籤署相關責任狀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積極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鎮轄各村積極響應,根據實際完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為紅白喜事「立規矩」,成為鄉風文明的「監督哨」。該鎮相關領導多次帶隊深入各村檢查指導移風易俗工作,要求各村黨支部、村委會、老人協會、駐村工作隊等要加強日常巡查,一發現婚喪喜慶事宜有大操大辦的苗頭,就要馬上制止。
一年多來,當地移風易俗風氣漸濃,因陳規陋習、人情債務帶來的煩惱正在逐漸消除。村民們紛紛說,移風易俗實實在在減輕了群眾的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以來,九都鎮累計節省紅白喜事開支約4000萬元。(記者 張曉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