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治病比較慢,事實上在我們的中醫文化中也已經傳承了很多關於治療急性病症的知識和方法。從古代開始,急病都是通過郄穴來治的,所以,凡是急性發作的小毛病,您儘管去找郄穴,讓它幫您打頭陣,肯定沒錯。
當我們出現急病的時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動能力的時候,找到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8個郄穴,點按或者艾灸它們,這幾個穴位都是治療急性病症的大藥。當我們身邊的人出現急病的時候,也可以暫時採取這個方法,這是起死回生的善舉。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準備。
郗穴釋義
郗穴的名稱和在人體的分布首載於《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文中首載了十六郗穴的名稱並釐定在人體的分布、刺灸的方法及主治病證。通過淺析《針灸甲乙經》中之郄穴,闡述郄穴在臨床中應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郄穴是各經脈在四肢部經氣深聚的部位,「郄」與「隙」通用,是空隙、間隙的意思。
取穴位置
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只有胃經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
郄穴歌:陽經郄穴口訣:陽明大腸尋溫溜,陽明胃經是梁丘;太陽小腸找養老,太陽膀胱得金門;少陽三焦點會宗,少陽膽經按外丘;陽維之脈在陽交,陽蹺之脈揉附陽。
郗穴的功能和分類
郄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人體的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
從總體分類來說,郗穴分為陰經郄穴和陽經郄穴。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等等。而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穴等等。
掌門師兄今天要跟大家重點分享的是治療人體急性疼痛的8個陽經郄穴,這8個穴位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臨床急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這8個穴位的具體功能和位置。
1、急性腸鳴、腹痛找溫溜穴
溫,溫熱;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郄穴,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
溫溜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在橈側腕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
此穴為大腸經脈氣深聚之穴,具有調腸胃,通腑氣的功能,治療腹脹、腸鳴、腹痛等;此穴通過清熱通腑,清熱化痰而具清心安神之效,用於治療痰熱擾心的癲狂、癲癇;此穴還具有通經絡,祛風溼,止臂痛之功用於治療循經的各種痛症。
2、急性胃痛取梁丘穴
梁丘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針灸甲乙經》,足陽明胃經的第34個穴位。
膝蓋上兩寸最敏感的位置:當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艾灸或點按梁丘穴治急性胃痛。
梁丘穴主治症狀為:胃痙攣、腹瀉、膝蓋頭痛、浮腫等。另外足三裡(膝眼下三寸旁開一橫指)也是一個胃腸的消氣穴。
3、急性腰扭傷、落枕找養老穴
養老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常用腧穴之一。養老穴,屬手太陽小腸經,出自《針灸甲乙經》。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穀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溼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養老穴, 手太陽經之郄穴,陽穀穴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其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養老穴配太衝穴、足三裡穴治目視不明;養老穴配肩髃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肩、背肘疼痛;養老穴配風池穴,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面痛;養老穴配三陰交穴、巨闕穴、足三裡穴、羶中穴,主要治急性心肌梗死;養老穴配人中穴,主要治急性腰扭傷。
4、頭痛可以取金門穴
金門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郗穴,是膀胱經經氣深聚之所,刺激金門穴可以疏洩風、寒、溼邪及瘀血,故治療頭痛的效果非常好。
金門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關梁。金是水所從出,門即門戶,此穴為太陽之郄,為寒水所生之門,故名金門。
金,為五行肺金之一,有肅殺之氣,又兵象也。門,人所出入之處。本穴與金生水有關。肺為水之上源,肺氣清肅,膀胱之水氣方可通調。金門者,肺金之氣下通膀胱之門戶,能助膀胱之氣化也。對風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風木之病,意為熄風利水之門戶也。
此穴在申脈穴前下方,骰骨外側凹陷中,為足太陽之郄穴,陽維脈所別屬之門,太陽經至此,臨於垂末,將與少陰之氣交接,猶時屆九秋,陽利之氣受遏,金風肅起,遏化陰和之氣也。一變而為蕭瑟之陰,故曰「金門」。
金門穴系足太陽膀胱經之郄穴,陽維脈之所生,有清熱散風之功。主治癲狂,癇證,小兒驚風,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其所治症,為霍亂轉筋、癲癇、屍厥、膝髓痠,兼取申脈可治頭風、頭痛,均取金之肅令之力也。所治與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氣也。
5、急性耳聾找會宗
會宗。會,會合也。宗,祖宗也,為老、為尊、為長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會宗名意指三焦經的陽氣在天之天部會合。本穴物質為三焦經的天部陽氣會合而成,所處為天之天部,如宗氣之所匯,故名會宗。
會宗穴位於人體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具有清利三焦、疏通經絡、安神定志的功效。臨床常用來治療耳聾耳鳴、臂痛、氣滯喘滿、上肢肌膚痛、癲癇等。
6、膽囊疼痛取外丘穴
外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之郄穴。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
外丘穴在我們腿部位置,大約在小腿的外側處。此穴位出自於《針灸甲乙經》一書中。艾灸外丘穴具有緩解坐骨神經痛、腿痛、下肢麻痺等病症的作用,亦有治療腳氣、膽囊炎和肝炎的功效。
7、心悸不安找陽交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別名:別陽穴,足髎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陽交穴,舒筋活絡、理氣降濁。利腿足、鎮驚、清熱。主治面腫、癲疾、驚狂、胸脅脹滿疼痛、胸脅脹滿、膝股痛、下肢痿痺、坐骨神經痛等 。
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當我們運動後或情緒激動、飲用烈性酒、濃咖啡、濃茶過多時,有時會出現心悸。它也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不規律,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有時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狀並存。更多出現於患有心臟疾病的人群中。艾灸陽關穴,可以通經活血,對於心悸不安有非常好的療效。
8、急性腰扭傷找跗陽穴
跗陽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之郄穴(陽蹺脈郄穴)。
跗陽穴,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吸熱化溼。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
跗陽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用來治療急性腰扭傷,而且立竿見影。中醫認為刺激跗陽穴可以疏通膀胱經氣之滯,通利足太陽之瘀血,達到氣血順、筋脈復之功效,從而緩解肌肉痙攣,開通閉塞,使腰痛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