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市場今年走過了39個冬夏,日新月異。這裡每天人來人往,眾多不同膚色的外國顧客在此進貨、購物。人稱「世界的紅橋」。
紅橋大廈購物大廳頭頂上一顆碩大的「珍珠」造型凸現紅橋市場的商品特點。
46歲的李法燕是紅橋市場的老商戶,在此經營工藝品29年了。1989年,李法燕在靠著天壇壇牆的簡陋市場裡賣貨,場地狹小,條件艱苦。如今,她在紅橋大廈3層擁有一個60平方米的店面,公司6名員工,經營著景泰藍、雕漆、瓷器、銅器、剪紙等工藝品。
現在的紅橋大廈成為中外遊人慕名光顧的購物場所。
李法燕說話就帶笑:「我現在走精品路線,講究質量、信譽,外國客戶很多。他們一般一個月來一次北京,到我店裡進貨。」她用外語向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家的老主顧介紹商品、談論價格。「外國大使館的人來得更勤。」
幾位外國客戶在紅橋市場進貨。
應海勇在1999年拿出全部積蓄,租下了紅橋大廈裡一個90釐米長的櫃檯做珍珠生意,營業面積不足一平方米。當年,這個浙江台州小夥剛21歲。他自己去進貨,自己設計款式,逐漸把珍珠配飾做出特點。如今,他在紅橋市場4層的4106店面面積達到40平方米,「肯意珠寶」的品牌每天吸引外國客戶的目光。
珍珠是紅橋最大的經營特色。紅橋市場正以優質商品、誠信服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和外國遊客。
一名北京女孩跟著母親逛紅橋市場。
而說起紅橋市場的發展變化,宗永霞最清楚,如數家珍。她是紅橋市場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宗永霞說紅橋市場在39年間實現了4次轉型升級,才成就了今天「世界的紅橋」——1979年至1992年,從天壇東門到天壇北門800米壇牆零散的馬路市場,發展到席地市場,再到封閉半封閉的商廳,這是紅橋市場的第一次轉型升級。1992年至2003年,紅橋市場由天壇壇牆遷入現在的紅橋大廈,實行第二次轉型升級。市場由壇牆的1200餘個攤位縮減到864個,實行規範經營。1995年3月30日,紅橋市場接待首位外國元首,至今已接待10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元首夫人。
初的紅橋市場是從天壇東門到天壇北門800米壇牆零散的馬路市場,後發展為席地市場,再到封閉半封閉的商廳。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紅橋市場。
宗永霞回憶,2003年至2012年,紅橋市場開始科學謀發展,水產撤市,珍珠品牌確立,市場軟體、硬體整體提升。這是第三次轉型升級。從2005年開始,市場連續四屆舉辦北京紅橋國際珍珠文化節,成為「京城珍珠第一家」、世界三大珍珠交易市場之一。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紅橋市場共接待了120多個國家賓客12萬餘人次,境內外媒體記者40餘批次。在第三次轉型升級期間,紅橋市場珍珠年銷售量近200噸,佔世界銷量的七分之一。2012年至今,紅橋市場進入第四次轉型升級,疏解低端業態,打造、建設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紅橋珠寶定製中心、原創珠寶設計中心、珠寶鑑定中心和珠寶體驗中心。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胡鐵湘 攝影報導
流程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