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天壇公園東側的紅橋市場有著30多年的歷史,也曾經歷過多次轉型調整。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紅橋市場將從現有的定位於精品珠寶銷售的場所,發展為「紅橋珠寶設計師的創業孵化器」,並逐步成為「原創珠寶設計中心」和「國際珠寶交易中心」。為此紅橋市場今年開啟了最新一次的轉型和疏解,到年底前計劃疏解低端小商戶200戶,400人,3年內完成疏解300戶、600人的任務。
作為一家運營超過30年的市場,紅橋市場的存在儘管為方便百姓生活做出過不少的貢獻,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市場要獲得生存發展,就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營環境。如今,紅橋市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又一次面臨轉型升級,據了解紅橋市場今年計劃疏解低端小商戶200戶,400人。截至目前市場已辦理完畢退攤手續188戶,近380餘人。預計2016年、2017年各減少50戶。預計三年內共計完成疏解300戶、600人的任務。
為了市場自身的發展,紅橋市場也給自己定好了位,那就是將發展為「紅橋珠寶設計師的創業孵化器」,逐步成為「原創珠寶設計中心」和「國際珠寶交易中心」。據紅橋市場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宗永霞介紹,今年4月底,在成功疏解四層西北側5個珍珠精品店的基礎上,經過周密的調研和前期準備,紅橋市場開展四層珍珠體驗中心項目,面積為500平方米,力圖實現珍珠業態從純租賃銷售向體驗式消費的升級與轉型,更加滿足顧客的全方位需求。在加快推進知名商業品牌招商入場的同時,採取引進黃金珠寶和創意旅遊紀念品等知名商業品牌商、吸引全國範圍內的優秀珠寶設計師入駐、增加餐飲配套功能等措施,對市場一層、二層、地下室、東側通道、五層進行調整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珠寶鑑定中心的基礎上,努力打造紅橋珠寶定製中心、珍珠設計中心,調研網際網路+紅橋珍珠的線上經營新模式。宗永霞介紹,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市場完成了四層珠寶定製中心的整體搬遷工作,推出統一形象、統一合同、統一服務、統一金價的規範化管理服務標準,同時對於北京紅橋原創珠寶設計中心的落地工作進行了進一步的推進,在完成硬體工程後,包括城市學院體驗授課、五行開運珠寶、亞太地區政府官員接待等系列活動已經展開,引導和推廣珍珠設計文化的發展趨勢,引導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理念。
對於珍珠體驗中心的建造工作,現在也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目前已經完成了圍擋以及前期調研工作,7月份,紅橋市場的相關負責人還帶隊實地參觀海南京潤珍珠文化館和博物館,現在已完成項目設計、圖紙交接工作,正在進行消防報審及進場施工環節。「宗永霞介紹道,另外她還表示,體驗中心的使用將對市場的珍珠品牌進行高科技的推廣與營銷、將對線下體驗店鋪、商品結構、經營布局進行優化和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將大大推進紅橋市場在珍珠文化界的影響力。
變遷
36年曆經四次「變遷」提升形象
從1979年紅橋市場正式營業至今,這家見證了整座城市變遷的市場經歷了3次升級,最終從原來遍布街邊的小攤到頗具規模和國際影響力的專業珠寶市場。用宗永霞的話來說,就是這樣的變化幫助提升了市場的整體形象,也帶動了市場的轉型和功能提升。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商戶來到天壇周邊做生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農貿市場,經營的種類多以農副產品為主。1985年,為了規範整個市場的管理,紅橋市場進行了首次變遷,從原來的零散式擺攤變為了環繞天壇城牆的800米「環牆市場」。對此,宗永霞表示,當時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對周邊交通整治的考慮,同時還可以讓百姓更加方便地購物。
這樣的經營狀態持續了10年,1995年為了改善經營環境,同時出於對天壇歷史文物的保護,環牆的紅橋市場進行了第二次升級改造,相比10年前簡單地從室外搬入室內,這一次的變化不僅僅在於經營環境的外部提升,同時在經營產品的種類上,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農貿市場轉型為經營珍珠類首飾的專業市場。
1996年起,紅橋市場開始接待外國首腦及家屬的任務,逐漸成為了北京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為了讓市民和外國友人有更好的購物體驗,2006年,紅橋市場正式將1層的水產市場退市。「水產市場的退市主要是考慮到它的氣味和環境會影響整個市場的形象,給人的印象會比較邋遢和低端。」另外紅橋市場做出變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當時即將舉辦的北京奧運會貢獻一份力量,畢竟屆時會有更多的外國友人來到紅橋市場挑選產品,一個舒適的環境會給整個市場加分不少。
個案
從賣塑料盆到開珠寶店
對於紅橋市場的幾次變遷,已經「進駐」市場近30年的芳華珠寶市場部經理董春利很有發言權,因為正是90年代和2006年兩次市場的整體升級,讓他從一個販賣塑料盆的小商販,最終成為具備接待外國元首資質的知名珠寶店老闆。
董春利向北青報記者介紹,1989年,當時主要以賣小商品起家的老闆白如芳利用家鄉出產珍珠的優勢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不過當年只有一米見方的櫃檯,規模有些寒酸。隨著1995年紅橋市場進行升級改造,經營的產品類別也逐漸轉變為珍珠類首飾,芳華珠寶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由於白如芳本人心靈手巧且能吃苦,儘管剛剛從事珍珠產品經營沒有幾年時間,就已經在紅橋市場小有名氣。1995、96年連續兩次接待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經歷,則讓這家珠寶店在收穫名聲的同時,也在店鋪的規模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不過伴隨著發展,也有些問題接踵而至。「市場內的商家魚龍混雜,有些時候很多低端商戶的做法會影響到整個紅橋市場的形象。」董春利說道,「正因如此,我覺得2006年的那次變化和今年的轉型升級對於商家本身來說是利好。」他表示,正是市場自身進行的轉型讓更多優質商戶留了下來,給他們提供了更好更優質的平臺,可以吸引更多有品質的大客戶。
從2008年起,芳華珠寶陸續在北京開設了24家分店,對於這樣的成績,董春利表示這和公司在紅橋市場的兩次升級變化中所獲得的「實惠」是分不開的。「我們一直都不否認過去,之前賣塑料盆的經歷同樣讓我們收穫很多,而在從事珠寶經營之後,紅橋市場的轉型提升更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僅僅是收入和名氣,更因為這裡給我們創造的平臺和機會」。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