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5月27日電(閆海震 鞏廣宇)5月19日,由楊坤德副院長邀請的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陳鷹,在線上為航海學院的師生講授「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系列講座(三)。本次講座的主題是漫談海洋——認識海洋、海洋技術、海洋中國,講座由海洋工程概論主講教師、航海學院院長潘光主持,大一本科生、部分研究生和老師共200餘人聽取了講座。
陳鷹教授從《鐵達尼號》的電影講起,生動地描述了海洋的神奇和美麗,講到了導演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用「深海挑戰者號」下潛到地球海洋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的故事,並由故事引導出發展海洋技術的重要性。然後從海底觀測網、AUV回收和AUH(自主式水下直升機)設計三方面講述了我國在海洋技術發展的現狀。陳鷹教授講述了我國著名海洋與地球科學專家汪品先院士在年逾82歲高齡時,依然乘坐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南海1400多米深海底的動人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海洋人的寬廣胸懷和奮鬥精神。陳鷹教授從地理和歷史、本人所見所聞以及疫情對全球格局的影響等三個方面,講述了發展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性,讓同學和老師們感受到了學好知識、做好工作發展海洋的緊迫性。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於非研究員,在釘釘群為航海學院的師生講授「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系列講座(四)。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物理海洋學調查的回顧與展望,講座由航海學院楊坤德副院長主持,大一本科生、部分研究生和老師共200餘人聽取了講座。
於非研究員從物理海洋學的概念及物理海洋學主要研究主題講起,並指出物理海洋學的三大支撐:理論研究、海洋調查研究和模式研究。海洋調查是開展物理海洋學研究的基礎,因此,於非研究員以海洋物理學的調查對象:溫、鹽、密、流、浪、潮為出發點,逐一介紹了對這些因素進行調查和觀測的傳感器、儀器、平臺和系統。
於非研究員結合實際情況,對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研發裝備進行了介紹,結合該項目研製裝備取得的重大突破,說明裝備的進步是影響海洋物理學的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裝備研製取得的成果也對我國深海科考技術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講座的最後,於非研究員進行了對物理海洋學的未來展望,未來要以科學需求和應用需求為導向,設計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多、快、穩、準、省、智」特點的自主海洋觀測裝備。並使同學和老師們認識到了發展海洋研究事業的創新型和獨立性,不能讓跟蹤、仿製國外產品作為未來海洋觀測和裝備研發的主流。
楊坤德副院長進行了講座的總結,通過於非研究員深入淺出的精彩報告,使航海學院師生對物理海洋學的調查和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擴大了海洋科學的知識面,拓寬了大海洋學科方向的思維視野,更加堅定了從事海洋科學與工程事業的信心,更加堅定了獨立自主研發海洋儀器設備、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決心。
「海洋工程概論」是面向我校海洋工程類本科生的一門大類平臺課,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講授,面向已經初步學習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但還未深入涉及海洋類專業課程和實踐的學生,旨在以創新、活潑、生動的課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從事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究的興趣。「海洋工程概論(2020)」主要通過前沿技術講座,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和學院青年精英以講故事、專題性報告的方式,向學生們介紹海洋工程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突出該方向最吸引人的地方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促使學生發現並思考自己的興趣和海洋工程結合的切入點。
「海洋科技雲端論壇」系列講座是學院為減少疫情對學院科研學術交流活動的影響,在網上開展的系列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旨在加強學院與國內院校、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氣氛,提升學院知名度和影響力。
「停學不停課,停工不停研」,疫情發生以來,航海學院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新的科研育人方式,總結心得體會在網上交流。本次「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講座,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教學科研相長,是學院在教學和學術交流上的一次積極探索。
(審稿:孫華強 楊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