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軍收復新疆概述
1864年(同治三年),中亞細亞浩罕國趁新疆內亂之際,派將軍阿古柏入侵新疆,佔據天山南北大片領土,並在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在俄、英兩國支持下,悍然成立哲德沙爾汗國,自立為王。1871年,對我國西北領土垂涎已久的沙俄乾脆直接出兵,佔領西北重鎮伊犁。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清軍收復新疆困難重重,這是一場拼後勤的戰爭,左宗棠準備了一年半時間,籌備糧草軍需、整頓編組部隊,集合了包括道員劉錦棠部(老湘軍)、都統金順部(八旗軍)、提督張曜部(嵩武軍)、提督金運昌部(卓勝軍)、提督董福祥部(甘軍)、提督徐佔彪部(蜀軍)等為主的作戰部隊組成西徵軍,約六七萬人,入疆作戰。其中以劉錦棠、 金順部為主力。從 1876年(光緒二年 )8月中旬首戰古牧地開始,西徵大軍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失地。
二、劉錦棠擔任前敵指揮
劉錦棠(1844~1894),字毅齋,湖南湘鄉人。15歲時跟隨叔父劉松山開始了在湘軍的軍旅生涯。深受左宗棠賞識,後來親自保舉他「 以道員即選,並加按察使銜 」。1870年 (同治九年)初,劉松山在金積堡之戰中陣後,劉錦棠接管了老湘軍。1875年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年僅31歲的為左宗棠所賞識,被任命為總理行營營務、前敵指揮,負責指揮進疆作戰,金順以西徵軍第二長官的身份擔任前敵指揮。
進疆作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1876年4月7日,左宗棠部由蘭州移防肅州,兵分多路西進,開始進擊阿古柏部。劉錦棠率馬、步軍二十四營,共一萬餘人,進入新疆。按照左宗棠制定的「先北後南」的方針,西徵大軍決定首先收復南北疆的交通要衝烏魯木齊。得知清軍入疆後,阿古柏急命馬人得、馬明、白彥虎等分守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古牧地等地頑抗,阻止清軍前進。7月,劉錦棠到達吉木薩爾後,會合先期進疆的金順部三十九營人馬,採用聲東擊西戰術,明走大道暗抄小道,經過數天激戰,攻克古牧地(今新疆米泉),殲敵六千餘人。接著,清軍乘勝進攻,於1876年8月18日攻克烏魯木齊,跟隨叛亂的匪首白彥虎、馬人得等棄城而逃。後又克昌吉、呼圖壁諸城。之後,劉錦棠因病駐守烏魯木齊,清剿本地殘匪,金順西進瑪納斯城,先收復瑪納斯北城,後完成對南城的包圍,從9月2日始,清軍攻擊瑪納斯南城,守敵負隅頑抗,因金順和伊犁將軍榮全爭克城之功,導致兵力分散,久攻不下,後在劉錦棠部羅長祜率領的十一營老湘軍增援下,至11月6日,清軍攻克瑪納斯南城,徹底肅清了北疆阿古柏勢力,平定了整個北疆地區。此時,清軍西可進取伊犁,南可直下南路八城,完成了收復新疆的第一階段作戰任務。
第二年,清軍強取天山,阿古柏戰敗身亡,是收復新疆之戰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清軍三路並進,目標是收復吐魯番、鄯善、託克遜盆地,打開通向南疆八城的大門。1877年4月14日,劉錦棠率領主力15000餘人及炮營,從烏魯木齊南下,於4月16日包圍了天山要隘-達坂城,趁敵慌亂之際迅速發動攻擊,打退增援之敵,4月19日,架築炮臺炮轟達坂城守敵,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此役,清軍共擊斃敵軍2000餘人,俘敵1000多人。此時,清軍張曜部、徐佔彪部分別從哈密、木壘出發,於4月21日拔除奇克騰木之敵壘,22日攻克闢展,25日攻克勝金臺,向吐魯番挺進。4月26日,劉錦棠「自率十四營」七千人攻克阿古柏幼子海古拉據守的託克遜城。隨後,張、徐二部在羅長祐部湘軍協助下收復吐魯番。在整個進軍南疆的過程中,清軍取得節節勝利,劉錦棠始終實行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對分化瓦解敵人起了重要作用,為徹底打敗阿古柏創造了條件。5月,阿古柏集團四分五裂,就在清軍開始南下之時,阿古柏突然於1877年5月29日死於喀拉沙爾(新疆焉耆縣)。
清軍挺進南疆,追殲阿古柏殘匪,這是收復新疆之戰的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艱巨的一個階段。1877年秋,清軍開始部署收復南疆八城之戰。9月,劉錦棠率領馬步32個營為前鋒,張曜率馬步16營為後隊,共2萬餘人,長驅西進。而喪家之犬般的白彥虎放棄庫爾勒,西循庫車。10月9日,劉錦棠部抵達庫爾勒,此時的庫爾勒,已是空城,人畜早被劫掠一空,清軍糧草補給都成問題,所幸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發掘出白彥虎的大批窖糧,才得以轉危為安,保證了大軍繼續前行。此後,劉錦棠又親率精兵追擊,趁勢西進,邊追邊戰,18日追到庫車城外,又斃敵千餘。24日,又進擊阿克蘇,切斷白彥虎逃路,迫使其穿越沙漠逃往喀什噶爾。清軍在一個月內馳驅1000多公裡,連克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也迫使伯克胡裡(阿古柏之子)集團分崩離析,駐守喀什噶爾的原清軍何步雲也趁機起兵反正,惱羞成怒的伯克胡裡率殘匪猛攻率軍攻打漢城,何步雲急派人向清軍求援。正準備進攻葉爾羌的劉錦棠決定兵分兩路,向喀什噶爾晝夜進發,12月16日夜,會集喀城外,12月17日,劉錦棠率軍先克喀什噶爾回城,後解漢城之圍。兵敗後的伯克胡裡在沙俄幫助下慌忙逃往國外。此後,清軍又收複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等城。一月之內,清軍馳驅2000多裡,奪取西四城,勝利收復了南疆。至1878年1月,除伊犁為沙俄所佔外,淪陷阿古柏手十三年的新疆地區均已光復。
整個新疆之戰,前後歷時不到一年半,劉錦棠本人也被許多外國觀察家給予了好評,稱其「可與西方國家統帥們最光明燦爛的功績相比擬」(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是「最值得欽佩」的人(英,包羅傑《阿古柏伯克傳》),《清史稿》上也稱其為「飛將軍」。
三、新疆首任巡撫劉錦棠
1880年(光緒六年),左宗棠離開新疆前,力主劉錦棠接任自己署理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一職,清廷降旨同意,但是委婉點明了他並非朝廷最佳人選。
彼時,清廷更傾向於資歷更老的滿人身份的金順,來接手新疆事務。金順(1831~1886),曾任烏裡雅蘇臺將軍(後犯錯誤被革職處理),其參加西徵軍以前就已是一品大員,而且入疆還比劉錦棠早兩年,在收復北疆過程中,也有不俗的表現。1876年(光緒二年),金順出任伊犁將軍,職銜從一品,率部鎮守天山北路,配合劉錦棠收復南疆。之後,代表清廷順利完成了從沙俄手中接收伊犁,主持了戰後伊犁百廢待興的重建。而劉錦棠只不過是地方湘軍的首領,實際還沒有被正式納入清朝的官僚體系當中,西徵時的一些職務,也不過是一些榮譽性的虛銜,直到後來左宗棠力薦他擔任署理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一職,才算真正進入 晚清政府的官僚體系當中。而且從封疆大吏的後備人選上,滿八旗身份的金順顯然閱歷、資歷要超過漢族身份的劉錦棠。
1880年十一月,左宗棠又再次上摺奏請求將哈密、鎮迪道的管轄權力交給劉錦棠,清廷降旨同意。至此,在陝甘總督兼欽差大臣左宗棠的力薦下,收復新疆的36歲的將領劉錦棠,在與50歲的滿族將領金順的比較中勝出,被清廷任命為「署理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大臣」。此時的劉錦棠,已是握有號令新疆各路軍隊的最高長官,權力從軍務擴展到民政,為他日後出任新疆巡撫一職,奠定了政治基礎。
此前,左宗棠曾多次上書朝廷,力陳在新疆開設行省的主張,但清政府以伊犁未經收復為由暫時被擱置。繼左宗棠建議之後,新任陝甘總督譚鍾麟又重新提出的設立新疆省之事,對此,劉錦棠也提出了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1884年(光緒十年)11月16日,清政府最終批准了這一建議,由戶部奏請添設新疆巡撫、布政使各一人,除劉錦棠任首任巡撫外,又調甘肅布政使任新疆布政使。次日,新疆省正式建立。這是清朝的第十九個行省,也使新疆擺脫了長期「藩部」的地位,同時,清政府宣布廢除伯克制,新疆全境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官僚體制。在此後劉錦棠的五年任期內,新疆逐漸實現了與內地行政建置的一體化。不僅如此,劉錦棠認真整頓邊防,實施正確的民族政策,著手興辦私塾,營造城市,修改賦稅政策,推行的法律、文化和宗教政策,修改了以往的屯田辦法,發動軍民屯田,興修水利,設廠開礦等等,對新疆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1890年9月2日,劉錦棠從湖南上奏申請開缺養病,此後他一直在籍休養。1894年8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