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嘲唧唧的「野雞團一日遊」,是這個臺灣人寫的……獨家專訪...

2020-12-20 騰訊網

10月,你一定被

《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

刷屏過

作者付了130元「臥底」

某個上海一日遊團

因為不願意額外掏錢

他帶回一張只有綠幕的照片

他結識了豪門世家出生的玉石店老闆陳總

並為此瘋狂拍手

最後還搭了2元的輪渡夜遊浦江

get到了公共運輸帶來的便利和美景

後來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就在不久前

一日遊野雞團被上海警方連鍋端

這篇文章的作者廖信忠

也深入了野雞團的老巢

廖信忠是誰?

臺灣人,住上海

文字嘲唧唧

寫過一本暢銷書

《我們臺灣這些年》

他的微信公號上這樣介紹

上觀新聞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畫風竟然是......

採訪結束後,他的一句話

讓記者心頭一緊

專訪廖信忠是在武康路安福路口的馬裡昂巴咖啡館,據說這裡是上海文青的聖地。屋內處處顯示法式左岸的調調,報紙糊的天花板,歲月泛黃它的邊角。猶如萬花筒般的地面瓷磚,盯久了,好像要把人吸入其中。

穿深藍色牛仔衣褲,腳踩鬼冢虎跑鞋,戴副黑框眼鏡,瘦高個的廖信忠簡單客套幾句後,坐到我對面。

「我們很多人讀過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試著跟他拉近距離。

他似乎並不引以為榮:「這麼說好像我這些年什麼都沒幹。」

「那你想過那篇《上海一日遊野雞團》會刷屏嗎?」我接著問。

「有想過吧……但沒想到事情會搞這麼大。」

與他洋洋灑灑的文章不同,43歲的廖信忠話不多,聲音很輕,加之咖啡館背景音樂及鄰座紅衣紅褲紅鞋大叔的電話聲,有時我需要身子前仰才能聽清。但他又有高配合度,願意滿足我們攝影記者的種種要求。

「感覺你的生活比較無趣。」聊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冒出一句。

「你可以在文中這麼寫。但最好加一句,有趣全在文章中。」

靠公號賺錢的碼字者

為何會寫一日遊?

「只是當一個選題做而已」

關於寫公號

「希望這些文章與視頻能成為一種文本

成為大家了解現實中國的有效途徑。」

很多人再度關注廖信忠,是因為10月10日那篇發在他公眾號上的《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

「只是當一個選題做而已,嘗試解答自己多年的疑惑。」廖信忠說之前已經了解野雞團有哪些套路,但還是想通過親身經歷,讓文章寫得「好玩」一點。

他說,寫的時候很開心,3天就寫完了,但他習慣「晾」一天後再發布,以便讓自己冷靜一下。自媒體寫作與寫書不一樣,更講求文章結構與節奏,一兩百字就要丟出一個包袱,「這篇的後臺點擊量有60多萬,不算太高啦」。

「內容要照實記錄,不能造假。」除此之外,廖信忠並不太關心這篇文章的後續影響,也不認為它改變了自己生活,只是笑稱自己去外地要低調點了,因為全國旅行團都會盯著他。

從2016年初開公號只想趕個流行,到如今看到別人出爆款就會焦慮,成為自媒體人的廖信忠花了很長時間找到一種「平衡」——討論一些細緻、現實點的問題,「大家喜歡,我也喜歡,還有廣告收入及增長的粉絲量,特別俗氣」。

《在東北,即使開咖啡店,也逃不過曬白菜傳統》《延吉的市場裡,處處是強烈文化衝擊》《南京西路商場廁所品鑑指南》《輕軌穿樓算什麼!重慶市中心大樓地下室藏著千年古墓》《義烏,一座來了就走不出去的商業聖城》《臺灣朋克邪教》……廖信忠的公號,用一種不加雕琢甚至有點粗糙的文字、「嘲唧唧」「蠻扎勁」的調調,以及一種平視卻帶獵奇性質的視角,寫成另類版的「走遍中國」。

廖信忠解釋,自己只是信息的「搬運工」。中國大陸面積與歐洲大陸差不多,不同地方風俗與習慣很不一樣。一些當地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外人看來就那麼不可思議。「很多選題需要外力來發掘。」於是,這個臺灣口音的中年男人就在全國到處跑,過去鍾愛自帶流量的重慶和東北,現在攢了40多個選題。

「這些地域類選題是不是你與當地的合作?」廖信忠予以否認,目前這類選題沒有商業合作,但會不定期推出一些硬廣。「我畢竟靠寫公眾號賺錢。」他眯著眼睛,有點狡黠。

作為靠公號為生的自由職業者,他承認寫作的狀態很痛苦。跟大部分碼字人一樣,寫100多個字,會去玩會兒手機,然後再回來憋字,再去玩會兒手機。即便說得隨意,但感覺得出,廖信忠對他的網文還是有要求——「希望這些文章與視頻能成為一種文本,成為大家了解現實中國的有效途徑。」他說下一個「探秘」的地點,會選在雲南。

「我把寫作當成手藝,想保持個人風格。」廖信忠否認會做公號矩陣,也不想組成寫作團隊,用他的話說,「不想開工廠。」

生活範圍很小的觀察者

坐標:

住在安福路附近的老洋房

月租8500元

移動範圍:

沒有直達公交,不去

要換乘地鐵,不去

住在高架北側,就不會去南側

住臺北士林區,就不會去別的區

這些年很少在網上看到廖信忠的信息。他的解釋是,除了厭倦一遍遍回答相似的問題,以及與媒體、官方保持距離外,還有就是採訪地點的因素。「我這次肯答應,就因為不用去很遠的地方。」在他看來,從徐匯區安福路到靜安區威海路距離就很遠,既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坐地鐵還要換乘。

即便在上海生活了13年,廖信忠生活範圍依然很小,大致以家為中心,方圓幾公裡內。他對上海城區的概念是以延安路高架為界的,如果房子租在高架北側,就基本不去南側,反之亦然,「每次走到高架下寬闊的車道,就感覺很不舒服」。

這和他在臺北的生活一樣,住在「臺北最美最富有」的士林區天母,日常生活幾乎不會去別的區,更不用提離開臺北。

但廖信忠在用自己的方式觀察上海。比如,他租過高樓公寓,也租過花園洋房,還租過弄堂房子。

「每次搬家都想死,後來就把搬家當成一個選題。」於是,這些未必太愉悅的經歷成了網文中的鮮活素材——「租房要怎麼找靠譜的中介店?除了決不要相信網上圖片外,一般來說,店裡面幾個老頭老太在抖腳打麻將,瓜子殼丟得滿地都是,看起來很墮落、人生沒有未來那種中介,會比每個人都很努力在打電話,每天早上都大合唱我要飛得更高,人人穿著西裝精神抖擻,正能量滿滿的店更靠譜 。」

目前廖信忠租住在安福路附近的老洋房中,70平方米的兩層復三層,據說房東是位50歲左右精緻的上海男人,「房東佛心,給我每月8500元的價格」。據說,其實這套房的月租市價在1.5萬元左右。

他否認了是因為「名人效應」,只是說彼此比較投緣,他也願意為這套老洋房做點裝修。當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廖信忠還是在朋友圈中屏蔽了房東。在魔都生活這麼久,他懂得以上海人的方式來拿捏分寸。

聽得出,他目前對這個住處比較滿意,白天像個網紅景點,傍晚5點遊客逐步散去,晚上6、7點後安靜得就像村子一樣。「平時在家裡寫『作業』(公號文章),中間出去買個麵包,然後繼續寫,或者在屋中看看書、彈彈琴、玩遊戲……」

除去外地積累素材,他說自己日常生活很無聊。有媒體跟拍他的一天,結果發現從早到晚就宅在屋中。「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問我能不能出去走一走?」說到這裡,廖信忠晃了晃腦袋,樂了。

和煙火氣的魔都共生的參與者

愛好:

去動遷弄堂「撿老物件」

去建國西路一帶吃飯

喜歡吃醬鴨、紅燒肉與鱔絲

對了,還愛生活在上海:

「上海是全國治理環境最好的地方。」

「在上海生活上的不習慣,暫時還想不到。」

「現在一個人的日子還挺舒服,能過得下去。」廖信忠回憶在上海手頭最窘迫的日子,只剩下買張回臺北的機票錢,還是那種要在香港轉機的低價票,所幸不久後稿費到帳,能繼續度日。

他承認現在還有些經濟壓力,「除了幾本書固定版稅外,不寫東西就沒有收入,但一寫就可以過得好」。他喜歡這樣的狀態——如果手上一點沒錢,別人讓你做什麼都要答應;但太有錢了,就會什麼事情都不願幹。「現在既有壓力,但也能讓自己來選擇。」

這種小富即安的生活,讓廖信忠在寫作之餘能以「撿老物件」的方式參與城市的變遷。前幾年,上海市中心不少老弄堂、老洋房動拆遷,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桌椅板凳,也成了他的心頭好。

他在某次演講中提到,「一開始就光憑好不好看,後來專門買書去研究老家具的設計,還跟家具商打過幾次交道。所以有時候就是走過路過瞄一眼,就可以估出東西值不值得搬回去收藏和修復。」

多年前,廖信忠撿到一個精美的雕花邊桌,上面有很多油漬,被人拿去當灶臺來用。「我拿去問古董商說能不能修,他們說無藥可救了。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所以把它拿回去,刷一刷當花架用,其實也很好看。」

廖信忠甚至自覺有了代入感,「看著這些老物件,有時我在想,這些東西之前是什麼人用過,有多少人用過?東西上面有什麼故事?然後就腦補很多故事。」

由此可見,說他只是一個觀察者,其實並不太準確。因為他既不打算只和臺灣人抱團,也沒把自己當作是個外來人,而是以一種很有煙火氣的方式,在和上海這座目前棲息的城市共同親歷變遷,進而體現在他的公號文章上。

「上海是全國治理環境最好的地方。」廖信忠不吝嗇對上海的讚美。他以共享單車為例:有人會定期清理,不像有些城市沒人管、隨便堆。「在上海生活上的不習慣,暫時還想不到。」

跟大部分直男一樣,他認準一家店,就會一直吃下去。最近他常愛去建國西路一帶吃飯,喜歡吃醬鴨、紅燒肉與鱔絲。

下一站

過去:

因為愛情衝動來到上海

現在:

與家鄉已經有了「隔閡」

在臺灣待了半年

最後還是選擇回上海隔離14天

將來:

「打算去美國,當然,

有可能過了幾年,我又滾回上海。」

2007年10月,30歲的廖信忠因為愛情衝動來到上海,可惜緣分未到一場空。2008年,金融危機他又被裁員。不甘心灰頭土臉回臺灣的他,在天涯論壇上寫起臺灣普通人的故事。2009年,他的第一本書《我們臺灣這些年》在大陸出版,隨即成為當年暢銷書。「這本書趕上好時代。」當時馬英九在臺上,兩岸交流迎來好時期。

「如果那時候選擇回臺灣,現在就應該是中年危機、家庭失和、兒女青春期。」他說,聽父母的安排什麼都會有,但就是無聊。和這邊家長一樣,父母也要他考公務員,熱心給他介紹對象。廖信忠說,現在他依然是一個人。如果有女粉絲給他私信,就會回對方三顆愛心。

「你會跟朋友聊兩岸政治、臺灣政局嗎?」我忍不住問。他說,如果是投緣的朋友,大家不太會聊這類話題,「聊這個會聊不下去。我們也解決不了什麼。」比起他出書的2009年,現在了解彼此的渠道多了許多,但往往又陷入信息繭房中,只願看自己想看的那部分。

對於未來選擇,廖信忠說可能去美國看看。因為沒有過海外留學經驗,想去感受另外一種世界觀。「當然,有可能過了幾年,我又滾回上海。」

聽得出,故鄉與鄉愁在廖信忠身上已經被稀釋得很淡了,自己的家鄉臺灣,儼然已降為選題的一個方向。由於疫情緣故,他上半年待在臺灣,「臺灣沒什麼變化,半年繞了臺灣三圈,實在沒地方玩了。」他說自己與家鄉已經有了「隔閡」,周邊人聊的臺灣明星、當地軼事,他都不知道,因此選擇回上海隔離14天。當然,這段經歷也成了他公號中的文章。

曾經有出版機構聯繫他,希望將公號文章結集成書出版。「寫書的話,行文方式、敘述邏輯都要重新改變。」廖信忠顯然並不熱衷於此,「網上文章主觀性太強,要帶一點情緒。」在他看來,現在讀者好像都不太愛看「客觀」,「如果保持客觀,那兩邊人都會罵你。」

「還有,就是寫公號的誘惑太大。」廖信忠甚至直言更想「賺快錢」。對於當年那些暢銷書,他希望當作文本留著,留下一段歷史記憶。雖然自稱已經不會寫書,但他在交流中還是隱約透出「書生情懷」——這些現在讀起來讓人莞爾一笑的文章,若干年後能成為理解這個時代的另一個維度。當然,大前提是要能衣食足、倉廩實。

兩個小時後,我們的聊天結束。隔壁紅衣紅褲紅鞋大叔依然在談他的大生意。

「不好意思,耽誤你一下午寫作時間。」

「沒關係。跟人聊天也是一種體驗。」

我心頭一緊,不知道在他鍵盤下,這次有背景音的聊天會寫成什麼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洪俊傑

照片:董天曄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佳思敏

相關焦點

  • 還記得寫「上海一日遊野雞團」的廖信忠嗎?沒想到他是這樣的人...
    10月,你一定被《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刷屏過作者付了130元「臥底」某個上海一日遊團因為不願意額外掏錢他帶回一張只有綠幕的照片他結識了豪門世家出生的玉石店老闆陳總臺灣人,住上海文字嘲唧唧寫過一本暢銷書《我們臺灣這些年》他的微信公號上這樣介紹上觀新聞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畫風竟然是......
  • 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年;在上海公共運輸那麼方便,自由行那麼普遍的今天,到底是些什麼人還在參加這種」上海一日遊」的散客團?參加這個團總要有個人設,在崑山工作的臺灣人還挺合理;現場已經聚集挺多參團遊客在登記;有點吃驚,我以為參加的大部分是老人,其實團員裡,大多是攜家帶口的夫妻,也有年輕情侶。
  • 輿情關注:警方搗毀上海一日遊野雞團
    12月8日,據上海浦東公安消息,歷時2個月,浦東警方成功偵破上海首例以低價「上海一日遊」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抓獲團夥成員91名,其中61人於12月7日被批准逮捕。該團夥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小廣告、網絡平臺等渠道發布「上海一日遊」信息,低價招攬遊客,由無證導遊以自願買賣為幌子將遊客帶至玉石購物點。
  • 臺灣作家廖信忠:這些莞爾一笑的文章,未來可能成為理解時代另個維度
    「我們很多人讀過你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試著跟他拉近距離。他似乎並不引以為榮:「這麼說好像我這些年什麼都沒幹。」「那你想過那篇《上海一日遊野雞團》會刷屏嗎?」我接著問。「有想過吧……但沒想到事情會搞這麼大。」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如何行騙?民警暗訪出千元被指情分不夠
    他認定,賣給他玉石的老闆出手闊綽、重情重義,價值5萬元的兩塊玉石被自己7000元拿下,是自己「賺到了」。但事實上,這兩塊玉石的實際價值不足60元。12月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浦東警方獲悉,日前,浦東公安偵破上海首例以低價「上海一日遊」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抓獲團夥成員91名,其中61人於12月7日被批准逮捕。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被警方搗毀:抓獲91人,61人被批捕
    然而就有不法分子對來滬遊客動起了歪心思,打著「上海一日遊」的幌子低價招攬遊客後行詐騙之實。12月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浦東公安獲悉,歷時2個月,浦東警方成功偵破上海首例以低價「上海一日遊」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抓獲團夥成員91名,其中61人於12月6日被批准逮捕。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被警方搗毀:抓獲91人,61人被批捕
    然而就有不法分子對來滬遊客動起了歪心思,打著「上海一日遊」的幌子低價招攬遊客後行詐騙之實。 12月8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浦東公安獲悉,歷時2個月,浦東警方成功偵破上海首例以低價「上海一日遊」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抓獲團夥成員91名,其中61人於12月6日被批准逮捕。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覆滅,91個騙子被抓
    然而就有不法分子對來滬遊客動起了歪心思,打著「上海一日遊」的幌子低價招攬遊客後行詐騙之實。隨後一名穿著時髦自稱「富二代」的男子或女子在「保鏢」護送下出現,購物點「店員」、「講師」、「經理」等層層鋪墊配合,烘託該人的虛假身份,並由假扮遊客的「託」熱烈響應,同時在觀察分析後由導遊將部分不易受騙的遊客遣離。後該「富二代」言語圈套,形成與其交朋友不會吃虧的氛圍,誘導其餘遊客「主動」轉錢給其請客吃飯,最後「贈送」高額標價的廉價玉石博取信任。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裡的騙子抓到了!91人被抓獲,系上海首例
    說好的「純玩團」,付完錢卻發現是極不專業的無證導遊,會被帶去「自貿區」玉石店購物,還有突然出現的「富二代」滿場忽悠:「我身價過億,有人請我吃飯嗎,大家交個朋友」……還記得之前被曝光的「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嗎?他們以低價招攬遊客,行詐騙之實。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覆滅 91人被抓
    今年十月,看看新聞Knews記者通過百度搜索「上海一日遊」,找到了這家排名靠前的「華東旅遊網」,100元的行程包括了東方明珠等著名景點。然而進團後第一站的東方明珠,卻變成了登金貿大廈拍照打卡東方明珠。此後,遊客們就被大巴帶離了陸家嘴,開車40分鐘,來到康橋東路上的一幢沒有任何標識的大樓。
  • 「上海一日遊」野雞團覆滅 91人被抓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孫啟萌 毛鴻仁作為國際化的旅遊大都市,上海有眾多網紅打卡景點以及多條相應的一日遊線路。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對來滬遊客動起了歪心思,打著「上海一日遊」的幌子低價招攬遊客後行詐騙之實。近期,浦東警方歷時2個月,成功偵破上海首例以低價「上海一日遊」為幌子的集團化詐騙案,抓獲團夥成員91名。
  • 專訪製片人彭聆:從火箭少女101畢業團綜看哇唧唧哇偶像產業內容...
    「我們發現,其實這些少女想做的事情特別簡單,而且臨近解散的這個節點,畢業的時候做什麼最合適呢?自然就想到帶好姐妹回家、去看看我成長的地方。」彭聆告訴「看電視」(ID:TVwatching),同時火箭少女101也十分希望通過這樣高度還原生活的團綜,讓觀眾認識到更真實、立體的她們。
  • 「唧唧復唧唧」到底是什麼「唧唧」?
    「唧唧復唧唧」到底是什麼「唧唧」?                   文/連景彬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詩》開篇的這四句詩,但凡中國人,即使不能誦,也會吟。但是說到其中「唧唧」一詞的意思,真正能明白的人恐怕不多。
  • 「想交我這個身家過億的朋友,就請我吃頓飯」-警方揭秘「上海一...
    晨報記者 吳藝璇還記得「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嗎?今年10月,一篇名為《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的微信推文爆紅網絡,揭開了旅遊小廣告背後野雞團的「神秘面紗」……東方明珠、百年滄桑陳列館、觀光隧道、豪華浦江郵輪……8小時15個景點,標價130元。
  • 《木蘭詩》「唧唧復唧唧」中「唧唧」何意?看似簡單卻讓專家為難
    這篇奇文中學咱們就學過,很多朋友至今都還能背出幾句,就算不會背的,對首句「唧唧復唧唧」應該也是印象頗深,本期我們要說的正是這「唧唧」二字。大家別小看了這個擬聲詞,它難住了不少專家,至今也無法斷定它到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結合首段來看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 參加「上海一日遊」被拉去買玉石:涉案人員已落網,玉石店被查封!
    130元遊覽東方明珠等15個景點,更有豪華郵輪體驗……今年10月初,一篇名為《我參加上海一日遊野雞團,套路太好玩了!》的微信推文,引發網友關注,博主實地體驗後發現,這個所謂的「上海一日遊」,最終目的是為了將遊客拉至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某地進行半騙半強迫的「購物之旅」。
  • Nine Percent這個團解散,決定是對是錯,眾說紛紜!
    首先,Nine Percent這個團,作為綜藝《偶像練習生》出道的藝人,這對有些人是職業生涯最光輝的一段日子,對有的人只是事業的起步。解散,對有些人是終結,對有些人只是開始。和團魂沒啥關係,有的人就依賴於火少這個平臺,提供捆綁的流量和甩鍋的對象呀。
  • 臺灣親子遊第一站:臺北(一日自由行+一日跟團)
    結束了8天7晚的臺灣旅遊,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感受想與大家分享,所以決定分三站來寫,認認真真娓娓道來。臺灣是個太適合帶孩子去玩的地方,但是去臺灣之前有很多東西要準備,尤其是蔡英文上臺縮緊自由行政策,準備資料的確煩不勝煩。但是,還是帶著Henry去咯,說走咱就走……*去臺灣前你需要準備什麼?1.
  • 【周四熱議】紫金苑記者團獨家專訪赴臺交換生
    很多人都認為離開大陸去一個新的環境會不適應,沈曼婷同學並不這麼認為,她非常適應臺灣的生活。臺灣民眾的熱情,給了遠在異鄉的她滿滿的安慰。一次出門搭車,當陌生的司機大叔知道她走錯方向後,直接在路口把她放下,害怕她找不到還仔細的告訴了路線。她對此滿懷感激。在臺灣唯一不適應的,應該就是那偏甜的口味了。
  • 臺灣一日遊吸引大量遊客,過載遊覽車翻覆造成20多人受傷
    南投縣仁愛鄉今(30)日中午12點多,在奧萬大聯外道路1.5k轉彎處發生巴士翻覆嚴重車禍,當場造成1人死亡,包括遊覽車司機、領隊共20人輕重傷送醫,據悉,事故車輛來自高雄「忘憂草旅行社」,專門規劃國內旅遊,也因為肺炎疫情關係,行程非常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