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國防事業在2020年一首一尾經歷了兩次重大損失。
1月3日,美軍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導致在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身亡。11月27日下午,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在伊朗首都被暗殺。
蘇萊馬尼之死曾使得海灣上空一時間戰雲密布,伊朗重要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遇害後,中東又將會經歷什麼?法克裡扎德是伊朗最資深的核科學家之一。
本文轉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29日,原標題為《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遇害後,中東將發生什麼?》,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1暗殺事件發生後,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指責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策劃並實施了暗殺行動,伊朗軍政高層隨後也紛紛發聲。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慰問信要求對事件進行徹查並對肇事者和幕後指揮者予以嚴懲。總統魯哈尼則表示,伊朗國防部將繼續加大投入,通過有效部署來填補法克裡扎德去世留下的空白。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革命衛隊已經將對肇事者的嚴厲報復提上日程。
與此同時,伊朗民眾在首都德黑蘭發起遊行示威活動,民眾情緒激昂,喊著諸如「沒有談判,沒有投降,只有繼續與美國抗爭」的口號。
2經年未決的伊核問題如今已成為中東地區重要又敏感的核心問題之一,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後,各方的不同態度使得「挺伊」和「反伊」兩大陣營愈發凸顯,雙方在暗殺事件之後的態度也顯得截然不同。
黎巴嫩真主黨對事件表示強烈譴責,強調將與伊朗和伊朗人民站在一起。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沒有表態,但包括哈馬斯、巴解組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在內的多個派別均表示應嚴懲兇手,其中一些派別更將矛頭直指以色列。同伊朗關係非常緊密的葉門胡塞武裝也將暗殺行動描述為「以以色列為首的邪惡軸心國計劃的恐怖行動」。
相比而言,以色列和沙特這兩個與伊朗水火不容的地區大國官方則顯得非常安靜。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使領館及猶太人社區在事件發生後悄無聲息地加強了安保措施,而在沙特,除了媒體對事件的報導之外,唯一引人注意的可能就是社交媒體上部分政治人士近乎幸災樂禍的「慶祝」。
有媒體報導稱以色列在實施暗殺行動前曾與美國和沙特溝通,但美沙均未回應相關報導。
值得一提的是,卡達方面的言辭頗值得玩味,卡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28日同伊朗外長扎裡夫通電話時表示,卡達強烈譴責在伊朗製造爆炸以及暗殺科學家的行為,並稱這種行為是「對於人權明顯的侵犯」,同時也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根本解決辦法。
在2017年沙特等國突然同卡達斷交後,伊朗和土耳其在第一時間力挺卡達,因此一方面,卡達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定盟友;另一方面,卡達又同伊朗結成共同對抗沙特的盟友。
在2020年初,伊朗誤判擊落烏克蘭客機後,迅速傳出卡達為伊朗買單支付被誤擊客機的賠償,報答當年「恩情」的消息,從這次其謹慎溫和的表態也可以看出,卡達既表達了對伊朗的支持,又不想太激進,得罪以色列和以色列身後的美國,再度將自己捲入旋渦的中心。
伊朗擊落烏克蘭客機後,消息顯示卡達國王塔米姆向伊朗提供30億美元用於賠償家屬。圖為2020年1月,卡達國家元首訪問伊朗期間與伊朗總統一同檢閱士兵。
3沙特官方表態的謹慎不難理解。蘇萊馬尼1月遇襲身亡後,美軍在伊拉克境內的軍事基地多次遭遇火箭彈襲擊,而2019年9月,沙特東部石油設施遇襲也證明其防空能力有所欠缺。
此次伊朗核專家遇襲後,與伊朗一水之隔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境內的美軍基地不免被伊朗列入報複目標之內,其中就包括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的巴林和美軍今年4月剛剛進駐的沙特蘇爾坦親王軍事基地,在這樣的形勢下沙特自然不想進一步激怒伊朗。
事實上,就連以色列國土也在伊朗飛彈的射程之中,而伊斯蘭革命衛隊也可以為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境內的民兵武裝襲擊以色列提供支持,但選擇報複目標和時機對於伊朗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色列在過去的幾個月當中與多個阿拉伯國家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與沙特建立外交關係的傳聞也甚囂塵上,儘管沙特方面否認了有關王儲與以色列總理會面的傳聞,但將伊朗視為共同敵人的兩國增加彼此接觸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一旦有風吹草動,在川普尚未移交總統權力之前,沙以「反伊聯盟」的組建進程勢必進一步加快,因此不少分析預測,伊朗有可能將把報復行動推遲到1月20日之後。
美軍在海灣阿拉伯國家至少設有八個軍事基地。
4與以色列和沙特之間的關係固然重要,但對於伊朗來說,與美國之間達成伊核協議來取消對自身的封鎖才是頭等大事。
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曾多次強調在上任後將致力於恢復參與國際協議。在國內政治經濟動蕩的背景下,伊朗也希望能與新一屆美國政府「化幹戈為玉帛」,而不是進一步激化衝突。
就在兩周前,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曾表態稱,如果美方取消對伊制裁,伊朗願意重新全面履行伊核協議。但一切都因為暗殺事件而改變。
如果說法克裡扎徳之死對伊朗核計劃的實質性影響有限,但即便伊朗高層想再向美國釋放善意,也會忌憚再度高漲的反美情緒,甚至伊朗國內強硬派也有可能在2021年的總統選舉中重新獲勝掌權。
無論是誰策劃了暗殺行動,都將徹底打亂美伊兩國關係緩和的步調。這個時候,最能夠延緩伊朗核計劃的,或許還是一份行之有效的核協議。
延伸閱讀法赫裡扎德人稱「伊朗的奧本海默」,他的離世勢必對伊朗核計劃帶來巨大損失。
然而,這場精準實施、尚無人認領的暗殺行動僅是為了破壞伊朗發展核計劃嗎?
有分析直指,在這個特殊節點落下這樣深思熟慮的一步棋,是對美伊關係、伊核協議「一石多鳥」的一計狠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國際頭條」(ID:interxinhua),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29日,原標題為《這場還無人認領的定點清除究竟是在「暗殺」誰?》。1刺殺法赫裡扎德的動機是什麼?希望藉此阻斷伊朗核計劃推進?曾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核不擴散事務官員的馬克·菲茨派屈克認為,伊朗的核項目早已邁過需要依賴個別科學家的時期。
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襲擊者的真實目的不是阻斷伊朗核計劃,而更像是希望以此阻斷伊朗和美國重啟伊核協議。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期內,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伊朗以及歐盟共同籤署伊核協議,被視為推動解決伊朗核問題的一大成果,也是歐巴馬的主要外交政治遺產之一。然而,美國總統川普2018年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
2018年5月8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川普展示他籤署的總統備忘錄。他當天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新華社發(沈霆攝)
曾擔任歐巴馬副手、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明確表示,將在自己上任後尋求重回伊核協議。有分析認為,在美國政府即將換屆之際,法赫裡扎德遇刺給局勢增加變數。
米德爾伯裡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傑弗裡·劉易斯認為,暗殺法赫裡扎德的目的是要在拜登上臺前「暗殺」伊核協議。
美國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說,選擇這個時間點實施這場襲擊,「明顯是為了損壞美伊外交關係」。
《紐約時報》援引曾參與伊核協議的美國專家羅伯特·馬利表示,這一計劃是否奏效,還要取決於伊朗的反應。如果伊朗願意等到拜登上臺,重啟與美國的外交對話,那麼這次「暗殺伊核協議」的計劃就會宣告失敗。
2報導稱,法赫裡扎德乘坐汽車,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市郊的阿布沙德村遇襲。伊朗國家電視臺報導,一輛裝載炸藥的卡車將一堆木頭作為外部偽裝,在法赫裡扎德所乘車輛靠近時爆炸。
伊朗半官方媒體塔斯尼姆通訊社報導,法赫裡扎德所乘汽車停駛後,至少5名武裝人員突然出現,朝他所在車輛開火。
法赫裡扎德重傷送醫,不治身亡。網絡照片和視頻畫面顯示,一輛黑色轎車的擋風玻璃上有不少彈孔,地面血跡斑斑。
這是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拍攝的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遭遇襲擊的現場。新華社/路透
一些目擊者稱,襲擊發生後,伊朗安全部隊在德黑蘭開展大規模停車檢查。路透社報導,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軍方高級將領與會。
伊朗外長扎裡夫在推特上寫道:「恐怖分子今天謀殺了一名傑出的伊朗科學家。」
法赫裡扎德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受美國制裁。美方認定他領導伊朗防禦創新和研究組織。多張照片顯示,法赫裡扎德曾經與哈梅內伊一起開會。美聯社報導,這說明法赫裡扎德在伊朗地位顯赫。多名分析師把他與主導美國研製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相提並論。
3事件發生後,伊朗政府和國際社會紛紛表示譴責。
伊朗總統魯哈尼28日表示,這次恐怖襲擊是敵人無法面對伊朗的科學進步、在政治等領域連續遭遇挫敗的結果,襲擊暴露了他們的惡毒和敵意。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當天表示,應懲處恐怖罪行肇事者。
歐盟發表聲明說,27日發生的暴力襲擊是「犯罪行為」。「在情況不明朗之時,更重要的是各方保持冷靜和最大程度克制,從而避免出現不符合任何人利益的局勢升級。」
桑德斯也在社交媒體上說,刺殺法赫裡扎德是「冒失的、挑釁的,非法的。」
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哈克27日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引發中東地區局勢升級。
這是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拍攝的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遭遇襲擊的現場。新華社/美聯
弔詭的是,對於這起襲擊的發動者,仍沒有蓋棺定論。
伊朗方面認為,以色列的嫌疑最大。扎裡夫表示,重大跡象表明以色列關聯其中,但他沒有公布相關證據。
美國《紐約時報》也援引不具名的美國情報官員的話說,是以色列發動的這次襲擊。
不過以色列沒有承認這些指控,以色列內閣成員察希·哈內格比11月28日對以色列媒體表示,他不清楚是誰製造了針對法赫裡扎德的襲擊。
原標題:《更多暗殺細節曝光!行刺者能否達到目的,伊朗又會如何報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