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裡又有嗆人的火藥味了
這一次
來自中東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五
伊朗頂尖核科學家
核計劃的靈魂人物
法赫裡扎德
在首都德黑蘭附近
遭遇「武裝恐怖分子」伏擊
經搶救無效身亡
多名伊朗政治家指控
以色列是「兇手」
具體執行的
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
伊朗總統魯哈尼矛頭直指以色列
稱其是法赫裡扎德遭暗殺的幕後黑手
伊朗外長扎裡夫也立場鮮明
用中文發推稱:
恐怖分子暗殺了又一名伊朗傑出科學家
懦弱的暗殺
是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公然挑戰
是對人道和道德原則的踐踏
國際社會有責任阻止這樣的行徑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軍事顧問
海珊•德漢的推文
言辭激烈且別有深意:
在其「賭徒盟友」政治生命的
最後幾天
以色列想增加對伊朗的壓力
以發動一場全面戰爭
我們將以雷霆之勢
打擊殺害這位受壓迫的烈士的兇手
並將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後悔!
輿論分析認為
德漢提到的「賭徒盟友」
即為現任美國政府
29日
以色列內閣部長就此回應稱
不清楚兇手身份
美國國防部高官麥可•馬爾羅伊
也有所表態
他說:
法赫裡扎德是伊朗
最頂級的核物理學家
他的死
將使伊朗的核計劃倒退
馬爾羅伊還提醒
那些可能遭到伊朗報復的國家
提高安全警戒級別
28日
美國海軍官員表示
美軍航母打擊群正重返海灣地區
作出這一決定
是在「暗殺」消息傳出之前
不過這一舉動
也傳遞出加強對德黑蘭威懾的信號
伊朗也把抗議遞到了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案頭
為法赫裡扎德鳴冤
稱以色列為當為此負責
並警告美國和以色列
不要採取冒險舉動
「不屈服
不向美國讓步
只向美國開戰!」
據《紐約時報》消息
在法赫裡扎德遇害數小時後
伊朗民眾連夜聚集在總統官邸外
示威抗議
高呼口號
群情激奮
槍聲響了
鮮血流了
風暴起了
問題也來了
時近歲末
這場暗殺究竟因何而起
伊朗與以色列之間
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千裡之外的美國又為何
存在感超高
我們看事實說話——
伊朗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以色列
被認為是暗殺的「頭號嫌疑人」
二戰以後
中東地區取代巴爾幹半島
成了新的「世界火藥桶」
先後五次中東戰爭
都沒能化解幹戈
直到現在
這裡仍硝煙瀰漫
擦槍走火、流血衝突都是常事
伊朗和以色列
更是你來我往、形同水火
相互仇視、彼此威脅
是不折不扣的死敵
然而歷史上
雙方卻有過一段蜜月期
彼時,伊朗和以色列
都是美國的最鐵盟友
以色列還曾向伊朗轉移過飛彈技術
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後
美伊交惡
從盟友變為敵對國家
以色列也緊隨其後
與伊朗勢不兩立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
除了歷史淵源
伊朗的硬實力
也招來了「虎視眈眈」:
縱深廣闊
人口龐大
扼守波斯灣
環抱荷姆茲海峽
還擁有飛彈護體
具備完善的工業體系
放任「強鄰」發展核武器
以色列萬萬不能容忍
便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
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
並且暗示
如果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
以色列可能單方面動用武力
打擊伊朗核設施
這可不僅是嘴炮
據報導,以色列已多次周密部署
出動先進裝備
對伊朗的核設施上演「打擊」
2010年,以色列「攜手」美國
利用「蠕蟲」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
導致離心機高速運轉無法停止
在短時間內
消耗了伊朗9成左右的核材料
今年也動靜不斷
先是6月22日
發生了飛彈製造設施爆炸事故
6月26日
帕爾欽軍事基地的一個儲氣罐
再度爆炸
7月2日
發生了納坦茲核濃縮設施大爆炸事故
7月7日
位於德黑蘭南部卡赫裡扎克地區的
塞帕漢·伯雷什工廠爆炸
造成2死3傷
7月13日
距離伊朗東北邊陲
馬什哈德市30公裡的
一個工業綜合體發生火災和爆炸
7月16日
布希爾港口造船廠失火
……
一連串「事故」觸目驚心
而就在7月中旬
多家外媒曾報導
以色列的情報部門
是伊朗核設施爆炸的原因
以色列雖未直接承認
但也未否認
以外交部長在談到伊朗核設施事故時
更是直言:
關於伊朗
我們最好別說自己還沒採取哪些行動
兩國關係水火不容
對抗儼然成了常態
而核問題
就是雙方一觸即發的導火索
圍繞伊核問題的「一出大戲」
美國
被認為是暗殺的「背後主使者」
伊朗核開發的步子
始於20世紀50年代
在西方國家幫助下
伊朗建起了一個核電站
6個核研究中心
5個鈾處理設施
著手發展核能
資料圖:伊朗核設施
轉折點是伊斯蘭革命
這之後
美伊斷交
美國擔心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
秘密發展核武器
制裁伊朗的大幕就此打開
與此同時
伊朗已具備提煉高豐度濃縮鈾的能力
國際社會也擔心
伊朗繼續發展下去真造出核武器
於是經過漫長談判
終於在2015年
伊朗同英法美中俄德六國
達成伊核協議
伊朗放棄追求核武器
以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
安理會隨即通過第2231號決議
決定對伊朗的武器禁運
到2020年10月18日終止
2019年6月28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委員會會議現場
「只要我還是美國總統
就永遠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
今年1月8日
川普在電視講話中曾強硬表態
他是這麼說的
也是這麼做的
2018年5月8日
川普一紙令下
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
輿論譁然
伊朗總統就此表態:
從現在開始
這是伊朗和五個國家間的協議
道理沒錯
不過眼看著對伊制裁解禁在即
宣布「退群」的美國
突然提出一項新的決議草案——
要求延長對伊武器禁運
2020年8月14日
聯合國安理會就此投票
15個成員國中
2票贊成
(其中一票來自美國)
2票反對
11票棄權
結果毫無爭議
草案未獲通過
「在聯合國75年歷史上
美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就此發推猛批
資料圖片:伊朗總統魯哈尼
不通過?
沒關係!
美國還有轍
9月19日
美國務卿蓬佩奧出馬
宣布根據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中的
「快速恢復制裁」機制
從當晚8點起
全世界恢復對伊制裁
末了,還加了一句
如果誰不服
美國就制裁誰
蓬佩奧推特截圖
消息一出
全世界面面相覷
歐盟迅速發聲反對
英法德也出具了一份聯合聲明
警告美國無權以聯合國名義
單方面恢復對伊制裁
況且,美國早就退出伊核協議了
橫插一腳又算啥呢
地球人都看不下去了
這份制裁自然也沒恢復
10月18日
伊朗外交部如期宣布
禁令全部自動解除
這道坎兒過了
還有下道坎兒
這不,就在11月12日
川普被披露曾召開一次會議
一上來就提議
要對伊朗核設施發動飛彈襲擊
掐指算算
距離「暗殺科學家」
不過15日
真要開戰嗎?
政治暗殺
在西方世界並不鮮見
暗殺帶來的猜疑和憤怒
往往是激烈衝突的序幕
一戰的導火索
是塞爾維亞人刺殺斐迪南大公
自此開始
戰火綿延,無止無休
而對於伊朗
因暗殺橫空而至的
傷痕時刻
不止一次
資料顯示
僅2010年至2012年間
就有四名伊朗科學家遭暗殺身亡
2010年1月12日
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家
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
在一次摩託車炸彈爆炸中喪生
伊朗政府隨後逮捕了
名為法什的伊朗籍兇手
法什供認
自己曾獲得以色列特工的資助
2010年11月29日
伊朗原子能組織核物理學家
馬吉德·沙裡亞裡
被兇手安裝在其汽車上的炸彈炸死
2011年7月23日
核物理學家達裡奧謝·雷扎伊·內賈德
在其家門口遭槍擊身亡
時任伊朗議會發言人的拉裡賈尼表示
這是美國和以色列合謀的
2012年1月11日
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汽車爆炸
化學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當場死亡
羅尚生前為伊朗納坦茲核設施工作
負責與鈾濃縮相關的採購工作
而在今年初
美國更是出手暗殺了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
一時間
伊全國上下群情激奮
最高領袖淚灑當場
宣布全國為蘇萊曼尼哀悼3天
並明確稱
「那些手上沾滿蘇萊曼尼
以及其他烈士的鮮血的人
將得到嚴厲的報復」
與此同時
西方社交媒體上
「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然竄上熱搜
一張將美國將軍列為暗殺對象的照片
也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
在中東這片土地
向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果不其然
伊朗隨即向美軍基地
發動了飛彈襲擊
不過美士兵提前躲避
避免了重大傷亡
看吧
暗殺這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
就是無法預估的風暴
槍炮畢竟無眼
鮮血總是悲情
要想解決問題
暗殺實在不是良方
因其不可預測的攻擊
冷血殘酷的殺戮
對國際道義的違背
和對人類良知的踐踏
一直以來飽受譴責
和平對話
政治磋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正道
畢竟,「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蝴蝶的翅膀正在拍打
究竟是真刀真槍
還是理性對話
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還是雨過雲散、天朗氣清
接下來的每一秒
每一分
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