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兩年網際網路最吸睛的領域,非社交電商莫屬。為什麼社交模式能跑得這麼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交電商S2b2c的模型是最接近C2B的模式。只要設計好激勵和反饋機制,小b們服務的顆粒度,就可以達到現階段平臺不可能實現的水平。
按照這個邏輯,這個模式在所有跟C相關的商業中,尤其是在重體驗的領域,都應該具有和社交電商同等的爆發力(這也是為什麼國務院要發文支持社交電商的原因)。
比如瑜伽行業,看似小眾,但其2016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58.3%,而同期整個健身行業的數據是7.7%。雖然國內市場還不足千億,但成長性極高,參考美國市場,中國至少還有十倍的成長空間。
與傳統健身房的模式差不多,瑜伽館的問題也一個不少。在健身行業以Keep、樂刻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健身品牌攻城略地時,瑜伽行業也跑出了一匹黑馬——Wake。
跟其他線上品牌相比,「名師」是Wake的一大特色,「我們所有內容輸出的老師都有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熊明俊表示,很多線上瑜伽品牌仍流於形式,導致內容水平參差不齊,課程體驗差,而名師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名師吸引用戶,更多用戶又會吸引更多的老師加入。過去四年,靠著這樣的正向循環,Wake逐漸積累了1500+專業瑜伽老師和7萬分鐘的線上課程,兩方面都做到了行業第一。同時也擁有超過2500萬註冊用戶,但熊明俊並不滿足。
為了找到「第二曲線」,他最近向我們透露了今年的最新戰略——開放加盟:把拉新和轉化的工作轉移到女性社群領袖、女性社交電商團隊長、瑜伽館、瑜伽老師,甚至C端用戶的身上,其內核正是S2b2c的社交模式。
雖然從測試到正式開放加盟時間落地不足半年,但據熊明俊介紹,已經小有成效:「從8月1號正式啟動,不到一個多月,已經有兩三百個加盟團隊成員加入了,現在做得最好的一個團隊,光一天就可以完成20張年卡的銷售量,個人月利潤平均在5000元以上。
社交模式如何遷移到非電商行業?這種社交機制如何解決行業固有問題?以社交為內核的加盟模式,在瑜伽行業將如何引爆?或許,我們可以從Wake的新模式中,發現一片藍海。
1、為什麼Wake的價格可以做到同行的數倍?
在Wake這類企業出現之前,瑜伽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標準化:一是瑜伽流派眾多,市場上缺乏統一的資格認證標準;
二是線下培訓機構都只在周圍三到五公裡內獲客,教學和收費水平參差不齊,這導致各種瑜珈館和瑜珈機構門派林立。全國大大小小10萬多家線下瑜伽館,卻沒有一個品牌擁有超過200家。很多直營連鎖的瑜伽館達到10多家就達到了運營瓶頸。
「瑜珈本身的精神就是開放、共享,所以網際網路+瑜伽的方式會是一個很好的形態。」2015年6月,已在網際網路行業沉澱十年的熊明俊,正是看中了這樣的機會,所以在創業的時候選擇瑜伽這個方向。
當然,這也跟熊明俊過去的經歷有關。他從6歲學習遊泳,經歷了十多年專業訓練,之後又在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做了七八年籃球運動員,所以在創業時,自然地想要回歸到自己所熱愛的體育運動行業。
遊泳、籃球需要場館,健身需要器材,而瑜伽只需要一張瑜伽墊,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通過線上內容自主完成學習的模式,在國外已經被很好地驗證過了,所以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很快就開始創業做Wake。」
三四年下來,通過專業內容團隊,持續的拍攝、剪輯、迭代,Wake入駐了1500多位名師,開發了2400多節課程,總時長達到7萬分鐘,內容覆蓋從小白到大師等各個階段的瑜伽用戶。這是行業內傳統玩家和任何自媒體都做不到的量級。
「為什麼我們的年卡賣1298元,高出同行的數倍,還有那麼多用戶願意去購買?因為我們所有內容輸出的老師的都是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老師,用戶對名師內容是特別依賴和跟隨的。」熊明俊說。
「另外,我們的課程全部設計成體系化,從身體功能,到亞健康修復,理療,冥想。我們可以把一個人所有的生理心理遇到的問題,都匹配相對應的課程,通過跟隨內容習練,解決問題。」
再結合社群裂變和用戶分享,靠著這套「組合拳」,Wake在三年半內從零做到兩千多萬註冊用戶,成為國內最大的瑜伽生態平臺。
2、為什麼要做社交模式?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流量越來越貴,獲客也越來越難,花大量成本去買流量也不是熊明俊的作風;另一方面,瑜伽需要情感連結,單靠線上內容很難滿足用戶的這部分需求。
Wake在2016年也曾在線下做過嘗試,但過程並不順利。「因為術業有專攻,所以後來我們把線下瑜伽館基本淘汰了,我們的能力還是適合做線上教學,這塊也有機會能做到最大。」
但APP畢竟還是機器,Wake的付費用戶轉化率始終維持在2%-3%左右。
去年在Wake完成第四輪融資之後,熊明俊本想大規模做用戶增長和營收,但他發現,雖然團隊衝得很兇,但業績始終很平穩,沒有爆發性。
熊明俊對比了市場上主流的讀書、英語等在線教育APP,發現大家的轉化率都比較低,完課率和復購也都差不多,這是整個在線教育市場都在遇到的瓶頸。
「如果繼續按流量思維做下去,很難壯大。」這是熊明俊最不希望看到的。「要做下去,就必須要改變過去的經營模式。」
無意間,熊明俊看到了樊登讀書會的模式:以人為核心,通過在各個省市、區域發展小b代理,來傳遞讀書文化,同時把年卡交到代理手中,快速進行轉化。而這樣的模式,同時也在很多學習類社區和實物電商領域被驗證。
小b在傳播過程中靠的是「關係流量」,小b和用戶之間的信任關係,是社交模式高轉化的核心。相比之下,Wake過去所謂的社群裂變和分享雖有一定成效,但本質上還是花了大量時間在服務非付費用戶,通過直接建立平臺,一點點積累用戶信任來完成轉化,效率要低得多。
熊明俊覺得,這種模式在瑜珈應該也是適用的。但還需要測試,於是他找了20位瑜伽老師,讓他們去消化年卡,每賣出一張可以賺四五百元。不到三個月,老師們就把年卡消耗完了,這樣的速度,完全驗證了熊明俊的想法。
「第一,我們看到資本是開始偏向於投資,這種由微商演化而來以人為核心的模式;第二,最近國務院也發文支持社交電商;第三,女性健康、內容付費的趨勢;第四,5G來臨,視頻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規模。這四點加起來,對Wake來說是個很好的時機,所以我們決定快速地做這個事情。」
於是,在今年7月份,Wake在深圳專門設立分公司,正式開始開放加盟生態。
從2C到2B,是Wake一次重要的思維轉變。因為Wake此前所謂缺乏爆發力的問題,本質還是傳統網際網路流量思維本身的增長瓶頸。
通過將一部分2C的工作轉移給小b,來提高服務的觸點和轉化的效率,過去兩年,這種服務眾包化的模式,在品牌分散、值得被推薦的品類上屢試不爽。無論是母嬰、服裝,還是生鮮、化妝品等等領域,都有過不小的爆發。
但這種以人為核心的模式,有很高的門檻。C端用戶關注的是公司的產品和內容,但小b關心的是創始人能不能帶領團隊獲得更好的收入。這就要求創始人有很強的個人IP,比如雲集,在店主面前,肖尚略每次登臺都宛如明星。
而Wake能做這件事,也是因為Wake創始人,體育運動員出身加上北漂十多年的網際網路從業經歷,再加上形象俊朗,外在氣質優勢,這種鮮明的個人IP在瑜伽行業和眾多網際網路CEO群體中,有著鮮明的對比呈現。例如每次線下沙龍,很多衝著可以去見熊明俊的瑜伽老師,很快就通過見面溝通的方式變成了Wake的加盟成員。
還有一點,S2b2c必須比「小b」直接2c的效率更高。這個超越,核心就是 S 對小 b 的賦能。
1、平臺:內容和品牌賦能
小瑜伽館和瑜伽老師、以及由原本C端用戶發展而來的個人加盟,一沒有製作專業內容和產品的能力,二沒有品牌。那麼Wake的核心價值,就是內容和品牌賦能。
首先是內容,據熊明俊介紹,Wake目前積累的PGC內容已經基本能滿足所有用戶的訴求了,而未來的產品和內容製作也會一直由平臺來把握,但產品和內容會共享給加盟團隊。
這與社交電商、社區團購的邏輯類似,用戶因「關係」而來,但最終的留存,是由平臺的專業內容和小b的細緻服務共同決定。所以為了保證服務,Wake每周還安排了3次線上培訓,甚至給每個加盟團隊配一個專屬客服。
第二是品牌,「我們會幫做得好的加盟團隊做包裝、找流量,樹成標杆。把他們的專訪內容放到頻道做社交推廣,包括線下也會做很多活動扶持,讓更多的用戶進入他們的流量池。」熊明俊說。
通過這種形式,讓加盟團隊在市場上扮演著「我是Wake誰誰誰」的角色。給加盟商帶來更多流量的同時,也讓Wake有了更多的觸點,本質上就是營銷方式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
2、加盟商:寶媽是佔比最大的群體
Wake給加盟商劃分了五種角色:聯合創始人機構、戰略機構、創業機構、健康大使、分享達人。機構對應女性社群領袖和瑜伽館,後兩個對應個人(瑜伽老師和寶媽),這也是Wake加盟生態主要面向的幾類對象。
對傳統瑜伽館來說,和線上內容的結合,能更好地完成原有線下業務的轉化。瑜伽老師也會有類似的需求,「他們就是Wake在當地的掌門人,可以在Wake去不到的地方影響更多的用戶。」熊明俊表示,目前在北京、上海、江蘇、中山、深圳、江西、雲南等城市都有機構級的加盟商了。
對於寶媽來說,雖然不像瑜伽館主和瑜珈老師那樣自帶流量,但卻是佔比最大的群體。
「個人加盟會是主流,因為不可能每個進來的人都是最高級別,我們還是希望用戶選擇『健康大使』,一年下來消耗60張年卡是很輕鬆的,也會有一定的收入。」在熊明俊看來,過去兩年,寶媽已經在社交電商、社區團購撐起了幾千億的生意,這個群體的潛力絕對不比機構弱。
「之前我們還覺得自己的內容做得不錯,但隨著越來越多加盟團隊的加入,他們開始提出各種反饋和需求。」熊明俊表示,針對這些需求,Wake已經開始在做出更多的改變。
比如通過小b傳播之後,隨著小白用戶的增多,很多用戶反饋覺得課程有難度,於是Wake決定上新更多適合小白用戶的課程。這種模式自帶的C2B屬性逐漸開始發揮作用。
平臺和小b之間這種協同關係,包括前面提到的內容和服務的協同,是Wake模式和傳統加盟店的核心區別。傳統加盟模式中,小b永遠是品牌的附庸,個性化被嚴重限制,只能標準化行事,C是因品牌而來,不是因加盟商的個性化特質而來。
但在Wake的模式中,平臺是在幫小b打造、宣揚個人IP和特質的,新用戶因小b的特質而來,而非品牌,這是社交模式能爆發的基本邏輯。
瑜伽需要陪伴,需要線下空間,這已經是行業共識。但誰說一定要開線下瑜伽館呢?所以這種模式妙就妙在:通過中間的小b,間接把線下體驗的問題也給解決了。
用戶在以小b為中心形成的半熟人小團體,自發組織的非正式活動中的滿意度,顯然要比正經做瑜伽館要好做得多。
「小b通過推廣獲得了新增收入,就會付出更多,以教育、督導或者陪伴的形式,就變成一個個小圈子的社群。現在他們還自己組織線下活動,跟過去相比,用戶會覺得Wake是有溫度的。」熊明俊說。
到目前為止,Wake正式開放加盟生態一個多月,已經有兩三百個加盟商加入,「雖然還在籌備期,但現在做得最好的一個團隊,一天賣了20張年卡,其他平均的一天也有一兩張。」
數據雖然向好,但還遠遠稱不上規模化。不過Wake常年積累的價格優勢,似乎給了熊明俊十足的自信:「To B 思維和To C思維完全不同。To C講究產品性價比,To B 講究團隊,賦能,收益,榜樣。在我們To C模式就把性價比優勢建立之後,我們來賦能我們的加盟團隊,我創始人個人的榜樣IP優勢就完全發揮出來了。而且我們會加快速度,預計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一萬個加盟商的目標。」
能不能完成還需要時間驗證,但跟線上品牌自己直接做線下相比,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還在於,讓Wake與傳統線下瑜伽館之間,從原來的競爭關係,轉變為合作互補的關係。整合社會資源的做法,恰恰是成為平臺型公司的重要特質。
最後,我問他能不能用一句話總結Wake最新的打法,他說:
「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做營銷,用最高逼格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