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秘藥」「壯陽神藥」,最近一種名為瑪卡(亦作瑪咖)的食品正悄然走紅,躍升為養生保健市場的新寵,專賣店如雨後筍生,一公斤破萬元的售價堪比「天價」。
然而,「神藥」瑪卡並沒藥準字,甚至不是「健」字號,所謂強腎功效也尚無研究佐證。記者走訪滬上銷售點與雲南主產區,採訪種植戶、經銷商與農學專家發現,由於缺乏統一標準,市面所售瑪卡品種多、產地雜、價格亂,誇張宣傳、以次充好現象屢見不鮮。如何整治瑪卡亂象?從種植、加工至銷售,規範與監管行業鏈迫在眉睫。
亂象優劣無標準價格差10倍
黃瑪卡178元/兩、紫瑪卡256元/兩、黑瑪卡499元/兩……在打浦橋日月光中心一家養生門店,瑪卡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店主介紹,這個冬天瑪卡格外熱銷,甚至供不應求。「特級黑瑪卡598元/兩,賣得也很好,要的話得從倉庫調貨。」
瑪卡原產地南美秘魯,是生長在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原植物,後被中國成功引種,在雲南、西藏、四川等高海拔地區規模化種植。由於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在滬上諸多藥店、保健品市場都能見到瑪卡身影,相關專營店也層出不窮。
在線上網店,瑪卡銷售同樣火爆。記者在淘寶網檢索「瑪卡」,就蹦出乾果、精片、膠囊、藥酒等多種商品。按照表皮顏色,瑪卡乾果還分為黑、紫和黃三種,其中普遍認為黑瑪卡功效最好,價格也最高。
「每公斤超過一萬元,價格高得有點離譜了,偏離了瑪卡本身的價值。」麗江人王軍從2012年開始銷售瑪卡,親歷價格瘋漲。「幾年前,瑪卡也就幾十元一斤,這兩年是被商販炒熱,從麗江運至昆明,再擺進北上廣的中藥材店,價格不知翻了多少倍。」
然而,價高卻未必等於質優。即使是同一類別的瑪卡,也分有三六九等,以黑瑪卡乾果為例,網店售價從每50克40元至500元不等。外形相似,價差卻超過10倍,讓人難以選擇。王軍坦言,由於瑪卡在國內尚屬新生事物,市場發展過快,目前暫無統一的評價標準,無從分辨優劣。「瑪卡又不會說話,全是賣家講了算。」
亂象
產地不明確以次來充好
在漕寶路一家中藥材店,黑瑪卡的價格為12元/克,堪稱「天價」。「你別單看價格,要看產地,市面上的瑪卡都是雲南種植,而我們的乾果是從秘魯進口。」導購徐先生介紹。
「原裝正品」「秘魯代購」,市面上真有那麼多進口瑪卡?
早在2003年,秘魯政府就頒布了兩個最高法令,禁止出口純天然的瑪卡植物、種子和初加工瑪卡產品,只有經過深加工的瑪卡粉末才可以出口。「號稱是秘魯進口的瑪卡乾果,要麼是走私,要麼是假冒。」
記者注意到,瑪卡銷售多是散裝,無法分辨產地。業內人士透露,混淆產地、以次充好並不少見。
瑪卡對生長要求嚴苛,海拔需超過3500米,晝夜溫差大有助隔絕蟲害,國內只有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區才具備生長條件,因此麗江、香格裡拉的瑪卡最為出名。但隨著技術成熟,低海拔地區也能實現瑪卡種植,例如雲南昭通、曲靖等地,海拔在2500米左右,近年也成為瑪卡「大戶」,但不同產區的質量與價格參差不齊。
「一些商販就將從昭通、曲靖低價收購的瑪卡,包裝后冠以麗江、香格裡拉出品,從中牟取暴利。從外觀上誰看得出來?連業內人士也很難區分。」王軍說。
亂象
功效似偉哥並沒那麼神
「天然偉哥,改善性功能」「治療不孕,調節內分泌」,一談論起瑪卡,「補腎高手」就是離不開的關鍵詞,瑪卡幾乎「包治」男女更年期各種衰弱,甚至被貼上「壯陽神藥」的標籤。網絡上,對瑪卡保健功能的宣傳則更加出位,「純爺們」「男士發電機」等尚屬含蓄。
然而,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當記者詢問是否有研究數據佐證功效時,賣家卻大多閃爍其詞,有人坦言「其實這玩意能發揮多少功效還真不知道」。「瑪卡,就是一種十字花科的植物,與蘿蔔同科。食用瑪卡,對強腎保健、提高免疫力確實有益,但是否能提高性能力?目前沒有確鑿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張才喜教授解釋。
此前國外有研究稱,瑪卡中含有的植物活性成分瑪卡醯胺和瑪卡稀,這兩種物質對平衡人體荷爾蒙分泌有顯著效果,但也有論文稱,雙盲實驗發現,瑪卡在該方面功效與安慰劑並無區別。
事實上,在最正宗的原產地秘魯,瑪卡也沒被捧得那麼神奇。當地人在熬湯時,會將瑪卡作為食材原料放入湯中,就像國內加入人參、枸杞一樣普遍。
「養生應基於全方位調節與平衡,而不是過分追求某一種成分的壯陽功效。」張才喜提醒,如果消費者食用瑪卡後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則更應當謹慎,很有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藥物成分。
亂象
「健」字擦邊球更不是藥品
去年1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十大嚴重違法廣告黑名單,武漢三和公司的「瑪卡咀嚼片」因誇大療效、違法宣傳榜上有名。該產品為「國食健字」,獲批的保健功能為「增強免疫力、緩解體力疲勞」,但廣告卻宣稱服用後能改善並提高性能力。
「單純的瑪卡不是藥品,稱為功能性食品可能更確切。」張才喜反覆強調。2011年5月,瑪卡經原衛生部批准作為新資源食品,需要經過一定期限後方可根據其效果劃歸保健食品或一般食品管理。
在國內,QS許可證(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即是該行業最高級別的產品認證,瑪卡是如何獲取健字號「小藍帽」?
「瑪卡單獨作為原料的產品不是保健品,但不排除以瑪卡為原料之一的複方產品獲得保健食品證書。」業內人士黃浩(化名)透露,類似「偷梁換柱」的做法並不少見,很多瑪卡產品中,都含有西洋參與紅景天的提取物。
「這是一種打擦邊球的行為。」黃浩解釋,雖然這些產品已經取得了「小藍帽」,但均為複方產品,瑪卡只佔很小一部分,功效已大相逕庭,再單獨以瑪卡為噱頭,打著保健食品的名義宣傳顯然不恰當。
亂象
為增產逐利質量難保證
雲南瑪卡的產量正呈幾何級數增長。扎西·尼瑪從事瑪卡種植已經5年,在香格裡拉擁有的基地面積達到1000畝。他介紹,目前雲南全省瑪卡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2014年產量超過2000噸,而在2003年時這個數字還不到100公斤。
「隨著瑪卡的升溫,越來越多人投身種植,也導致魚龍混雜。」扎西介紹,瑪卡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及肥沃的土壤,在原生態條件下營養成分較高,但有些農戶急功近利,不惜使用化肥及農藥。
「我就親眼見過農戶趁雨天給瑪卡打根部膨大劑的,個頭大,賣相好,但剖開後卻是空心的。」瑪卡打過農藥、施過化肥後,生長周期可由原來的9個月縮短為半年甚至3個月,但速成的瑪卡營養價值很低,甚至可能因農藥殘留而有害。
此外,瑪卡對土壤肥料的需求很高,種過一年的土地必須休耕三年以上,貧瘠地區甚至要休耕七年才能再次種植,但一些農戶為求經濟利益每年種植,甚至選擇工業汙染、農藥殘留的地區種植,導致瑪卡質量大減。
對於瑪卡乾果,晾曬也是關鍵環節。扎西介紹,瑪卡有個自發酵過程,只能在陽光下進行。一旦在高溫下烘乾,其中芥子油苷、瑪卡烯、瑪卡醯胺的活性物質就會揮發。「一般晾曬需要74天,但烘烤只要7天,種植戶或是因為沒有晾曬場地,或是因為追求速度降低成本,很多選擇烘乾,導致瑪卡質地較差。」
亂象
市面品牌雜加工貓膩多
「一瓶頂三瓶」「900元吃一年」,除瑪卡乾果,以高純度、易吸收為賣點的瑪卡粉及精片同樣熱銷。目前,國內市場的瑪卡品牌有近200個,價格天差地別。
然而,瑪卡加工品暗藏諸多貓膩,消費者很難甄別。「賣得特別便宜的產品,可能是添加了其他成分。」黃軍指出,瑪卡純粉中98%是最高最純,除2%起黏合作用的澱粉,不應該添加任何其他違禁成分。「有些不法商家為了速效,添加甲基睪丸酮等雄性激素。」
此外,走訪中記者發現,滬上銷售瑪卡的店鋪大多提供可以打粉或切片服務,「這就隱藏著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可能。」黃浩透露,蘿蔔、蔓菁和瑪卡同屬十字花科,口感較為接近,消費者單純外觀難以辨識,有些賣家就在瑪卡粉中混入其他粉末,「一些消費者不知情,貪圖價格便宜,花了幾百大洋買回了蘿蔔粉。」
張才喜教授認為,「民間神藥」的誕生,折射出人們對保健、養生的關注與重視,同時伴隨科技發展,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被不斷挖掘。「這都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追捧特定產品。瑪卡只是一種食物,一種農產品,還應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