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進,生活就會越過越好丨黎平縣口江鄉蘭扒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周祖忠,是黎平縣口江鄉蘭扒村四組溝邊寨村民。蘭扒村地處邊遠落後山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世代靠著種地為生。為了改變自家落後的生產生活條件,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我前幾年開始思考如何依託現有條件發展種養殖。

蘭扒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4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支持下,我家就開始有意識的收集一些有關種養殖方面的書籍和碟片,主要是學習養殖本地雞與本地黃牛方面的資料。從理論上武裝自己,雖然面對通俗易懂的種養殖理論知識,但對於一個只有著小學文化程度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很多我不懂的理論便在農閒時向有經驗的種養殖農戶請教、查資料等。經過一年多的理論學習,我學得了種養殖技術。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從2015年開始小規模的投入養殖中來,經過權衡再三我覺得養雞投入小風險小,所以我從市場上買了50隻雞仔回來飼養,真正開始了養殖之路。我精心照料著每一隻小雞,每隔一段時間就對雞仔進行餵藥作預防處理。看著自己的雞仔一天天長大,辛苦勞作有了成效,內心深處有種說不出的幸福。

在我們夫妻二人精心照料下,這批雞仔長得很好,雞仔出欄後,用三輪車拉倒市場上不到兩個小時就被一搶而空。當我第一次靠養殖賺回第一桶金時激動不已。雖然只有5000多塊錢,但足以讓我堅定了在種養殖這條路上走下去的信心,用辛勤和汗水換來的這些酬勞,讓我明白了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2017年春,駐村幹部陳健到我家進行項目庫種養殖登記。詳細的給我講解扶貧政策及種養殖扶貧方面的幫扶,讓我對扶貧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認識到發展黃牛養殖與種植中藥材是一條非常好的發家致富的路子,最後申報了本地牛與葛根發展。

駐村幹部陳健到周祖忠家宣傳養牛扶貧項目工作

我如願按期購買5頭黃牛,按照扶貧政策規定政府補貼我15000元的扶持資金,將我的養殖經濟成本壓力降到了最低。一年後,我賣了兩頭黃牛得了2萬元的收益。

此外,2017年口江鄉黨委政府幫扶我家對危房進行維修,同時還修建了新的衛生間跟廚房,住房有了新改善。當年我還養殖了70隻雞,好生活多面開花。

周祖忠家發展黃牛養殖產業

2018年我家加入蘭扒村民聚合作社,我想今年我們家人均純收入肯定比去年高。由於我的示範帶動,村裡的人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滿足於吃飽穿暖了,來參與種養殖的群眾越來越多了,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政策幫扶,個人奮進,我的家庭於2017年年底實現了脫貧摘帽。我和鄉親們堅信在黨委政府的引領與支持下,自身不斷努力奮進,生活就會越過越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通訊員 石威遠

見習編輯 段嵐茜

編輯 駱航念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下洋村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2019年,由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遊廳決定的第四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出爐,全省共有242個村寨獲此殊榮,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榜上有名。
  • 「我的扶貧故事」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黎平縣水口村駐村工作...
    我叫陸明坤,今年54歲,1984年12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黎平縣水口鎮人社中心工作人員,2016年4月到水口村駐村任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俯下身子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黎平縣水口鎮水口村位於黎平縣東南部,地處水口鎮政府駐地,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共有389戶1560人,是水口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我的扶貧故事」「赤腳」書記駐村記丨黎平縣雷洞鄉美老村第一...
    我叫歐舉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黎平縣衛健局的一名老同志。2015年3月14日,我到雷洞鄉美老村駐村時53歲。一晃5年過去了,今年我58歲。五年的駐村生活,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和駐村工作隊同志一起帶領美老村282名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同時也結交了深厚的幹群友誼。如今「歐書記」這三個字已經烙印在全村799名群眾心中,當地幼兒園的小朋友見到我都會親切地喊聲「歐書記」「歐爺爺」。
  • 「我的脫貧故事」「後進」變「先進」 脫貧有奔頭丨黎平縣永從鎮豆...
    我叫石餘光,是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一組的村民。2019年1月9日,我把一張感謝信送到縣法院幫扶幹部龍軍的手上,上面寫著「龍軍同志,我脫貧了,感謝你對我的幫扶!」後來,為照顧70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剛上學的兒子,我不再出門務工,但是家裡的負擔重,我又無經濟頭腦,村裡把我家納入貧困戶,政策的補貼讓這個貧困的家庭緩了一口氣。  2018年初,村兩委還安排我當生態護林員,送我到貴陽學習培訓,學習了人家勤勞致富的案例,我意識到要靠努力改變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世間安得兩全法 唯願百姓笑開顏丨黎平縣敖市鎮...
    我叫楊小燕,2012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貴州黔東南黎平縣敖市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主任,2018年4月以來擔任黎平縣敖市鎮敖市村第12組、13組、14組的包組幹部(敖市村第五網格員),該網格共3個村民小組,97戶396人,其中貧困戶15戶38人。
  • 「深度」黎平縣九潮鎮|四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故事
    2020年9月,受省分行委託,袁華武和愛心人士將籌款捐贈給黎平縣九潮鎮高寅村、尚重鎮育洞村、羅裡鄉溝溪村等13個鄉鎮27個村的62名貧困大學生,將愛心播撒在侗鄉大地。智慧農村插翅騰飛「大媽,我是第一書記張才林,想了解你家的一些情況……」「又來一個第一書記啊,我現在要去坡上做活路,有哪樣事情晚上再講……」初次入村走訪,張才林就吃了「閉門羹」。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龍啟輝幫助群眾搶收稻穀2018年2月,根據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我到高貢村擔任駐村幹部,歲月荏苒,轉眼間已快3年了,高貢村是我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自主創業 讓日子越來越好|餘慶縣龍溪鎮木葉頂村...
    由於丈夫的病需要人照顧,我只能在鎮上的工業園區內打些零工,維持著家庭的日常開銷。但隨著丈夫病情的加重,家裡面的積蓄不僅花光了,欠的錢還越來越多,我毅然放棄了在工廠打零工,轉而在鎮上租了一個小門面,擺起了燒烤攤,這樣既能在白天照顧好丈夫飲食起居,也能在晚上經營燒烤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忙碌而又充實的駐村生活丨桐梓縣馬鬃苗族鄉出水...
    時光飛逝,一轉眼我在出水村的駐村生活已近三年。駐村工作忙碌而又充實,我從開始的不適應、不習慣,到如今的應對自如。我叫安峰,2018年3月到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出水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去之前,我給自己打了個問號--我能做好這份工作嗎?
  • 「我的脫貧故事」心存感恩,與愛前行丨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村民吳丙齊
    我叫吳丙齊,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的村民,十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導致我長期癱瘓在床,家中還有70歲的老母親和3歲的女兒,生活瞬間陷入了絕境,後來村兩委幫我及時申請了低保,從此,民政保障就成了我家生活的全部來源。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政策沒有忘記我丨黎平縣尚重鎮下洋村...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撒進我的窗臺,我像往常一樣叫醒兒子,幫他整理好衣服和書包送他上學。回來後,我拿上清潔工具來到我負責的公共衛生區域做著日常的保潔。看著經過我打掃後乾淨整潔的地面,迎著陽光我笑了。我叫楊錦全,是黎平縣尚重鎮下洋村村民。很多年前,我因為工作的失敗,被迫返回家中。
  • 「我的扶貧故事」有「大家」才有「小家」丨黎平縣地坪鎮岑卜村第...
    2018年初,懷惴著使命與責任,我來到了黔東南州黎平縣地坪鎮岑卜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到村裡,所見的一切比我預想的貧困程度還要深,且語言不通,無法交流。面對困境,曾有過20餘年鄉鎮工作經歷的我,一度倍感壓力,但我始終堅信:有黨與組織做堅強後盾,我只管身體力行,在脫貧一線持續奮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丨天柱縣坌處鎮宰...
    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不幸的是餘海軍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他是一個心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即使失去了右手,仍然笑對生活。  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時,他們一家還住在老房,妻子平時外出在周邊打零工,他一人在家餵豬,大概有十多頭豬。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隨著我和兩個妹妹逐步升入初高中,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光景日漸慘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敢於拼搏、善於思考的父親依靠雙手勤勞工作,帶領我們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常說:「人窮,志不能短」。在經歷過長期外出打工後,父親總結了「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定決心回家找「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