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
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還記得有一天,一個漂亮的姐姐在駐村幹部的陪同下,來到我家。一進門,駐村幹部便介紹道,她是我們家的幫扶幹部,名字叫作楊燕鈴,以後我們家就交給她了。
幫扶幹部楊燕鈴在幫助村民曬辣椒
「你是幫扶幹部?是政府派來的還是縣裡的?主要是幫扶什麼?我家條件算是差的了,都沒有得到補助。你看比我們家庭條件好的,都得了低保,今年還讓我們脫貧了,我們這種家庭怎麼脫得起貧嘛……」我的爺爺奶奶訴說著自家的遭遇。
幫扶的姐姐一邊耐心解釋,一邊用筆在記錄著爺爺奶奶反映的情況,待溝通交流好了以後,他們才離去。但她的第一次走訪似乎不怎麼順利。
直到第二次她來走訪時,我們又遇到了,她還是那副微笑的模樣,可以感覺到此次她是「有備而來」。果然,她從包裡翻出了一沓政策清單,想通過政策解讀來回答我們的「牢騷」問題。
同時,她再次「亮」出扶貧幫扶幹部的身份,希望能贏得我們家的支持與信任。
幫扶幹部楊燕鈴(左)在宣傳因戶施策政策
「這脫貧致富啊,還是得靠我們自己。『等、靠、要』是不行的,這扶貧不是國家、政府實實在在拿實物、金錢來扶貧。被評為貧困戶以來,你家合醫是不是比非貧困戶少交?兩個孩子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有營養餐、教育補助?您二老現在是不是領著養老金?看病就醫是不是得到報銷了?」
「嗯,是是是,這些都得到過」
「這就是國家的惠民政策,是扶貧的具體幫扶措施啊。」這一次的走訪,她似乎獲得了一些我爺爺奶奶的信任。
後來,她每次來我家時,都會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因戶施策政策、貧困戶租房補貼、交通補貼、教育資助、就業等政策進行宣傳。
幫扶姐姐再次走訪時,她看到我爺爺奶奶正在忙著剪鉤藤。這些都是山上的野鉤藤,趕場拿去賣,換點零花錢。得知我們自家也種了點鉤藤,幫扶的姐姐又幫忙出謀劃策,動員老人再擴大點種植面積,幫助申請因戶施策鉤藤種植項目,讓我們獲得4000元補助資金。
龍昭利上班圖片
此外,幫扶姐姐還為我在天柱縣城租房的父母積極申請了租房補助。父母現在每季度都能獲得675元的租房補助資金。
2019年,我大學畢業,在幫扶姐姐的推薦下,目前,我在抱塘村從事主任助理,月工資2700元。
我們與幫扶幹部也曾有過不解、誤會。但是,是幫扶姐姐用她的實際行動消除了我們的隔閡,讓我們及時享受到了國家的幫扶政策。
我相信,今後,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