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丨天柱縣坌處鎮宰...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

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還記得有一天,一個漂亮的姐姐在駐村幹部的陪同下,來到我家。一進門,駐村幹部便介紹道,她是我們家的幫扶幹部,名字叫作楊燕鈴,以後我們家就交給她了。

幫扶幹部楊燕鈴在幫助村民曬辣椒

「你是幫扶幹部?是政府派來的還是縣裡的?主要是幫扶什麼?我家條件算是差的了,都沒有得到補助。你看比我們家庭條件好的,都得了低保,今年還讓我們脫貧了,我們這種家庭怎麼脫得起貧嘛……」我的爺爺奶奶訴說著自家的遭遇。

幫扶的姐姐一邊耐心解釋,一邊用筆在記錄著爺爺奶奶反映的情況,待溝通交流好了以後,他們才離去。但她的第一次走訪似乎不怎麼順利。

直到第二次她來走訪時,我們又遇到了,她還是那副微笑的模樣,可以感覺到此次她是「有備而來」。果然,她從包裡翻出了一沓政策清單,想通過政策解讀來回答我們的「牢騷」問題。

同時,她再次「亮」出扶貧幫扶幹部的身份,希望能贏得我們家的支持與信任。

幫扶幹部楊燕鈴(左)在宣傳因戶施策政策

「這脫貧致富啊,還是得靠我們自己。『等、靠、要』是不行的,這扶貧不是國家、政府實實在在拿實物、金錢來扶貧。被評為貧困戶以來,你家合醫是不是比非貧困戶少交?兩個孩子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有營養餐、教育補助?您二老現在是不是領著養老金?看病就醫是不是得到報銷了?」

「嗯,是是是,這些都得到過」

「這就是國家的惠民政策,是扶貧的具體幫扶措施啊。」這一次的走訪,她似乎獲得了一些我爺爺奶奶的信任。

後來,她每次來我家時,都會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因戶施策政策、貧困戶租房補貼、交通補貼、教育資助、就業等政策進行宣傳。

幫扶姐姐再次走訪時,她看到我爺爺奶奶正在忙著剪鉤藤。這些都是山上的野鉤藤,趕場拿去賣,換點零花錢。得知我們自家也種了點鉤藤,幫扶的姐姐又幫忙出謀劃策,動員老人再擴大點種植面積,幫助申請因戶施策鉤藤種植項目,讓我們獲得4000元補助資金。

龍昭利上班圖片

此外,幫扶姐姐還為我在天柱縣城租房的父母積極申請了租房補助。父母現在每季度都能獲得675元的租房補助資金。

2019年,我大學畢業,在幫扶姐姐的推薦下,目前,我在抱塘村從事主任助理,月工資2700元。

我們與幫扶幹部也曾有過不解、誤會。但是,是幫扶姐姐用她的實際行動消除了我們的隔閡,讓我們及時享受到了國家的幫扶政策。

我相信,今後,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隨著我和兩個妹妹逐步升入初高中,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光景日漸慘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敢於拼搏、善於思考的父親依靠雙手勤勞工作,帶領我們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常說:「人窮,志不能短」。在經歷過長期外出打工後,父親總結了「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定決心回家找「事」做。
  • ...的脫貧故事」我家終於打了一個翻身仗丨天柱縣石洞鎮空中村村民...
    我是劉榮江,系天柱縣石洞鎮空中村豪悶組村民。2016年8月13日,是一個我永遠也忘不了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我兒子的生命。家裡的頂梁柱倒了,只留下兩個孩子,讓我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突然變成了村裡的特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阿牛哥」丨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致富...
    我叫周邦貴,是遠口鎮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叫我「阿牛哥」,稱我們夫妻為「牛」夫妻。周邦貴養殖基地航拍圖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鎮府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夫妻倆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20多年來在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天柱縣金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牛產業,共計養牛200多頭,又響應發展辣椒產業的號召,種植了辣椒50多畝,中草藥材10多畝,切實帶動鄉裡鄉親致富增收。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
    我叫石宗柱,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馮家山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現在開了一個居家式的農家樂,月收入4000多元,挺好的!回首過去,不堪回首。2013年年底,我妻子歐世梅患上了病,到各大醫院求醫,花費了6萬多元。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進,生活就會越過越好丨黎平縣口江鄉蘭扒村...
    2014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支持下,我家就開始有意識的收集一些有關種養殖方面的書籍和碟片,主要是學習養殖本地雞與本地黃牛方面的資料。從理論上武裝自己,雖然面對通俗易懂的種養殖理論知識,但對於一個只有著小學文化程度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艱難的學習過程。很多我不懂的理論便在農閒時向有經驗的種養殖農戶請教、查資料等。經過一年多的理論學習,我學得了種養殖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做貧困戶 我不甘心|餘慶縣構皮灘鎮天生橋組村民...
    我是餘慶縣構皮灘鎮天生橋組的鄧艾英,今年51歲。2015年以前,我和丈夫一直在外省打工,當時在我們村,我家家庭情況還算是可以的,大女兒成家了,二女兒讀大學,小兒子讀小學,和親戚鄰裡之間的關係也非常的和睦,很多人都羨慕我家。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主動申請退出貧困丨天柱縣高釀鎮白坌村村民...
    好幾次,我都沒有再生活下去的勇氣。 可是,自從2014年我家被納入了貧困戶後,我們的生活一點一點地得到了改善。得到國家很多關懷,我們沒齒難忘。首先,是通過評議,我們享受了低保,每個月有900多元,讓我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清水江畔的守渡人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副...
    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天柱縣遠口鎮人民政府任職。初到遠口,我就被一種清爽、浪漫的氣息圍繞,行走在清水江畔,我在想我究竟該怎麼去做,才能真正履行一名父母官的職責,帶領遠口人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獨居老人的「孫兒」|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
    自古忠孝兩難全,依然清晰記得接到這個電話時,我還走在入戶的路上,自駐村以來我就從未回過家,從父母的兒子,變成了廣溪村的知心人。我叫賀昌木,是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扶貧幹部。根據工作安排,我從天柱縣城鎮服務中心來到廣溪村,還記得我背著一臺筆記本來到村委會時的幼稚模樣,指揮所同志都感慨道:「小賀,你負責的廣溪組,那個小組工作難做哦!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未殘 勤勞改人生丨龍裡縣醒獅鎮平寨村陳長發
    2014年,我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安排了幹部對我們進行幫扶,一開始我認為這些都是「假把式」「走過場」,但經過他們多次上門做工作,我的思想發生轉變,因為我看到家門口修好了水泥路,路旁也安上了路燈,自來水也接到了家裡,自此我開始深深地感謝黨和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與其「坐等」,不如靠自己︱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我叫黃透植,是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村民,家裡4個人,大女兒在劍河四中讀初一,小兒子在南加鎮展牙小學讀三年級,我與妻子在家務農。2017年,為了照顧子女上學,我與妻子兩人長期在家務農,種植三畝左右的水稻、養一頭豬,這些僅僅只夠解決一家人吃的。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不幸的是餘海軍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他是一個心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即使失去了右手,仍然笑對生活。  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時,他們一家還住在老房,妻子平時外出在周邊打零工,他一人在家餵豬,大概有十多頭豬。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
  • 「我的扶貧故事」從他鄉回到故鄉,他們心裡滿是感恩︱天柱縣甕洞鎮...
    我叫王靜,是天柱縣政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1月結對幫扶甕洞鎮中柳村6戶貧困戶,後又作為「網格員」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所見、所思、所感,一直鼓舞著我、激勵著我。  我把從天柱縣炒好帶來的鴨子作為與他們共進的午餐,用餐間遞給了他妻子200元錢。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那時,我就想靠自己的雙手致富,於是,向親戚朋友借來3萬元發展肉雞養殖。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最後打了水漂。為還借來的錢,我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失敗的養雞經歷讓我懂得技術的重要。打工期間,一有空暇,我就看一些養殖技術方面的書,千方百計提高自己。幾年下來,我讀過的養雞書籍不下百餘本。
  • 「我的脫貧故事」各項幫扶政策下,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黃果樹旅遊區...
    吳真國母親在新家一時間,作為家中的長子。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就此壓在我身上,讓我不知所措。家中經常「吃上頓愁下頓」,僅靠從自家種地中採些蔬菜勉強應付溫飽。    長期以來,我們家的住房是木架結構,主梁因年久失修、房頂漏水浸泡腐蝕,房體也出現了輕微傾斜,政府鑑定為D級危房,貧窮一度讓年輕的我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    2016年年初,在政府和村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我被推薦來到了浙江溫州某電子公司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為了做好駐村工作,我與村兩委和同步小康工作組一起走村串寨,用1個月的時間對橋坪總村的山、水、林、田、路、電資源及人員的調查,用5個月的時間對橋坪 、苗田 、黃勞266戶貧困戶962人進行了走訪,並認真理清貧困根源,查找脫貧路子,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66萬元到橋坪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