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月團,女,1969年出生,高釀鎮白坌村一組人。我家有3口人,丈夫2012年開始患病,後因半邊風和頸椎病導致癱瘓,如今臥病在床已有8年,是一級殘疾人。我兒子在西北大學讀書。 以前,我家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丈夫生病沒錢治療,兒子上學沒錢讀書,房子也破爛不堪,到處都透風漏雨。好幾次,我都沒有再生活下去的勇氣。
可是,自從2014年我家被納入了貧困戶後,我們的生活一點一點地得到了改善。得到國家很多關懷,我們沒齒難忘。首先,是通過評議,我們享受了低保,每個月有900多元,讓我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2017年,我申請到5萬元特惠貸,投入到村裡上百畝的大血藤產業,每年有分紅,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到大血藤產業基地務工,一年務工四個月左右,收入近10000元,這讓我這個從沒出過門的農家婦女在家門口就了業,我打心裡高興。2019年,村裡扶貧工作隊還協調我當保潔員,每個月有800元,一年9600元,讓我這個做了一輩子的農民也有了固定收入。最最重要的是,教育扶貧幫了我家大忙。因為我丈夫癱瘓,我得在家照顧他,兒子幾次打算輟學外出務工,我傷心得直掉淚。後來,村裡的扶貧工作隊知道了,他們不斷來家裡做思想工作,還說現在有教育精準扶貧,貧困學生考上大學可申請助學金,讓我們不要擔心。就這樣,兒子才能安安心心地讀書。
2016年8月,兒子順利考上了西北大學。我們村的扶貧工作隊知道後馬上到我家看望我們,還幫助兒子申請了助學貸款和「雨露計劃」。兒子去到西北大學,每年還有4830元的教育精準扶貧資金。如果沒有教育精準扶貧!去年,幫扶幹部幫我丈夫申請辦理了一級殘疾證,每年還有1460元的殘疾人護理補貼。家裡房屋問題政府也解決了。幫扶幹部和扶貧工作隊還不定時送來救助大米、棉被棉衣等。現在,我們家每年的收入差不多也有3.7萬,日子越過越好,2019年,我主動申請退出脫貧。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編輯 張良勝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