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主動申請退出貧困丨天柱縣高釀鎮白坌村村民...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袁月團,女,1969年出生,高釀鎮白坌村一組人。我家有3口人,丈夫2012年開始患病,後因半邊風和頸椎病導致癱瘓,如今臥病在床已有8年,是一級殘疾人。我兒子在西北大學讀書。 以前,我家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丈夫生病沒錢治療,兒子上學沒錢讀書,房子也破爛不堪,到處都透風漏雨。好幾次,我都沒有再生活下去的勇氣。

可是,自從2014年我家被納入了貧困戶後,我們的生活一點一點地得到了改善。得到國家很多關懷,我們沒齒難忘。首先,是通過評議,我們享受了低保,每個月有900多元,讓我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2017年,我申請到5萬元特惠貸,投入到村裡上百畝的大血藤產業,每年有分紅,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到大血藤產業基地務工,一年務工四個月左右,收入近10000元,這讓我這個從沒出過門的農家婦女在家門口就了業,我打心裡高興。2019年,村裡扶貧工作隊還協調我當保潔員,每個月有800元,一年9600元,讓我這個做了一輩子的農民也有了固定收入。最最重要的是,教育扶貧幫了我家大忙。因為我丈夫癱瘓,我得在家照顧他,兒子幾次打算輟學外出務工,我傷心得直掉淚。後來,村裡的扶貧工作隊知道了,他們不斷來家裡做思想工作,還說現在有教育精準扶貧,貧困學生考上大學可申請助學金,讓我們不要擔心。就這樣,兒子才能安安心心地讀書。

2016年8月,兒子順利考上了西北大學。我們村的扶貧工作隊知道後馬上到我家看望我們,還幫助兒子申請了助學貸款和「雨露計劃」。兒子去到西北大學,每年還有4830元的教育精準扶貧資金。如果沒有教育精準扶貧!去年,幫扶幹部幫我丈夫申請辦理了一級殘疾證,每年還有1460元的殘疾人護理補貼。家裡房屋問題政府也解決了。幫扶幹部和扶貧工作隊還不定時送來救助大米、棉被棉衣等。現在,我們家每年的收入差不多也有3.7萬,日子越過越好,2019年,我主動申請退出脫貧。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編輯 張良勝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派駐天柱縣高釀鎮邦寨村第一書記許釗
    大年三十的逆行,只為保一方平安 ——記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派駐天柱縣高釀鎮邦寨村第一書記許釗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020-02-07 大 中 小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與他們一起編織美好的生活丨天柱縣高釀...
    我叫周虹秀,是天柱縣高釀鎮新民村的駐村幹部。「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舞臺、一個熔爐,能夠從基層幹起,才能夠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為了磨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2017年10月,在考入編制的同時,我駐村工作也就安排在了新民村,從那時開始我便踏上了駐村扶貧的道路。
  • ...的脫貧故事」我家終於打了一個翻身仗丨天柱縣石洞鎮空中村村民...
    我是劉榮江,系天柱縣石洞鎮空中村豪悶組村民。2016年8月13日,是一個我永遠也忘不了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我兒子的生命。家裡的頂梁柱倒了,只留下兩個孩子,讓我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突然變成了村裡的特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申請退出低保和貧困戶|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村民...
    特別是2013年,兩個孩子上學,妻子又生病,對於一個原本就貧困不堪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天無絕人之路!隨著脫貧攻堅號角響徹大江南北,脫貧政策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我們家看到了希望……   2014年,我家因孩子上大學及我是殘疾申請到了低保貧困戶,從此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再也沒有了上頓沒油下頓沒米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為了做好駐村工作,我與村兩委和同步小康工作組一起走村串寨,用1個月的時間對橋坪總村的山、水、林、田、路、電資源及人員的調查,用5個月的時間對橋坪 、苗田 、黃勞266戶貧困戶962人進行了走訪,並認真理清貧困根源,查找脫貧路子,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66萬元到橋坪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王明軍到工地架設鋼管架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這時,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庭,他了解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
    我叫石宗柱,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馮家山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現在開了一個居家式的農家樂,月收入4000多元,挺好的!回首過去,不堪回首。2013年年底,我妻子歐世梅患上了病,到各大醫院求醫,花費了6萬多元。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丨天柱縣坌處鎮宰...
    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感染,讓孩子們不再因為貧困而失學丨天柱縣...
    我叫伍名槐,是貴州黔東南天柱縣高釀小學的一名教師,我出生在農村,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經濟的落後,農村生活的困苦,我是親身經歷的。在農村貧困生活的泥潭裡一番摸爬滾打後,我終於掙扎著爬上了潭岸,成為了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雖說不上富裕,但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如果節約一點還稍有積餘。所以,我決心用這些積餘幫幫還未脫離貧困的人們,為扶貧作出自己的貢獻。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達頭組,我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位老人領到了養老金,父親還拿到了殘疾人護理補貼,女兒享受著教育補助。全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茶葉加工項目入股分紅、綠殼蛋雞入股分紅、蜜蜂養殖補助等各種產業扶持,妻子還申請到扶貧小額扶持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地好起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獨居老人的「孫兒」|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
    自古忠孝兩難全,依然清晰記得接到這個電話時,我還走在入戶的路上,自駐村以來我就從未回過家,從父母的兒子,變成了廣溪村的知心人。我叫賀昌木,是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扶貧幹部。根據工作安排,我從天柱縣城鎮服務中心來到廣溪村,還記得我背著一臺筆記本來到村委會時的幼稚模樣,指揮所同志都感慨道:「小賀,你負責的廣溪組,那個小組工作難做哦!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金延森:真心「扶」了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丨黃平縣...
    我叫沈廷伍,今年46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2014年經本人申請,在村民打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本想大展拳腳搞發展,摘掉這貧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