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獨居老人的「孫兒」|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

2020-12-13 天眼新聞

「你父親病了,過幾天手術,你能來醫院照顧不?」自古忠孝兩難全,依然清晰記得接到這個電話時,我還走在入戶的路上,自駐村以來我就從未回過家,從父母的兒子,變成了廣溪村的知心人。

我叫賀昌木,是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扶貧幹部。根據工作安排,我從天柱縣城鎮服務中心來到廣溪村,還記得我背著一臺筆記本來到村委會時的幼稚模樣,指揮所同志都感慨道:「小賀,你負責的廣溪組,那個小組工作難做哦!村民意見大,村寨家族觀念強,個個都是難纏的主,工作時自己要多留個心眼啊!」

在指揮所所長吳世海的陪同下第一次入戶走訪,了解群眾家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困難,我逐條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回到村後,我將每戶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做成兩本臺帳,並根據每戶的具體情況進行逐戶研判,查找貧困原因,根據扶貧政策落實上戶,因戶施策。

賀昌木入戶走訪

我利用晚上時間入寨,組織群眾拉家常、說廣溪事,讓村民知道有個經常來家裡噓寒問暖、能解決問題的小賀。

在面對「老上訪戶」「意見戶」時,聽取他們意見、上訪原因。即便開始走訪時遇到很多困難,但我仍然堅持走訪,並深信走訪一次、群眾意見小一點、就是成功一點。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父母從小就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尊老愛幼,村裡的獨居老人太多,我就每天去看望他們。

賀昌木看望老人

在了解到村裡85歲的老奶奶龍有合的眼睛不舒服的情況後,我自己開車帶著老人去天柱縣醫院檢查眼睛。有一次,她因不小心摔到腰臥床不起,我知道後,聯繫村醫上門問診,幾天後仍不見好轉,我就送她到醫院進行檢查,背著她上下樓、給她買飯、餵飯。醫生的話讓我非常感動,「現在的幹部,比自己親孫子還親!」

每次去看望老奶奶龍榮娥時,她一次又一次地對我說:「賀,你跟我孫兒一樣大,跟我孫兒一樣親嘞!」她還經常送自己種的蔬菜到村委會,生怕我這個「孫兒」沒吃的。

我用微小的力量幫助著村民,村民也用真情實意感動著我,我的付出,她們看在眼裡,也記著在心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阿牛哥」丨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致富...
    我叫周邦貴,是遠口鎮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叫我「阿牛哥」,稱我們夫妻為「牛」夫妻。周邦貴養殖基地航拍圖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鎮府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夫妻倆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20多年來在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天柱縣金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牛產業,共計養牛200多頭,又響應發展辣椒產業的號召,種植了辣椒50多畝,中草藥材10多畝,切實帶動鄉裡鄉親致富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清水江畔的守渡人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副...
    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天柱縣遠口鎮人民政府任職。初到遠口,我就被一種清爽、浪漫的氣息圍繞,行走在清水江畔,我在想我究竟該怎麼去做,才能真正履行一名父母官的職責,帶領遠口人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從他鄉回到故鄉,他們心裡滿是感恩︱天柱縣甕洞鎮...
    我叫王靜,是天柱縣政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1月結對幫扶甕洞鎮中柳村6戶貧困戶,後又作為「網格員」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所見、所思、所感,一直鼓舞著我、激勵著我。陳守柄戶成了我心中的一塊重石,好幾次夢中驚醒都源於此事,我愛人還安慰我別太過於緊張。為解心中顧慮,我打算前往劍河縣了解情況,向單位主要領導匯報後,我經過三個半小時車程來到了劍河縣巫包村。  從村口一直爬山涉水近一個小時,隱約見到山林深處有一戶人家,走進一看,是臨時搭建的兩個簡易木棚,池塘邊蹲著一位昂頭摸索著洗菜的農婦,似乎不知道我們的到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與他們一起編織美好的生活丨天柱縣高釀...
    我叫周虹秀,是天柱縣高釀鎮新民村的駐村幹部。「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舞臺、一個熔爐,能夠從基層幹起,才能夠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為了磨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2017年10月,在考入編制的同時,我駐村工作也就安排在了新民村,從那時開始我便踏上了駐村扶貧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丨天柱縣坌處鎮宰...
    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天柱縣教育局領導蒞臨遠口鎮中心幼兒園檢查工作
    2020年12月21日,縣教育局黨組成員 縣紀委縣監委派駐第六紀檢監察組吳運坤組長一行三人蒞臨天柱縣遠口鎮中心幼兒園檢查工作。檢查組採取查看材料、資料、實地查看與談話的形式進行。首先檢查組查閱幼兒園的工作檯帳;緊接著組織我園行政班子談話,檢查組要求按制度執行、按程序辦事、學校管理要規範、杜絕幼兒園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等問題;談話結束後,實地查看了幼兒園的食堂食品的存放情況,同時對幼兒園地質災害治理、環境布局及設施配備等情況實地查看,該園負責人陪同檢查並一一進行了匯報。
  • 「我的扶貧故事」件件「小事」溫暖著民眾的心窩 也充實著我的生活...
    我叫胡朝煊,今年40歲,是天柱縣扶貧辦派駐白市鎮小溝溪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駐村網格員。2019年1月,我到白市鎮小溝溪村當網格員後,第一時間開展自己包保網格內群眾的走訪工作。走了一圈下來,發現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而且他們只知曉有很多扶貧政策,但理不清政策細則。考慮到老人不會存儲電話號碼、村民對政策知曉不全的現狀,我就制訂了一撂名片大小的「聯繫卡」,挨家挨戶發到群眾手中。「聯繫卡」兩面都印得有字,一面是我的姓名和電話,另外一面是發展產業、就業創業等政策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讓天柱「發豆腐」插上科技的翅膀 走進千家萬戶|...
    如何讓農產品插上科技的翅膀,通過加工技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質量控制確保食品安全,通過產品研發讓大家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味,通過技術升級讓傳統食品產業規模化生產,這些就是我的初心與使命。   近5年來,我作為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深知基層農業生產對技術的需求自然很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黔南、黔西南、黔東南、遵義、畢節等9個市州都留下我與團隊的足跡。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 「我的扶貧故事」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丨天柱縣藍田...
    我叫潘軍,是黔東南州天柱縣藍田鎮東風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背起行囊正式入駐東風村。  剛到東風村,迎面而來的不是催人奮進的「東風」,而是讓人心裡犯難的陣陣「歪風」。這是我的辭職書......」  「沒有二十萬,哪怕是天王老子來,村委會建設都不能開工......」  「搞什麼產業喲!還不如打工強.......」  撲面而來的困難,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心想怎麼來到這個「鬼地方」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永生難忘的45歲生日丨天柱縣遠口鎮萬一村脫貧...
    2019年6月份,我從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城投管理中心下沉到遠口鎮萬一村擔任指揮所所長,從沒有思路到信心百倍、從懷疑到信任、從挨批評到受表揚,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但我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這些點滴,將是我一生中永遠的寶貴財富。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在橋坪村工作期間,我了解到缺水是影響橋坪總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把解決水源當作我村脫貧攻堅最大障礙和首要問題來抓,為解決三個村的飲水困難,我與同事走遍了橋坪總村的所有山頭,尋找水源,策劃、測量,幫助找資金。如今,共建了8個取水點,鋪設水管5300米,畜水池12個,村民飲水困難得到了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的微笑是對我無聲的信任|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
    我叫劉良平,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氣象局派駐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第一書記。巫虎村地處劍河、黎平交界處的老山界山腳下,共有6個自然村寨,共有470戶195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8戶618人。  為此,我常去他家探訪,幫他送米、面、油、菜等生活用品,每次去老人特別高興,都拉著我的手說上半天家常,我聽他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講話時手舞足蹈的,那是從內心發出的感謝。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
    我叫石宗柱,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馮家山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現在開了一個居家式的農家樂,月收入4000多元,挺好的!回首過去,不堪回首。2013年年底,我妻子歐世梅患上了病,到各大醫院求醫,花費了6萬多元。
  • 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過世,我整理了一些獨居老人故事
    今天看見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去世了,看到好多獨居老人故事,整理了給大家看看:故事一:小時候小區門口有個老皮匠,修皮鞋包包陽傘補胎,一直穿著藍色布衣黑色圍裙,皮膚黝黑笑容和善。突然有一天來了警車把我吸引了過去,一樓小賣鋪老闆驚恐的跟圍觀鄰裡形容有血水滲了下來,不一會兒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從二樓抬下了蓋著白布的老皮匠,只有那黝黑的熟悉的手露在擔架外面,這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畫面…聽說他一輩子單身,無兒無女,無牽無掛,在那個酷熱的夏天靜靜地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故事二:x 我老公大姑鼓浪嶼小學老師一輩子沒結婚跟著二哥侄子一起過生活,他有退休金六七千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感染,讓孩子們不再因為貧困而失學丨天柱縣...
    我叫伍名槐,是貴州黔東南天柱縣高釀小學的一名教師,我出生在農村,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經濟的落後,農村生活的困苦,我是親身經歷的。在農村貧困生活的泥潭裡一番摸爬滾打後,我終於掙扎著爬上了潭岸,成為了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雖說不上富裕,但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如果節約一點還稍有積餘。所以,我決心用這些積餘幫幫還未脫離貧困的人們,為扶貧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