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阿牛哥」丨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致富...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周邦貴,是遠口鎮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大家都叫我「阿牛哥」,稱我們夫妻為「牛」夫妻。

周邦貴養殖基地航拍圖

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鎮府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夫妻倆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20多年來在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天柱縣金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牛產業,共計養牛200多頭,又響應發展辣椒產業的號召,種植了辣椒50多畝,中草藥材10多畝,切實帶動鄉裡鄉親致富增收。

周邦貴養殖場的牛

在創業過程中,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僅是安浪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安浪村黨支部的一員。我們夫妻創立的合作社吸納了本村20多戶農戶50多餘名社員,每年都能享受到利益分紅,提升貧困戶的經濟收入。

周邦貴餵牛中

合作社向村裡面的村民進行長期招工,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問題。正是因為在黨組織的培養下,通過一系列的理論知識學習,我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提高,繼承和發揚了黨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堅持踐行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

【人物小傳】

周邦貴,天柱縣遠口鎮安浪村村民,在鄉自主創業發展種養殖產業,帶動全村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獨居老人的「孫兒」|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
    自古忠孝兩難全,依然清晰記得接到這個電話時,我還走在入戶的路上,自駐村以來我就從未回過家,從父母的兒子,變成了廣溪村的知心人。我叫賀昌木,是天柱縣遠口鎮廣溪村扶貧幹部。根據工作安排,我從天柱縣城鎮服務中心來到廣溪村,還記得我背著一臺筆記本來到村委會時的幼稚模樣,指揮所同志都感慨道:「小賀,你負責的廣溪組,那個小組工作難做哦!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清水江畔的守渡人丨天柱縣遠口鎮黨委副...
    2018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天柱縣遠口鎮人民政府任職。初到遠口,我就被一種清爽、浪漫的氣息圍繞,行走在清水江畔,我在想我究竟該怎麼去做,才能真正履行一名父母官的職責,帶領遠口人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從他鄉回到故鄉,他們心裡滿是感恩︱天柱縣甕洞鎮...
    我叫王靜,是天柱縣政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1月結對幫扶甕洞鎮中柳村6戶貧困戶,後又作為「網格員」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所見、所思、所感,一直鼓舞著我、激勵著我。陳守柄戶成了我心中的一塊重石,好幾次夢中驚醒都源於此事,我愛人還安慰我別太過於緊張。為解心中顧慮,我打算前往劍河縣了解情況,向單位主要領導匯報後,我經過三個半小時車程來到了劍河縣巫包村。  從村口一直爬山涉水近一個小時,隱約見到山林深處有一戶人家,走進一看,是臨時搭建的兩個簡易木棚,池塘邊蹲著一位昂頭摸索著洗菜的農婦,似乎不知道我們的到來。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丨天柱縣坌處鎮宰...
    我叫龍昭利,是天柱縣坌處鎮宰貢村村民。我的奶奶患有冠心病,爺爺因早年勞動受傷需常年服藥,我和弟弟均為在校生,家裡每年支出較大,父母又無一技之長,僅靠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全家開支。因此,在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與他們一起編織美好的生活丨天柱縣高釀...
    我叫周虹秀,是天柱縣高釀鎮新民村的駐村幹部。「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舞臺、一個熔爐,能夠從基層幹起,才能夠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為了磨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2017年10月,在考入編制的同時,我駐村工作也就安排在了新民村,從那時開始我便踏上了駐村扶貧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幸福就是我的快樂丨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
    「洋化村不脫貧,我決不回遵義。」2016年3月,我剛來到洋化村便立下脫貧誓言。我叫鄧欣,是交行貴州省分行駐習水縣良村鎮洋化村扶貧幹部。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我了解到洋化村缺乏產業支撐,集體經濟空白,發展產業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在專家的指導意見下,2017年5月,我引進黃金檸檬,為實現村民跑出致富「加速度」,採取「集體經濟+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在洋化村建起150畝黃金檸檬種植基地,吸納65貧困戶參與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 「我的扶貧故事」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丨天柱縣藍田...
    我叫潘軍,是黔東南州天柱縣藍田鎮東風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背起行囊正式入駐東風村。  剛到東風村,迎面而來的不是催人奮進的「東風」,而是讓人心裡犯難的陣陣「歪風」。  於是,我開始了遍訪工作,村裡楊昭烈老人是我走訪的第一戶,剛進家門,他就開始冷言冷語,「當官不為民做主.......兩個月都辦不了一張卡。」  一周後,我親自將合醫卡送到了老人手中,瞬間,他緊繃的臉終於露出笑容,就像一道陽光徹底驅散了我心中的陰霾。
  • 「我的扶貧故事」讓天柱「發豆腐」插上科技的翅膀 走進千家萬戶|...
    如何讓農產品插上科技的翅膀,通過加工技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質量控制確保食品安全,通過產品研發讓大家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味,通過技術升級讓傳統食品產業規模化生產,這些就是我的初心與使命。   近5年來,我作為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深知基層農業生產對技術的需求自然很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黔南、黔西南、黔東南、遵義、畢節等9個市州都留下我與團隊的足跡。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
    我叫石宗柱,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馮家山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現在開了一個居家式的農家樂,月收入4000多元,挺好的!回首過去,不堪回首。2013年年底,我妻子歐世梅患上了病,到各大醫院求醫,花費了6萬多元。
  • 天柱縣教育局領導蒞臨遠口鎮中心幼兒園檢查工作
    2020年12月21日,縣教育局黨組成員 縣紀委縣監委派駐第六紀檢監察組吳運坤組長一行三人蒞臨天柱縣遠口鎮中心幼兒園檢查工作。檢查組採取查看材料、資料、實地查看與談話的形式進行。首先檢查組查閱幼兒園的工作檯帳;緊接著組織我園行政班子談話,檢查組要求按制度執行、按程序辦事、學校管理要規範、杜絕幼兒園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等問題;談話結束後,實地查看了幼兒園的食堂食品的存放情況,同時對幼兒園地質災害治理、環境布局及設施配備等情況實地查看,該園負責人陪同檢查並一一進行了匯報。
  • 「我的扶貧故事」莫道桑榆晚,扶貧勇當先|天柱縣渡馬鎮橋坪村同步...
    我叫龍華,今年56歲,是天柱縣財政局駐渡馬鎮橋坪村輪戰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我克服年老體弱多病等諸多不利因素,盡職盡責地做好決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在橋坪村工作期間,我了解到缺水是影響橋坪總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把解決水源當作我村脫貧攻堅最大障礙和首要問題來抓,為解決三個村的飲水困難,我與同事走遍了橋坪總村的所有山頭,尋找水源,策劃、測量,幫助找資金。如今,共建了8個取水點,鋪設水管5300米,畜水池12個,村民飲水困難得到了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踏平坎坷成大道,振興鄉村又出發丨岑鞏縣客樓鎮...
    我叫吳運略,2019年2月到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任職,2020年3月任客樓鎮黨委書記。  客樓鎮是全縣最偏遠鄉鎮之一,不少村自然條件惡劣,部分農民生活困難。要讓客樓鎮精彩打贏脫貧攻堅戰,責任重大,壓力巨大。
  • 「我的扶貧故事」永生難忘的45歲生日丨天柱縣遠口鎮萬一村脫貧...
    2019年6月份,我從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城投管理中心下沉到遠口鎮萬一村擔任指揮所所長,從沒有思路到信心百倍、從懷疑到信任、從挨批評到受表揚,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但我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這些點滴,將是我一生中永遠的寶貴財富。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感染,讓孩子們不再因為貧困而失學丨天柱縣...
    我叫伍名槐,是貴州黔東南天柱縣高釀小學的一名教師,我出生在農村,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經濟的落後,農村生活的困苦,我是親身經歷的。在農村貧困生活的泥潭裡一番摸爬滾打後,我終於掙扎著爬上了潭岸,成為了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雖說不上富裕,但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如果節約一點還稍有積餘。所以,我決心用這些積餘幫幫還未脫離貧困的人們,為扶貧作出自己的貢獻。
  • 「我的扶貧故事」件件「小事」溫暖著民眾的心窩 也充實著我的生活...
    我叫胡朝煊,今年40歲,是天柱縣扶貧辦派駐白市鎮小溝溪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駐村網格員。2019年1月,我到白市鎮小溝溪村當網格員後,第一時間開展自己包保網格內群眾的走訪工作。走了一圈下來,發現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而且他們只知曉有很多扶貧政策,但理不清政策細則。考慮到老人不會存儲電話號碼、村民對政策知曉不全的現狀,我就制訂了一撂名片大小的「聯繫卡」,挨家挨戶發到群眾手中。「聯繫卡」兩面都印得有字,一面是我的姓名和電話,另外一面是發展產業、就業創業等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