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內部有什麼?地殼最薄處僅為10公裡,人類科技剛好能打穿

2020-12-12 川陀太空

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

出品:川陀太空

火星方向上的探索已經深入到火星內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NASA部署了火星軌道探測器、地面漫遊者,從探測火星基本環境參數,到尋找火星生命,現在進入到探索火星內部環境,試圖從表面下方尋找生命的階段。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目前已經在火星表面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深入考察,根據NASA的最新消息,洞察號探測器攜帶的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記錄了許多有趣的音頻信號,這是都是火星內部的微弱振動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分別在2019年5月22日、2019年7月25日兩次記錄到火星地震。川陀太空認為,根據火星地震的數據,結合NASA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火星內部地殼結構與月球更像,這說明火星內部也是一個極度缺乏水的環境。

圖註:洞察號探測火星

火星地震與月球相似

因為地球內部的微弱振動與地殼中的流水有很大關係,地殼裂縫中其實是有大量的液態水、礦物質,這些物質可平穩地傳遞振動能量,就像一個傳接器那樣。但是在月球上,根據阿波羅太空人記錄到的月震數據,由於月球內部沒有液態水,月殼中的裂縫沒有礦物漆、液態水填充,因此振動信號沒有連續性的特點。

這一點已經得到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確認,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所監聽到的火星地震如同小漣漪一樣,與地球上的地震信號有很大的差別。火星內部缺乏液態水、礦物等介質,因此火星地殼應該是坑坑窪窪的既視感,振動傳遞過程比較曲折,持續時間較長。

圖註:火星也有一個內核

圖註:火星表面下方可能有生命

火星地殼厚度分布不均

火星地殼分布在NASA火星全球勘測者任務期間已經查清,在烏託邦平原等地有明顯的質量瘤,這是撞擊盆地的特點,暗示這裡有大量的撞擊天體物質留存。這一點在月球也有發現, 比如雨海就是一個巨大的質量瘤,撞擊天體的物質留存在月殼上,參與到月球的演化中。同理,火星上也有此類情況,火星地殼在被撞擊過程中出現了分布不均的現象,較厚的地方比如南半球一些高原可達到80公裡厚度,而撞擊盆地的地殼厚度就很薄,比如火星上的希臘平原,只有10公裡厚。這個深度剛好是人類能夠打穿地殼的最大深度,蘇聯科學家執行的科拉超深鑽探最深處就達到了1.2萬米,相當於12公裡。

圖註:火星重力異常區(紅色斑點處)

圖註:科拉超深鑽達到了12公裡深度

根據NASA在過去數十年掌握的數據,火星內部的地核只有地球的一半,也有內外核的區分,硫含量較多,佔到了15%左右,輕元素比地球內核多。但火星內部的巖漿活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火山幾乎沒有活動,近乎死氣沉沉一般。研究火星也是在預測地球的未來,作為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火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內部環境或許能夠說明一部分問題。

相關焦點

  • 如果人類想打穿地殼,要選擇在哪裡?「決心號」鑽探人員來告訴你
    目前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索,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手段,根據地震波的反射情況,我們把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個部分,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外面的一層,相當於蛋殼,其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地殼之下是地幔,兩者的分界面稱為莫霍界面。地幔的位置大約是從莫霍界面以下,一直到地下約2900千米深處,其厚度約為2900千米,可以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之下是地核,兩者的分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地核是地球最內部的圈層,可分為外核和內核。
  • 學者分析InSight地震數據,揭示火星地殼與地核之間的3個內部邊界
    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的數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星球從地殼到地核的3個內部邊界。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結構的想像,最上層靠近地表的是地殼,下面是地函,地函之下為地核。《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周在線上發布的一項研究的共同作者Alan Levander提到,最終它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行星的形成。
  • 在地球鑽探方面,我國的「地殼一號」鑽機最深能夠達到多少米?
    我們生活的地球可以分為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圈層。地球上的這些圈層都是人類研究的對象,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上天、下地和入海三部分,其中「下地」就是對地球的內部進行研究,實際上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地震波,而非人類親眼所見。
  • 地下2800米沒有氧氣,卻有生物存活,地殼內部到底有多少生物?
    因為深層地下是人類沒有去過的地方堪稱「黑暗世界」,地殼把地球包裹的很嚴密,讓我們人類無從下手,探索地球內部——地殼是極其困難的事情,那麼有人不禁會問道:「地殼深處,是否又會存在生命呢?」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的誕生,探索地球一直都是人類前進的目標。地球表面能夠孕育出不計其數的生命,那麼在地球深處,也就是地殼中,是否也會孕育出生命呢?在歷史中,關於探索這個問題,前蘇聯還指定了「挖地心」計劃,希望通過某些機械工具挖到地球深處,探索內部是否會有生命的存在,然而這個計劃在進行到一半時,就被迫終止。
  • 如果人類豎直向下「挖」地球,將會到達什麼位置?
    記得有一本小朋友的繪本,題目就叫《挖地球》,從地球的一端,比如我們中國向下挖,最終就會從另一端的美國挖出來,也就是會挖通我們的地球。那麼,在現實中我們能不能向下挖穿地球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那就是以目前的人類科技水平,根本無法挖穿地球,別說是地球了,人類甚至都很難吧地球最外面的「地殼」挖穿。挖地球地球是一個巨大的三軸橢球體,平均半徑大約為6371千米,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 專家解讀「洞察號」14大知識點:探測火星地震、為火星量體溫
    2016年10月20,歐洲「火星生物學-2016」中的「夏帕雷利」進入、降落和著陸演示器在著陸前與地面失去了聯繫,原因由一個僅一秒的計算失誤所致,提前將降落傘與防熱罩分離,導致「夏帕雷利」硬著陸而撞毀。
  • 對話「火星500」負責人 人類離火星究竟有多遠?
    火星有大氣層,儘管比較稀薄,但對於人類生存繁衍非常關鍵,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此外,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它的一天與地球幾乎一樣長。它通過與地球相近的姿勢繞太陽公轉,一年中有四季交替。不僅如此,火星探測器已證明火星上有水。這些都是有利於生命形成的環境因素。相比太陽系其他行星,火星是人類移居比較理想的選擇。
  • 人類能挖掘地球的最深度是多少米?你一定不會相信
    挖掘地球最深的地方!那就是向地球內部挖洞了!據我們平時掌握的常識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埋葬屍體的時候一般只用挖1.8米的坑,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會挖到4米。相比動物的一些墓穴,人類的墓穴就顯得淺了。有一些動物為了很好的隱藏自己,會挖10米左右呢。10米可都是徒手哦,現在人類已經發明了很多工具,所以挖掘就顯得容易多了。
  • 地球上還有未被人類發現的地方嗎?
    人類已經可以依仗現代科學,探索月球,抵達火星,並且向宇宙進發了。是不是很難想像,自己所在的地球,人類還有很多沒有探索過的地方。但是確實地球真的有很多地方,人類不曾探索過,甚至去都沒有去過。而且這些地方不是很少,也不是很多,而且太多太多了。
  • 地球是太陽系最大巖質行星,太陽系最高峰為啥不在地球卻在火星上
    在太陽系的四個巖質行星中,火星的體積並不大,可以說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1/7,質量則只有地球的1/10,地球和金星都比火星大得多,但是火星上的山卻比地球上的山高得多,火星第一高山——奧林帕斯山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高度的兩倍多,又被稱為太陽系第一高山。奧林帕斯山是火星上的一座盾狀火山,高於基準面21,229米,面積非常大,直徑達600多公裡。
  • 世界首個探索火星內部結構的探測器今日著陸火星,行程4.8億公裡
    當地時間本周一凌晨3點,美國宇航局發射的InSight Lander探測器將著陸火星,此前,它已在太空中飛行了7個多月,行程超過4.8億公裡。InSight Lander在成功著陸火星後,將通過跟蹤火星上的地震波,測量火星地下溫度以及全面分析火星地基結構來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以便為以後人類登錄火星搜集更多第一手的資料。
  • 「天問一號」即將飛向火星!火星旅遊有哪些「景點」可以玩?
    蝌蚪君真的沒有開玩笑,雖然人類能不能真的移民火星還是個未知數,但至少我們可以先一起來看看火星上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為未來可能的旅行做點攻略。下面,就請大家跟著蝌蚪君一起,開啟一場「火星雲遊覽之旅」吧。
  • 火星上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讓人類對火星這麼感興趣?專家給出猜想
    火星上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讓人類對火星這麼感興趣?我們地球在46億年前誕生,誕生之後不久就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生命不斷的在這顆藍色的星球上出現,而且生命也經歷了一次次的生物大滅絕,經歷了一次次的進化和演化,最終在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了,人類的出現讓地球這顆生命星球升級為文明星球,同時人類也肩負起了探索這個世界的重任,但是由於古代的時候沒有先進的科技,所以探索世界探索宇宙都只能夠靠一些想像來進行,隨著人類數百年前走進科技發展的時代
  • 地球的下面有什麼?為什麼人類能飛上月球,卻鑽不穿地底?
    從食物都無法自給自足的時期,演變到如今可以通過科學手段登陸月球,不得不說,人類的進化是迅速而強大的。但是,一定有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疑惑:既然人類都已經可以飛上天際,甚至在其他星球上行走,那為什麼沒有人能夠將地球的地下鑽穿?那麼,地球的下面到底都有什麼?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人類和其他有機生命的主要活動場所,到底在地球的哪個構成部分。
  • 宇宙中哪些星球上有生命呢?人類正在尋找其他生命星球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通過太空生物學研究和最新科技,基本可以確定地球生命在34億30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不過就真是地球起源的最早時間嗎?它也許能夠證明生命的,但不能證明生命的起源。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看到的高山、大海、高樓大廈都在地球的表面!那我們天天都踩在腳底下的地球,它的內部是怎麼樣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憨弟就分享一個用麵團認識地球結構的玩法。什麼?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 火星上那些奇怪的地表是怎麼構成的麼,對人類的居住有什麼影響
    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看到了槽溝層的形成,這是一塊很大的沉積巖,它沿著赤道延伸了有六百二十一英裡,這個沉積巖上有山丘和山脊,大體看像是風蝕,但是在形成的原因上吸引了科學家。奧哈為了研究這一地層是有什麼組成的,他和劉易斯使用了不同軌道的重力數據來測量密度。他們發現巖石是多孔,而且的密度是火星除了地殼的其餘部分的三分之二,為了更加準確,他們還利用了雷達等數據,至此,他們終於得出結果,在30億年前,因為火山爆發而留下了這些孔狀。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在古代,火星有「熒惑星」之稱。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螢光像火,又在不斷運動。所以古代人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追憶古時,人類便將美麗的火星視為外空中神秘的紅色星球,揭開它神秘面紗的夢想從未消失。
  • 從邊緣地區向中心地區移動,過去八年,火星好奇號拍到了什麼?
    怎麼也沒有想到,過去8年,好奇號火星車僅移動了23.78公裡,如果以直線距離來計算,好奇號向中心地區前進距離不足10公裡,如果按這種速度繼續前進下去,就算是電池耗盡了,也不一定能抵達中心地區。好奇號能否抵達蓋爾撞擊坑中心地區,這並不是我們吃瓜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過去八年火星好奇號一直在拍照,到底發現了什麼?又拍到了什麼?因為越來越多的火星照片正從火星陸續傳回地球。拍到一個類似嫩芽的異物,真的是「活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