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打狗棍法、武穆遺書……」這些金庸小說中的「江湖術語」,英文該怎麼說?中國武俠小說裡行雲流水般的高手過招,在英文世界又是怎麼流暢地「打」出來呢?近日,《射鵰英雄傳》在面世整整60年後,終於第一次正式推出英文版,而參與翻譯的其中一位是80後中國女孩張菁。別看張菁嬌小玲瓏如鄰家女孩般,可在她的翻譯下,金庸武俠世界的刀光劍影、恩怨情仇,也在英文世界裡盡情展現。
齊肩短髮,潮流眼鏡,一身運動裝,張菁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青春無敵。「從小我就是金庸迷,從來沒有想到過會有機會翻譯金庸的作品,所以兩年前收到邀請,我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張菁說,接手《射鵰英雄傳》第二卷的翻譯,是因為第一卷的譯者安娜·霍姆伍德找到了她。
張菁
此前譯過《竇娥冤》腳本
事實上,早年畢業於倫敦大學藝術史系的張菁,曾於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及香港藝術節工作過,長期從事中文小說、戲劇與戲曲的英文翻譯,在接手《射鵰英雄傳》第二卷前,已完成了在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中國經典翻譯項目《竇娥冤》腳本翻譯以及英國皇庭劇場中國項目新編劇本翻譯。
擁有中、英文語言背景,又有較強的文學基礎,張菁在中文小說、戲劇與戲曲的英文翻譯上小有名氣,受到了英國出版社的肯定。按計劃,《射鵰英雄傳》英文版將分四卷陸續翻譯推出,安娜負責翻譯第一卷和第三卷,其中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已在今年2月上市西方圖書市場,上市兩個多月以來已連續加印七次。
如今張菁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了第二卷的翻譯,計劃明年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
已出版的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第一卷
讓西方人讀懂「江湖」不容易
翻譯中國武俠小說,怎樣克服文化認知,讓西方讀者明白中國的「武俠江湖」,這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金庸作品,更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著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讓英文翻譯更是難上加難。
對此,張菁深有感觸。「我之前有過翻譯中國小說和戲曲的經驗,所以我一開始對於翻譯金庸作品是充滿信心的,一點都不認為是難事。但當我開始翻譯後,我才知道,我錯了。」張菁說,開始翻譯後才逐漸發現,金庸小說涉及大量歷史背景、文化習俗、人物、食品、中藥……單單是理解這些事物名稱並準確翻譯出來,就相當不容易。此外,如何翻譯原著中虛構出來的那些蓋世神功、無敵招式,也令她相當「頭疼」。
「例如角色的名字,是根據翻譯的整體風格和內容去重新編的,有些人名是直接用拼音,有些則是意譯,在小說裡,角色的名字與其性格特徵,以及劇情發展都息息相關。」張菁說,比如「黃蓉」,在漢語世界裡,蓉字有草花頭,我們就知道這是女生名字,同時黃蓉是以一個小乞丐的形象來出場,但如果英文翻譯直接用拼音,那麼讀者就會與郭靖一樣,不清楚她的角色性別身份,而用「Lotus Huang」的翻譯,是因為用Lotus蓮花一詞,就能表達出芙蓉的那種靈動的感覺,讓西方讀者也能猜出黃蓉是女性。
張菁說,她的翻譯不追求「字字對應」的準確,而是更注重通順易懂,把中國小說的閱讀快感帶給西方讀者。
為領悟招式專門學太極
同時,金庸小說裡面的武俠招式多不勝數、招招都有名堂,想知道如何翻譯如「九陰白骨爪」「鐵掌水上漂」「降龍十八掌」等犀利功夫,張菁說,招式翻譯其實並不難,「有些著名的武功在英語武俠世界裡面已有一定的認知度,在英語世界有常用翻譯。」例如,降龍十八掌,暫譯eighteen dragon subduing palms,「這是現時英語世界談《射鵰》功夫時,最常用的翻譯。」張菁說,當這些常用翻譯名字與我們翻譯的風格配合,我們會考慮使用。「但在翻譯《射鵰》時,大部分的武功名字是我們翻譯的。」 張菁說。
但張菁認為,人名、功夫其實都不難翻譯,難的是如何讓這些功夫招式在譯文如行雲流水般中「打」得順暢,「打」得精彩,讓西方讀者讀起來也能感受到原著小說的快感。為了更好翻譯出武打場面、功夫的一招一式,張菁甚至專門跑去學了一年多的太極。
從小到大都愛泡購書中心
目前張菁在上海和廣州兩地跑,由於父母生活在廣州,張菁經常會回廣州看望父母,並且趁機在廣州休假,放鬆自己。接受採訪時,張菁毫不掩飾表達對廣州的喜歡之情,廣州是她中國文學打下堅實基礎的地方。「讀初中時,我一放假就跑到廣州購書中心看書和買書,一泡就是一整天,我有很多中國文學巨著也是在購書中心看到和買到的。」張菁說,時至今日,她還有保持到廣州購書中心看書和買書的習慣。
張菁說,還將繼續把《射鵰英雄傳》的翻譯工作完成,對於會否擔心遭遇金庸迷挑剔或批評,她表示「完全不擔心」,「對於中國小說,不翻譯才是最大的損失。要把中國的故事帶給新的觀眾與讀者,那就是說,要讓他們感興趣,願意讀下去、看下去。希望用各種方法、技術、研究、創意去完成翻譯工作,讓越來越多中文書與故事能夠被翻譯出去,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中華文化。」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全 傑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