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教之窗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教師教學教研的平臺、家長溝通的橋梁、網友健康生活的園地。掃描關注資料不斷。師生家長免費投稿郵箱:838670087@qq.com
點擊查看其它連結
【請看】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的得語文不再是一句口號
「城牆」正在這裡搭建!鄧州電影《突破口》戰役將在這裡「打響」!請點擊關注☛ 宛鄧地產 昨天
電影《突破口》自12月18日開機以來
↓↓↓
↓↓↓
現場正在搭建土城牆(外城)
看上去是不是高大上的樣子呢?
是否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
該劇導演張玉中(左)與丁大牙扮演者馬詩紅在片場交流
電影《突破口》講述的是1948年5月,為挫敗國民黨軍對大別山的圍攻,擴大解放區,劉鄧大軍麾下第十縱隊為開闢桐柏解放區而解放鄧縣的故事。此次戰役共殲國民黨軍6900餘人,我軍獲得勝利。毛主席給劉鄧大軍發來賀詞:慶祝你們攻克鄧縣殲敵六千餘。鄧縣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該片將於2021年「7.1建黨節」前夕在全國各大院線、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新媒體網絡視頻平臺等上映,是獻禮建黨100周年的重頭戲。
鄧縣被化名「韓城」?鄧州電影《突破口》的前世今生……12月18日,反映鄧縣解放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突破口》,在鄧州市桑莊鎮湖堰村舉行盛大開機儀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從鄧縣解放到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發來賀電,從長篇小說《桐柏英雄》的橫空出世到電影《小花》和電視劇《桐柏英雄》的紅遍大江南北,再到今天電影《突破口》的醞釀孕育,背後走過了怎樣的曲折歷程,電影《突破口》又將融入怎樣的鄧州元素、達到怎樣的藝術高度?本文將詳細為你解密。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渡過黃河,千裡挺進大別山,開闢了中原戰場,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蔣介石被迫緊急調集40萬兵力,對我大別山根據地進行瘋狂圍攻,妄圖將解放軍迫退中原。為了粉碎敵人進攻,強化和鞏固大別山根據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劉鄧首長決定在豫鄂邊界開闢桐柏根據地。當時,包括襄陽、南陽、棗陽、唐河在內的豫鄂邊界20餘縣,地方反動武裝強大,比國民黨的正規軍還難對付。因此消滅國民黨的地方反動武裝力量,就成為站穩腳跟、打開局面的「突破口」。由於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的頑固狡譎,解放軍先後經過兩次戰鬥,兩次進駐鄧縣城內,這就是大多數鄧州人都知道的「兩次解放鄧縣」。1948年1月11日,解放軍參戰部隊進入陣地;13日晚,前線指揮部命令組織突擊隊爆破水閘;14日凌晨4時破閘成功,15日17時全面總攻開始。經過兩個小時激戰,我軍佔領外城,鄧(縣)新(野)聯防指揮官丁叔恆和偽縣長汪海濤棄城逃跑。16日凌晨,經過三個小時激戰,我軍佔領內城。鄧縣第一次解放。鄧縣第一次解放後,根據軍區領導指示,我參戰解放軍主動撤離;丁叔恆在國民黨正規軍隊的護送下,於1948年2月5日再次竄回鄧縣,開始了瘋狂的反撲。我解放軍決定再次解放鄧縣。5月2日,我解放軍包圍鄧縣;5月3日凌晨,總攻開始;5月9日晚,內城外城守軍被我解放軍全部殲滅。鄧縣第二次解放。兩次解放鄧縣,尤以第一次前奏最為曲折,戰鬥最為慘烈。這從筆者在2000年採訪編寫的一段鄧州評書《郭永生捨身炸水閘》中可以看出:話說1948年,冬末春初,我中原人民解放軍發起了解放鄧縣的戰役。此役自四面合圍至全面勝利,共歷時月餘;計殲敵六千九百餘人,繳獲各類輕重武器近萬支。然,此次戰役,我軍亦付出了慘重代價,先後有八百餘名優秀指戰員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列位呵,你道那鄧縣為何如此「搗蛋」?原來早在戰爭開始之前,鄧縣地方民團反動頭子丁大牙(丁叔恆)就在縣城四周修建加固了內外兩道城牆,城內三萬爪牙如狼似虎,八百碉堡明藏暗伏;城外護城河引刁、湍二水蓄灌,河上設一水閘,關之可蓄,開之則洩。蓄水時,河寬六丈,水深十尺,浪大流急,長年不冰;河底遍扎鹿砦,密布鐵網。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因如此,事後多年,在鄧州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曲歌謠:公元一九四八年,十萬天兵打鄧縣。打七縣來過八縣,沒見過鄧縣恁搗蛋……解放鄧縣,戰略意義重大。1948年1月31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親擬電文致賀劉伯承、鄧小平和李達:慶祝你們攻克鄧縣殲敵六千餘。上個世紀60年代,解放軍工程兵創作組決定以鄧縣解放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桐柏英雄》;一番磋商,執筆任務落到了前涉肩上。前涉 (1930~2019年) ,原名錢富民,遼寧省昌圖縣人,中共黨員。1948年參加解放軍,1960年畢業於解放軍高級工程兵學校政治系,曾任軍委工程兵政治部文化部創作科科長、文藝創作組組長。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桐柏英雄》《梅婦》,中篇翻譯小說《犯罪現場證明》等。因為所在部隊曾參加過解放鄧縣的戰鬥,錢富民深深被這段波瀾壯闊的史實所感染吸引。接到任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錢富民靠著一根拐杖,風餐露宿,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信陽經桐柏徒步走到鄧縣,並在鄧縣長住下來,對當年兩次解放鄧縣的過程進行深入採訪,對當年兩次解放鄧縣的戰場進行詳盡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的一手素材;而後歷經數年筆耕不輟,最終於1972年完成出版了《桐柏英雄》這部偉大作品。《桐柏英雄》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縱隊,挺進桐柏山,開闢桐柏新區的戰鬥故事。主要梗概為:1930年,在桐柏山區剛剛出生不久的趙小花,因家境貧窮被賣;與此同時革命者董向坤和妻子周醫生被迫轉移,伐木工人何向東將董向坤失散的女兒董紅果送到趙小花家中寄養,董紅果從此成了趙永生的妹妹——趙小花。1947年,解放軍進駐桐柏山區,18歲的趙小花在尋找哥哥時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周醫生十分疼愛趙小花,收她做了乾女兒。趙永生的親妹妹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取名何翠姑;在艱苦的環境和鬥爭中,何翠姑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遊擊隊女英雄。一次執行任務,何翠姑負責護送身受重傷的趙永生;然而,她並不知道擔架上抬的正是自己的親哥哥。經過解放鄧縣的戰鬥洗禮,趙永生終於和妹妹何翠姑相聚,而董向坤、周醫生也終於和失散18年的女兒趙小花團圓。《桐柏英雄》的故事框架雖為虛構,但具體細節卻很真實,而且充滿了濃濃的鄧縣元素,如戰鬥英雄趙永生的家就在湍河北岸的大興營(今大丁村),解放軍第一次解放鄧縣時團部設在城東的趙營,趙永生夜炸水閘一次次的從小草河遊進護城河,敵我雙方在小東關、小西關、河街、雙忠中學內展開激烈戰鬥等等。同時《桐柏英雄》中戰鬥英雄趙永生的原型為84團一營九連二排戰士郭永生。現在市政協工作的王林森說,郭永生雖生卒年月不詳,具體事跡不詳,但根據其長期生活在河邊、水性很好敢於幾次三番下水破閘的歷史記錄,我們大可確認他為鄧縣湍河沿岸人。1973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準備出版根據《桐柏英雄》改編的連環畫《連心鎖》,專門派出三位畫家來到鄧縣觀察地形,揣摩構圖。三位畫家在縣文化館館員王國道(今已去世)的陪同下,長住半年之久;1977年,4集連環畫《連心鎖》正式出版。1979年,根據《桐柏英雄》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花》上映。這部電影誕生了《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兩首經典歌曲,推出了唐國強、陳衝、劉曉慶三位影視大腕;然而遺憾的是,因為電影的拍攝地在安徽黃山,所以對於鄧縣幾乎沒有起到宣傳推介作用。2013年,電視劇《桐柏英雄》上映,劇中的桐柏、新野、淅川等地一律使用實名,然而對故事的具體發生地鄧縣卻使用了「韓城」化名,對此鄧州人只能徒呼爾爾,再表遺憾了。【歷史記憶】解放鄧縣故事系列之二——解放前奏曲 砸爛「夜壺寨」王林森 鄧州頭條 昨天
編者按:鄧州,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從封建社會的金戈鐵馬,到近代史的刀光劍影,鄧州這片故土,彰顯著穰原人保家衛國的血性。歷史不容忘卻。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解放戰爭的形勢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然而插入敵人心臟的「匕首」,也成其心腹之患,蔣介石急調40萬兵力圍剿大別山根據地。為確立和鞏固大別山根據地,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奉命進軍鄂豫邊界,開闢桐柏根據地,以少勝多的鄧縣戰役是十縱挺進桐柏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是創建桐柏根據地的「奠基禮」,受到大軍區「為人民立了大功」的表揚,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親擬賀電:「劉、鄧、李:慶祝你們攻克鄧縣,殲敵六千餘」。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隨著市委市政府修復鄧州古城決策的實施,本報將隆重推出「歷史的記憶——解放鄧縣系列故事」,作者查閱當年戰爭留下的珍貴史料,採訪親歷者講述戰火紛飛歲月那些感人的故事……桑莊寨距縣城 30華裡,是解放軍進軍鄧縣通道上的咽喉門戶。史娟 鄧州頭條 昨天
「每副擔架準備兩捆麻批,解放軍戰士先慮死後求生!」12月23日,記者見到了102歲的老黨員焦功題, 1948年1月,桐柏軍區28旅和三分區部隊發起鄧縣戰役時,他正在鄧南縣焦坡小區任文書(現劉集鎮焦坡村),負責土改工作和支援前線。談起兩次解放鄧縣戰役,老人屢次眼含淚花,時間已過去70餘年,可是解放鄧縣的一幕幕,卻深刻在老人心中。據焦功題老人介紹,當時鄧縣城有內、外兩道城牆,城高3丈,牆厚丈餘;城外密布鹿砦、地雷、明碉暗堡,且內、外城均有護城河環繞,引刁河水灌入,河寬6丈,水深丈餘。鄧縣民團反動頭子丁叔恆糾集全縣11個民團、1個直屬大隊據守鄧縣縣城,妄圖依託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為了讓護城河失去作用,攻城的首要任務是放掉護城河的水,因此必須摸清水閘方位及其構造等水下情況。1948年1月11日,一營九連二排戰士郭永生首先報名,要求完成探水任務。嚴寒冬夜,郭永生毫不畏懼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待他躲過敵人的射擊,返回時已經凍得渾身僵硬,失去知覺。給他蓋了被子,灌了熱酒,許久,郭永生身上慢慢回暖,舌頭能動彈,才匯報探水情況。1月13日晚,前線指揮部命令組織突擊隊爆破水閘。郭永生又第一個報名,並聯合其他7名戰士一起,在解放軍炮火的掩護下,潛水爆破水閘,14日凌晨4點35分,破閘成功。15日,外城河水降至1米以下,我軍得以攻城作戰。1月31日,毛澤東主席親擬電文致劉伯承、鄧小平、李達:「慶祝你們攻克鄧縣殲敵六千餘」。後來中央來電錶揚說:「這不亞於消滅蔣介石的一萬正規軍。」戰後,戰士們深有感觸地說:「走七州打八縣,沒有鄧縣恁搗蛋。」焦功題老人回憶,第一次解放鄧縣戰役後,解放軍為避免敵機轟炸縣城傷害群眾,主動撤離。逃竄的丁大牙(丁叔恆)為復仇,率起殘部前往南陽。王凌雲授意,並派其部隊護送,丁大牙與1948年2月5日,殺氣騰騰地竄回鄧縣。竄回鄧縣的丁大牙派出大量「清鄉隊」和暗殺人到處進行破壞活動,一些不法地主也趁機興風作浪,對新建立的人民政府反攻倒算,春節期間,他們先後殺害了汲灘小區區長金光志,四區區長丁世武,劉集區郭孟銀的母親,就連郭孟銀兩個多月的女兒,也被他們扯著兩條腿,極其殘忍地撕成兩半。一時間,鄧縣上空陰雲籠罩,人民重陷血雨腥風中。焦功題入黨申請照片
在此緊要關頭,焦功題的5家直系親屬來到他家,不讓他參加共產黨的工作,怕惹出大禍連累他們。焦功題斬釘截鐵地說:「我現在宣布咱們斷親,我要幹革命,從此不再連累你們!」隨後焦功題和鄧南縣領導幹部一起,冒著被敵人暗殺的危險,奔走呼號,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組織群眾反抗鬥爭。家裡的農活全部落在懷孕七個多月的妻子李青柚身上,最終因勞累過度流產。焦功題忍著悲痛,繼續鬥爭。在後方,鄧北縣和鄧南縣帶領區武裝和千餘副擔架及大量柴草糧秣,冒雨支援前線。焦功題老人說,當時焦坡村群眾大力支持前線,傾盡所有,支援擔架40副,糧食4萬斤。最令焦功題老人感動的是,當時每副擔架上,都帶上兩捆麻批子,捆在戰士們腰上。「先慮死後求生,這是隨時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啊!」說到此處,焦功題忍不住流淚:「解放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為人民群眾拼命一搏的。」在前線,解放軍戰士們不顧敵人猛烈炮火的攻擊,屢次奮勇攻城。九連手榴彈組組長王俊傑,衝過浮橋時已3處受傷,仍冒著槍林彈雨帶領全組向衝破口左翼投彈,而他自己一口氣投了57枚手榴彈。又把敵人甩過來的炸彈,迅速撿回來回投給對方。戰士們衝上碉堡後,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鬥相當慘烈,很多戰士負傷或犧牲,部隊的紗布已用盡。5月9日,解放鄧縣戰役勝利,637位烈士血染城河。千瘡百孔的鄧縣城和受盡磨難的鄧縣人民,重獲新生。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普通公眾:1、居家、戶外,通風良好,可不戴口罩。2、處於人員密集場所或乘坐廂式電梯、公共運輸工具等,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應隨身備用口罩,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戴一次性醫用口罩。3、對於咳嗽或打噴嚏等感冒症狀者,戴一次性醫用口罩。4、對於與居家隔離、出院康復人員共同生活的人員,戴一次性醫用口罩。🎨 編輯 / 張銀珍
公元1369年的鄧州城竟是這個樣子!你見過嗎?鄧州老家 昨天
鄧州唐宋故城(古穰城,明代以前)已不復存在,其城址位於今鄧州外城東南1公裡許,西賈村以東。分內外2城,外城周長12公裡(比明清鄧州外城規模更大)。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二月,元軍血洗鄧州,古穰城毀於戰火。現存鄧州古城為明清時期所建,受損於民國戰亂。解放後由於城區及人口的不斷發展,內外城終被民房「佔領淹沒」,只剩下外城的部分殘垣及兩條回形城河水系,依舊再訴說著古城的過往。在八零後小編的兒時記憶裡,在外(土)城牆上走著基本可以繞城一周,上面長滿了柏樹、酸棗,小夥伴們在上面捕過蟬、挖過何首烏,是我們那個時候的兒童樂園。隨著平城門及西段城牆重修,鄧州古城有望逐步恢復往日雄姿。也許城牆已沒有了護城安民的軍事意義,但她在歷史、文化層面仍然意義重大,是發掘城市歷史、豐富城市內涵、塑造城市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鄧州內城四門
土城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吳大有所建,周長7500米,高6.67米,底寬16.7米,池寬3.3米,深2米,引刁河水灌池;明正德七年(1512年),又增修城高三丈,厚二丈五尺,周長15裡7分。闢五門,各門有匾額;大東門「東連吳越」,門外有「唐忠臣封鄧國公張巡故裡」石碑一通;小東門「六水環清」,門外有「明兵部尚書鐵鉉故裡」 石碑一通;南門「南控荊襄」,門外有「明賢相李文達公故裡」 石碑一通;小西門「金山浮翠」,門外有「宋狀元賈黯故裡」 石碑一通;大西門「西通巴蜀」,門外有「范文正公」 石碑一通。周圍遍植桃、李、楊柳樹,清流環繞,綠株垂蔭。鄧州城數百年來屢有修補。明代知州於寬、王道行、張仙、趙沛等曾修外城。清末民初,外城上有5個門樓,但城牆高度比初建時多有增加。抗戰時和磚城同是拆除,但國民黨時期又重修,改革開放後,隨城市發展,大部分已毀,現在僅保留大東門外一段、重修花洲書院時修復一部分;土城西南部有一段。▲鄧州外城五門
綜合:穰原之聲、鄧州頭條、網
聲明: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有侵權或其他,聯繫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