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出於對自貿區改革紅利的朦朧預期,懷揣財富夢想的大小公司,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片面積28.78平方公裡的試驗區內。11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接受採訪時表示,自貿區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將實現可推廣、可複製。「選擇自貿區進行探索,作為改革的試驗區來嘗試創立新的制度,目的肯定不是為了28平方公裡,而是為下一步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全面推進這種制度進行一種探索。」
上海自貿區歷程
1月1日
上海方面在 《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中,首次提出要在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自由貿易園區」。
3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調研期間考察外高橋保稅區,表示鼓勵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試點先行,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區。隨後上海方面開始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制定 《上海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總體方案》。
4月11日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和市長楊雄為此向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做了專題匯報,並在和國家相關部委溝通後,對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工作進行動員和部署。
5月14日
上海自由貿易區項目獲得國家層面立項。5月下旬,浦東自由貿易區試點方案經由上海市政府討論並肯定後,上報中央相關部門,進入會籤階段。
7月3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自此,上海自貿區方案正式敲定。
8月30日
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會議決定,上海自貿區將暫停部分涉外資法律,決定從2013年10月1日起實行。
9月27日
國務院公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實施細則或將在年底前陸續出爐,擴區安排亦在醞釀之中。
9月29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啟動運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為其揭牌。36家中外企業獲頒證照,首批入駐試驗區。
「不管怎樣,先進來再說」
上海外高橋基隆路9號,這個原本普普通通的門牌號碼,隨著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受到世界的關注。這裡不僅是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的辦公所在地,還是4個保稅區集中辦事的綜合服務大廳,自正式掛牌起,大廳內每天人流不斷,其熱度顯露無遺。
11月8日,雖然已是周五,但前往綜合服務大廳諮詢和辦理業務的人並未減少,臨近中午時,排在大門外的長隊才漸漸變短。一名保安人員提醒大家,上午10點後到,下午3點後到,「很可能根本拿不到號(窗口取號受理)」。
據工作人員介紹,從綜合服務大廳10月8日「開張」至今,每天都會有數百人到訪。其中,進行業務諮詢和辦理的多為中資貿易企業,並以民企為主,甚至不少人還是首次接觸外貿的「準老闆」。
原本在浙江台州做服裝貿易的高女士告訴記者,這次她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上海,準備「組團」註冊幾家外貿公司。雖然對進入自貿區後具體業務方向並沒有清晰的規劃,但她表示看好將來自貿區的政策前景,「不管怎樣,要先進來再說。」
和高女士有著類似「搶佔自貿區」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據上海市工商局統計,從10月1日至10月27日,自貿區內共設立登記企業208戶,與去年同期轄區內設立44戶企業相比,增加近4倍。這其中內資企業188戶,外資企業20戶。新設企業中,較為集中的行業分別為貿易業122戶,投資和資產管理業36戶;已通過名稱核准的1528戶;各類諮詢達1.6萬人次。
自貿區內的另類商機
在上海自貿區最具標誌性的2號門外,不少市民和外來客商前來和上面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字樣的裝飾牆合影留念。這種人潮湧動,在代理公司註冊的中介機構看來,卻是另一種商機。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自貿區註冊公司,必須有一個上海自貿區範圍內的地址才行,這個地址,自有或者租用都行。正是這一規定,使得不少中介尋找到了商機。
32歲的倪龍飛,這些天來一直忙於代理註冊在上海自貿區內的公司業務。據他介紹,一個多月的時間,他的公司已辦理了三十多單業務。「註冊新公司代理費用2000元,如果客戶要求增加進出口權申請,費用則要多3000元。」其所代理的公司以貿易行業為主,涵蓋多個領域。「客戶太多,現在幾乎是一條龍式辦理,一般20個工作日內準能辦結。」倪龍飛告訴記者,若客戶企業在自貿區內沒有註冊場地,該公司還可提供一個虛擬的註冊地,租賃價格是每年2萬元。
據中介公司透露,目前上海自貿區內寫字樓房源緊俏,不少註冊企業都選擇虛擬註冊的辦法。即註冊地址僅用來註冊公司,而不是實際使用。「虛擬註冊,說白了就是租一個門牌號。廠房和寫字樓的隔間是不可以用來註冊公司的,這個門牌號一般是寫字樓內的辦公室。」
發現這一商機的還有上海自貿區周邊的普通居民。據介紹,一些非專業商貿人士,對虛擬註冊公司也是相當熱情,有投機者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核心區域外高橋面積不過10平方公裡,隨著註冊地址的消耗,已註冊的企業會「奇貨可居」,可像股市上的殼公司一樣炒作。這些「炒家」等待的機會,是自貿區的虛擬註冊地址不斷被消耗,帶動租金跳漲,屆時可轉讓掉手中的公司。
制度創新最長三年可複製
28.78平方公裡,從面積上看,上海自貿區並不大,但它的帶頭和輻射作用卻將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11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接受採訪時,對一個多月來上海自貿區的運行表示滿意,「運行有序,達到了預期目標,特別是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都平穩紮實地落地了。」
韓正強調,自貿區所有的規則、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實現可推廣、可複製。「反過來說,不可推廣的、不可複製的,就像『栽盆景』的那種,不是自貿試驗區幹的事情,哪怕有些眼前的利益,我們也不會做。可複製、可推廣,形象地說是『種苗圃』。」「選擇自貿試驗區進行探索,作為改革的試驗區來嘗試創新創立新的制度,目的肯定不是為了28平方公裡,而是為下一步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全面推進這種制度進行一種探索。」韓正介紹說。
兩天後,上海市副市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在參加一次圓桌論壇時,也表態上海自貿區要為中國經濟升級版作出貢獻,在若干領域形成的創新制度體系最長三年可複製和移植到自貿區外。
事實上,自商務部網站7月22日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消息前後,已有舟山、天津、重慶、廣東、廈門等多地或高調或低調傳出申報自貿區的消息。業內人士介紹,上海自貿區起到的將是一個積極的示範和引導作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其實這個名字就蘊含深意。」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強調,「這是中國的改革,不是上海的改革,不是區域性的改革。」(文/圖 記者 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