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8-04-19 17:18 來源:
進入電子報 北方人待客都要請人吃餃子;武漢人家來客,飯桌上少不了一碗湯,請客喝湯,是待客最尊敬的方式之一。武漢人都有喝湯的習慣,漢口有家「小桃園」煨湯館,就是為適應武漢人的胃口而開設的專業煨湯館。從40年代初這家館子開業算起,有近50年的歷史了。
這家館子的創始人陶坤甫和袁得照,原來都是漢口天主堂醫院廚房廚工,陶是西餐廚工,袁是中餐廚工。1944年12月9日美國飛機轟炸淪陷了的漢口,這家醫院被炸毀,陶、袁兩人同時失業,只好各謀生路,一個幫工,一個做小生意,藉以維持生計。
抗戰勝利後,陶坤甫在勝利街蘭陵路口(今蘭陵路64號)一片廢墟上清了一塊空地,搭了個10平方米的小棚子,賣豆槳、糯米包油條等小吃,袁得照也到這裡炸面窩。但生意清淡,很難維持生計。陶、袁二人在一次交談中,商量如何擺脫困境,陶坤甫在醫院做西廚時,對煨湯技術頗有研究,他根據武漢乃至湖北有喝湯的愛好,建議開一個專門煨湯的館子,袁得照十分贊成。於是,兩人合夥在這裡賣起了牛肉湯和八卦(烏龜)湯。由於精工細作,物美價廉,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八卦湯的肉鮮嫩,不僅營養豐富,還有滋陰補腎強身的功效。他們選料是用半斤以上的活烏龜。宰殺前先放人水中,待吐淨腹中髒物後,再破殼、挖內、分腸、取蛋、去皮,然後解刀洗淨,人鍋爆炒,最後經過偎、燜等11道工序,再配以各種味料按份額放人罐內,小火溫燉。其湯稠濃,龜肉鮮美可口,因此八卦湯名聲日顯,生意十分興旺。
陶坤甫、袁得照掌勺煨湯,配合得法,每天掌握進銷環節,所進牛肉、烏龜都要十分新鮮。解放前夕,法幣、金圓券貶值,物價飛漲,這家館子的偎湯一日三易其價,食客仍然不減。
1948年,隨著營業日漸興隆,於是小棚子擴建為20多平方米的店堂,可以放3張桌子。又先後增加了母雞湯、甲魚湯、排骨湯、鴨子湯、鴿子湯、豬蹄湯等十多個品種,各有特色。尤以母雞湯最著名。據陶坤甫先生撰文介紹:他們的雞湯專用黃(陂)孝(感)母雞,這種雞肉嫩油厚,不同於肉粗、骨大、味淡的河南雞。經過宰殺、去毛、破腹、取內臟、去頭腳、切成1寸半長的塊狀。人罐前,先用豬油、蔥白在鍋內一炸,再用生薑、白糖、精鹽、料酒並雞塊倒放鍋中爆炒,同時放人少許清水,待水欲幹未乾,雞肉成黃色時起鍋,然後放入砂罐煨到八成熟,起火停放一刻鐘,再上火,燜透後按分量裝入瓦罐小火溫燉。這樣煨出的雞湯肉嫩酥爛,湯清油黃,醇香味美。 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許多顧客說,這樣好的煨湯,也該有個招牌,陶、袁兩人一合計,仿照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以兩人姓氏取店名,但因他們只有兩人,就想在陶袁二字前加一「小」字」。而「小」字只有3劃,怕生意只做得3天,就將「小」字改成13劃的「筱」字,起了個「筱陶袁」的店名。那年頭掛牌談何容易,起碼也要擺酒請客,燃放鞭炮,他們無力支應,只好等夜深人靜時把招牌悄悄掛出去。誰知警察還是來找麻煩,湯喝了不給分文,還說不衛生,把陶袁兩人抓到局裡關了一天一夜,後來在六渡橋請了他們的客才算完事。
1979年,年近古稀的彼陶袁煨湯館副經理陶坤甫建議將店名改為「小桃園」。由「筱陶袁」到「小桃園」,店新、人新、品種新,50年的老店歷史增添了嶄新的一頁。
(本文來源: 編輯:羅大偉)
關鍵詞:
荊楚網版權相關聲明:
① 本網歡迎各類媒體、出版社、影視公司等機構與本網進行長期的內容合作。聯繫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果本網轉載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儘快妥善處理。聯繫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網原創新聞信息均有明確、明顯的標識,本網嚴正抗議所有以"荊楚網"稿源的名義轉載發布非荊楚網原創的新聞信息的行為,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④ 在本網BBS上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應當理性、文明,遵守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