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日熱潮 清末照抄日本學制折射心理失衡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日關係以甲午戰爭為轉折點。甲午戰爭以前,中國對日本基本上持以鄙視的態度。甲午後,「蕞爾小邦」的日本打敗了「泱泱大國」的大清朝。這一天崩地裂式的震撼,讓中國人重新認識日本,並以此為契機,掀起了一場學習日本的熱潮。尤其是在教育上,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壬寅—癸卯學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然而,新學制的制定並沒有取得預想之效果,除了教育思想的格格不入,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

  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並制定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學制。清末學制的制定是大量模仿日本學制制定的,但由於清政府沒有放棄「中體西用」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收效甚微。

  強敵何以成為榜樣

  「壬寅──癸卯學制」模仿日本制定,原因複雜。

  首先,甲午戰敗的刺激。日本遭受西方的衝擊比中國晚十幾年,50年代中期的《日美親善條約》使日本人與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人心情和痛楚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日本以此為契機,進行了自強改革,而中國卻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換來的短暫安定中又昏昏睡去。甲午前,中國人對日本的普遍態度是:存防禍之見,有輕視之心。甲午戰爭中,日本以戰勝國的姿態告訴中國人,日本已不是「蕞爾小國」。甲午戰爭,對中國而言,慘敗於日本比慘敗於西方,在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更大、更沉重,因為前者是往昔向己稱臣的東洋「學生」。戰後的中國人對日本充滿了痛恨和仇視,但是同時也認識到中國與日本的差距,不得不對日本帶有一種欽慕,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

  其次,改革人士的積極呼籲。康有為明確提出「不妨以強敵為師」的口號,並提出了「請遠法德國,近採日本,以定學制」。梁啓超在《上南皮張尚書論改書院課程折》,和《與林迪臣太守論浙江中學堂課程應提倡實學書》兩篇文章中,明確提出效法日本教育。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指出:「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認為留學日本的益處多於留學歐美。張之洞指出:「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伊藤、山縣、榎本、陸輿諸人,皆二十年前東洋之學生也,憤其國為西洋所脅,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德、法、英諸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

  張之洞、劉坤一聯名會奏《複議新政折》,大力提倡留學日本。在這些革新人士的積極策動下,1898~1906年,清政府出現了一系列鼓勵留學日本的政策,並派遣大批官員赴日考察,主動學習。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中國全面向日本學習的時期,1898~1907年被稱為中日關係史上的「黃金十年」。

  再次,深厚的文化淵源。中國與日本「同文、同種、同門」。「同文」,文字相近,日本文字中的漢字比例為十之六、七。「同種」,中國和日本都是東亞黃種人,在風俗文化、生活習慣和民族信仰、心理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與日本地屬同州,政體、民情最為相若,議變法之大綱,似宜仿效日本。」「同門」,中國和日本都非常推崇孔子,可謂「師出同門」。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就有過一次文化上的交流和學習,只是當時中國是出於文化輸出地位,但是這畢竟給後來中國學習日本提供了語言文字等方面的便利。

  夏偕復指出:「今日欲立學校宜取法於日本,夫我之取法日本,較之日本之取法泰西,弊害尤鮮,取徑尤易。……我於日本,古來政治之大體相同,宗教之並重儒佛相同,同洲同種,往來最久,風土尤相同,故其國現行之教育與我國之性無歧趨,則行之無害而有功。」

  複次,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甲午戰後,日本企圖獨霸中國,苦於實力不足,不得不另謀他法。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亟欲利用文化教育對中國進行滲透。有人聲稱:「今日之支那渴望教育,機運殆將發展,我國先事正,制其權,是不可失之機也。我國教育家苟趁此時容喙於支那教育問題,握其實權,則我他日之在支那,為教育上之主動者,為知識上之母國,此種子一播,確定地步,則將來萬種之權,皆由是起焉。」

  日本對清朝的教育改革極力施加影響,熱情的接待中國赴日考察者,如1902年吳汝綸赴日考察學校教育制度,受到了日本各界的重視,尤其是當時的政界要人和文化名人的盛情款待。

  另外還有其它一些因素。如地理情緣,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東亞鄰邦,赴日學習,路近費省,這對於財政入不敷出的清王朝是一個不小的吸引力。張之洞指出:「至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

  日本明治維新保留了君主制,這是讓中國決心仿效日本的重要原因。因為清政府就是希望在不變「皇祚」的前提下,通過變革來擺脫危機。「法美等國,皆以共和民主為政體,中國斷不能仿效。」而近鄰日本正好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謀學習的榜樣。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有選擇地吸收、消化和融合歐美等西方各國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體制。中國向日本學習,可以減少摸索、嘗試的代價。

  最後,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雖為第三國的中國,因交戰地點在中國東北,使中國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更加清楚的看到日本的強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中國向日本學習的信念。

  「學生」成了「先生」

  甲午戰後,中國全新審視日本,派遣大量留學生、官員赴日學習,同時高薪聘請日本教習來中國任教。在這兩種力量的推動下,制定了頗具影響力的「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

  (一)「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行

  康有為指出:「近者日本勝我,亦非其將相兵士能勝我也,其國遍設各學,才藝足用,實能勝我也。」把著眼點瞄準了日本教育。於是,以甲午戰爭為契機,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拉開了留學日本的帷幕。1896年,中國向日本派遣了首批留學生13名。留學生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特別是在1902年以後快速增加,1905年達8000餘人。

  留日學生積極翻譯日本教育理論如《東西洋教育史》、《日本教育史》、《學校制度》、《日本明治學制沿革史》、《新編日本教育法規》、《日本學制大綱》等。在制定「壬寅學制」的張百熙和制定「癸卯學制」的張之洞的幕僚中,不乏有留日學生;另外,清政府還特別派吳汝綸、羅振玉、姚錫光等赴日本考察教育。

相關焦點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國人對於日本的認識過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日本面相與晚清國民個體直接接觸之前,一些日本的書籍、文化、物品的傳入已經給人們塑造了各種不同的曰本形象,但這種塑造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或多或少有些參差。最先對於日本的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有著了解的當屬士人階層,他們通過書籍、政府間的交流對日有了最初的印象。
  • 以敵為師:清末翻譯日本教科書熱潮
    以戊戌維新和清政府的新政作為一個標界,中國人翻譯教科書到19、20世紀之交顯示了另一種熱潮:翻譯日本教科書。晚清中國與日本的政治文化糾葛與甲午一戰所關甚切。恰如時人所述:「若日本文譯本,則以光緒甲午我國與日本搆釁,明年和議成,留學者鹹趨其國,且其國文字迻譯較他國為便,於是日本文之譯本,遂充斥於市肆,推行於學校,幾使一時之學術,寖成風尚,而我國文體,亦遂因之稍稍變矣。」 情況正是如此。
  • 英雄出處-清末民初的軍校
    其實清末民初活躍在軍政舞臺上的人物草莽出身的畢竟是少數,多數都是軍校出來的人物。 從清末到抗戰,除了草莽英雄,中國近現代軍官有三大派系,北洋武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和黃埔軍校。資格最老的當然是北洋系,中國近代最早的陸軍軍校是北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在光緒十一年在天津辦的,所以也稱天津武備學堂。
  • 【大講堂】癸卯學制:中國義務教育的最初嘗試
    而清政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是不可能的,清朝官員也深知,在我國還處在興辦學堂之初,就提出仿效國外實行義務教育,這只是對各地官紳的一種「竭力勸勉」而已。——編者癸卯學制:中國義務教育的最初嘗試
  • 心理失衡源於盲目攀比
    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裡,突然發現心理失衡的人越來越多,農村人與城裡人相比心裡不淡定了,藍領與白領相比心理不舒服了,百姓與官員比心裡就彆扭了,窮二代與「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比心裡就有點羨慕嫉妒恨,公務員與國企高管相比就有些許不平,令人羨慕的官員與老闆相比也坐不住了,於時便有了一些官員落馬後懺悔道:總想自己付出很多,卻沒有舒服的老闆過得多,便在心理失衡中想撈一點,使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能安逸一點……社會分配不公,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 左撇子的兒童容易心理失衡
    左撇子的兒童容易心理失衡2008-06-17 08:26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liuziqi   收藏本文導讀: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習慣使用左手的所謂「左撇子」(規範叫法為「左利手」或「左手優勢
  • 郭雙林:駐外公使與清末立憲運動
    而首先發出立憲呼聲的,則是駐日公使李盛鐸;而其之所以勸說清廷立憲,又與日本政府的影響不無關係。[①]早在1900年9月14日,李盛鐸在致張之洞的電報中已經指出:「屢晤外部,皆言傅相奉旨在洋兵入城之前,現須另降一議和之旨……旨內須有引過詞意……款雖未詳,大約償兵費、改新政及都城酌駐兵等款勢所必有。」
  • 我國近代學制的發展歷程
    近代中國學制的發展歷程屬於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考考點,常考內容為近代的四個學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學制。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出題角度著重考查學制名稱與學制內容、地位的一一對應關係。在學習該內容時,主要是對每個學制的內容進行區分,防止混淆。本文現將我國近代學制發展歷程中的四個學制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我國現代學制知多少?
    我國現代學制知多少?清末學制的制定是近代以來學習西方教育的系統性成果,是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承前啟後之作,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發展中具有標誌意義。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一起走進清末以來,我國都出現了哪些主要的學制,各自又具有什麼特點。一、壬寅學制1.時間:1902年,該年為壬寅年,又稱壬寅學制。
  •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我國當前的學制由橫向劃分的學校系統與縱向劃分的學校階段所構成。橫向劃分可分為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等類型,縱向劃分可分為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階段。從形態上看,我國現行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然而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的。「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制定現代學制。
  • 中國近代學制的演變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重新擬定的一系列學制系統文件,統稱《奏定學堂章程》。由於還處於農曆的癸卯年,所以《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癸卯學制》中把體育納入教學內容,設置「體操課」,這是我國近代體育課的正式開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社會結束。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1896年唐寶鍔、胡宗等13名學生赴日留學,標誌著中國近代留日運動的開始。1903年清政府公布《獎勵遊學畢業生章程》,明確了對留學畢業生給予相應的科名獎勵辦法。「在清廷獎勸留學政策的推動下,在日本政府擬與中國倍敦友誼,為幌子而極力地慫恿下,十年間,留學日本蔚為風氣,極一時之盛,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前所未有。」
  • 英媒:專利申請折射中國人臉識別熱潮
    英媒:專利申請折射中國人臉識別熱潮環球網  作者:路易斯·盧卡斯 王會聰  2018-03-28 英國《金融時報》3月22日文章,原題:專利申請折射中國對臉部識別技術的熱衷隨著中國提高臉部識別和監控技術,去年中國的實體提交530件與攝像頭和視頻監控有關的專利,是美國同類專利申請量的5倍多。
  • 日本留學要讀幾年?一起來看看日本學制
    實行全民化民主教育,同時強調教育與學術研究機構的充分配合,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那麼不同學曆日本留學要讀幾年呢?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學校學制情況。日本的學制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碩士2年和博士3年。與中國的9年義務教育不同,日本是小學到高中為12年義務教育。在日本還設有專門學校、短期大學、大學學部(即中國本科)、研究生、修士、博士等。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
  • 癸卯學制詳解
    所以,在清末「新政」實施期間,為了發展我國的教育,先後在1902年辦不了壬寅學制和1904年頒布了癸卯學制,但是僅僅兩年的時間內就頒布了兩部學制,其中的緣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壬寅學制是由身為管學大臣的張百熙主持修訂,但是這部學制並沒有實施。
  • 大選折射美國政府治理之亂:制度失調、經濟失衡、疫情失控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教授史蒂文·特萊斯近日發出感嘆,現在的「美國是兩個國家」。11月14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數以萬計美國人湧入市中心,高喊「停止盜竊(選舉)」、「川普2020」或是「(川普)不合法」等不同意見的口號。
  • 特崗教師招考《教育學》解析:舊中國的學制沿革
    【——舊中國的學制沿革】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1.1902年的「壬寅學制」(未實行)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統的學校制度,是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欽定學堂章程》,1902年為壬寅年,故這個學制亦稱「壬寅學制」。「壬寅學制」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雖然正式公布,但並未實行。
  • 中國的學制和日本的區別
    日本的大學學制通常為4年,但是醫學,牙醫學,獸醫學的學制通常為6年。在日本本科階段的學習以修學分為主,通常需修滿124個以上的學分才允許畢業(醫學,牙醫學學生通常需修滿188個學分以上才允許畢業,獸醫學學生通常需修滿182個學分以上才可畢業)。  大學院,相當與我國的研究生院,設有碩士和博士課程。
  • 日本「娃娃英語」掀熱潮 家長稱不能輸在起跑線
    日本「娃娃英語」掀熱潮 家長稱不能輸在起跑線 2014-05-19 09:05:08來源:文匯報作者:責任編輯:查雲帆 打開日本英語檢定協會網站的主頁,可以看到「兒童英語檢定考試」的粉紅色字體之下,有著這樣一句醒目的話。同時映入眼帘的還有一幅充滿童趣的宣傳插畫:左岸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右岸是倫敦的大本鐘,紅色的小巴士沿著河岸穿梭。英語與世界的聯繫,就在這樣的圖景中悄然呈現。  這家成立於1963年、旨在促進日本人學習實用英語的機構,平均每年要為230萬日本人進行英語能力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