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2020-08-03 人生路心理路

段時間,知乎上一名媽媽發的帖子,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

原來,她的女兒有一個很厚的筆記本,從初一開始,她就在上面記錄東西,可是如今到了高三,不將時間用在學習上,卻依然在本子上寫寫寫。

重點是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還在寫,因此自己很不開心,和女兒吵了一架,一氣之下將女兒的筆記本撕了。

看到筆記本被撕,女兒開始絕食。

後來才得知,原來這個筆記本上是孩子記錄的小說靈感,她準備等到高考結束後開始寫,卻被自己撕了。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看到這一幕,很多網友感到很憤怒,生氣地說道:「鬧絕食都算好了,要我會跳樓的。」

更有網友說道:為了逼孩子學習,就這樣,明知道重要卻還撕,媽媽的控制欲太強。」

是啊!這樣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不是愛,而是深深的傷害。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網上曾有一項調查,你最討厭什麼樣的父母?

其中控制型父母名列前茅,很多網友說:控制型父母就像是一根繩索,一直勒著我們的脖子,卻不斷告訴我們,勒你是為你好。

這樣的父母讓很多孩子無法呼吸,喘不上氣,是孩子們一切痛苦的來源。

01

控制不是愛,而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前段時間《少年說》中,有一位女孩站在天台上「控訴」自己的母親。

她說自從有了手機,媽媽每天都要查看她的聊天記錄,並總告訴她,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朋友能交,什麼朋友不能交。

這樣嚴密的控制令她痛苦不已,最後她對媽媽懇求道:「媽媽,給我一點空間。」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她的媽媽聽到後,並沒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反而對孩子說:「初中和高中你想有自己的空間是不可能的,對學習有幫助的可以看,沒有幫助的媽媽就幫你刪掉了。」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說完後又對孩子補充說道:「媽媽這樣做都是因為愛你,媽媽是最愛你的。」

這樣的愛,其實只是打著愛的名義,控制著孩子,這樣的愛,不是愛,而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畫畫,可是媽媽卻覺得畫畫不僅耽誤學習,還沒出息,於是從不讓我畫畫。

因為媽媽的阻止,我總是邊寫作業邊偷畫。

一開始媽媽沒發現,我也隨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畫,可是後來有次媽媽在整理我房間的時候,看到為了我畫的畫,非常生氣。

沒收了一整本的畫,甚至很生氣地對我說:「以後不要讓我看到你畫一次,真不知道畫畫有什麼出息。」

為了阻止我畫畫,媽媽每天開始盯著我寫作業,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這半年的時間,自己感覺快要崩潰了。

每天都害怕寫作業,害怕在一旁盯著自己的媽媽。

很多父母總以為自己是為孩子好,於是為孩子做選擇,不給孩子任何嘗試和選擇的機會,從而控制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但其實,這樣的控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不僅讓他們感受不到愛,還會讓他們感受到無盡的痛苦。

02

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強,孩子的人生就有多苦

韓劇《天空之城》中,英才的媽媽就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

為了讓英才考入首爾的醫科大,從7歲開始,她就讓英才一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學習,無論生病受傷還是昏倒,一直被媽媽逼著學習到凌晨2點鐘,甚至得不了第一就沒資格吃飯,這樣的生活,讓英才痛苦不已。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他在日記中寫道:「該死的一百分,不知道媽媽為何會生下我,對我又打又罵,我死了消失了,她才會感覺到快樂吧!真想用壁紙刀割腕。

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在那之前像死了一樣拼命學習,只有這樣,我才能報仇。」

最後,他在考上醫科大後,放棄了美好的未來,離家出走了。

英國倫敦大學追蹤調查了5362人,他們研究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調查對象,會造成終身的傷害,他們長大後不但獨立性差、依賴性差,而且容易自卑膽怯,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之前韓國導演具惠善,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女兒》。

電影中,山是一名上初中的女孩,她活潑可愛,對世界充滿了希望,於是她交新朋友,想學樂器。

可是山的這些變化讓媽媽不安,覺得女兒逃脫了自己的控制,於是她開始想各種辦法控制女兒。

她監視著女兒的一舉一動,甚至當女兒不聽話的時候,她就會體罰,讓女兒成為自己想要的那樣。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具惠善和媽媽相處的縮影,小時候她就被媽媽這樣控制。

這樣的控制讓她成年後生活得很痛苦,她從父母身上感受不到愛,極度沒有安全感。

後來和安宰賢結婚,可她要求安宰賢隨時和自己保持聯絡,甚至誇張到一小時向自己報備一次行蹤。

最終她和丈夫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心理學專家李雪曾說:「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這樣的控制下,孩子感受不到愛,只是密不透風的壓抑,他們想逃脫,卻無法逃脫。

像傀儡一樣,任由父母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思想,長大後不斷治癒童年的痛,最終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03

愛不是控制,而是有分寸感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可是很多父母卻總是打著愛的名義,控制著孩子,讓孩子一生痛苦。

網上曾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我欽佩一種母親,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王菲就是一個很有分寸感的媽媽,她從不對兩個女兒的人生進行控制,而是始終尊重孩子。

大女兒竇靖童14歲的時候,不想讀書,想學音樂去唱歌,她沒有強勢逼迫孩子,而是對孩子說:「你想好就行。」

後來竇靖童在18歲的時候,從美國伯克利音樂學校退學,王菲依然尊重了她的決定。

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他們視作獨立的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媽媽,請你給我一點空間」:控制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小,擔心孩子一旦選擇錯一生就毀了,但其實孩子知道他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好壞,可最終如何選擇就要交給孩子,畢竟這是孩子的一生。

那些不被父母控制,可以自由成長的孩子,身上會閃著自信、篤定的光芒,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就如同《肖申克的救贖》裡說的:「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主自由的光芒。」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真正的愛孩子,應該接納孩子,放下控制,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

畢竟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們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而不是父母理想的那樣。

相關焦點

  • 「媽媽,給我一點空間」心大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更有網友說道:「為了逼孩子學習,就這樣,明知道重要卻還撕,媽媽的控制欲太強。」 是啊!這樣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不是愛,而是深深的傷害。她說自從有了手機,媽媽每天都要查看她的聊天記錄,並總告訴她,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朋友能交,什麼朋友不能交。這樣嚴密的控制令她痛苦不已,最後她對媽媽懇求道:「媽媽,給我一點空間。」
  • 孩子是天使,我不是好媽媽!
    晚上,臨睡前和兒子躺下聊會天,兒子背完宋詞《水調歌頭》不知怎的,兒子就說:「媽媽,你說世上要是有長生不老藥該多好?」我疑惑的問他:「為什麼想到這樣的問題?」兒子說:「我希望媽媽長生不老永遠陪著我,我不想像爸爸一樣,三十多歲就沒有了爸爸媽媽!」我心裡一陣酸楚,有點淚溼眼底,想到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有多少年?
  • 你不是愛我,你是用愛來控制我!如何解讀孩子這個信號?
    可是女兒更加生氣地說:「你打擾到了我,你知道嗎?每天你不敲門都進來送這送那,我不需要,每次和你講不要送,你還是送,我每次都被你打擾!」「可是我是為了你好呀,我是因為愛你才給你送的呀!」她自己也感覺非常委屈。「你說你愛我,為了我好,可是我覺得我被你控制了,你能不能少愛我一點!」
  • 「你不是愛我,你是用愛在控制我!」你讀懂孩子這個信號了嗎?
    可是女兒更加生氣地說:「你打擾到了我,你知道嗎?每天你不敲門都進來送這送那,我不需要,每次和你講不要送,你還是送,我每次都被你打擾!」「可是我是為了你好呀,我是因為愛你才給你送的呀!」她自己也感覺非常委屈。「你說你愛我,為了我好,可是我覺得我被你控制了,你能不能少愛我一點!」
  • 愛孩子的媽媽,最嗨的嘴:人性的殘缺總在無知的傷害中自得其樂
    無論是視頻或真實,公開拿殘障人士的痛點當玩笑這一點真的合適嗎?搞笑的方式有千千萬萬,完全可以避開這一點無形中對殘障人士造成的傷害。那麼口嗨的媽媽,拿殘障人士痛點開玩笑的做了些什麼,一篇文章來揭秘其中的細節。01什麼是愛孩子的媽媽,最嗨的嘴?愛孩子的媽媽究竟口嗨對孩子都說了些什麼?
  • 我做的這些也是為了你好,很多媽媽的愛,無形當中控制子女的自由
    媽媽含辛茹苦的把你撫養長大,你為什麼就不理解媽媽呢?因為媽媽不想讓你受到傷害,媽媽害怕失去你 ,你會失去我,此時,女兒聽到媽媽說的話,就反駁道,你就把我當姐姐的替身是嗎?媽媽說:「你在說什麼?」小雪姐姐的替身又是怎麼回事啊?你還有一個姐姐嗎?
  • 因為我的不懂事,無意間傷害了愛我的媽媽
    ,聽到媽媽這麼說,我挺無奈的,老公和姐姐她們又不是一個地方的人,飲食習慣都不同,更不用說口味了,我要是按照姐姐的方法來炒,說不定老公還不喜歡吃,所以也沒怎麼理會媽媽的話。 可是,就在有一天,因為我的不懂事,傷害到了媽媽,那天,老公把啤酒凍在冰箱裡,誰知他放在急凍裡了,後來啤酒瓶就爆了,媽媽知道後,就在我面前嘮嘮叨叨,說什麼,放在冷藏裡就好了,放在急凍裡幹嘛,當時她是說了一次又一次,我聽在耳朵裡,感覺很煩,於是,便沒忍住,和她頂了幾句嘴。當時我也不知道傷害了媽媽,還是下午姐夫給我說,我那樣傷害到了媽媽,畢竟她是關心我,又沒說什麼。
  • 請時光慢一點——陳露汐《媽媽我愛你》
    ——高爾基歌手「陳露汐」今日呈現來自華語女歌手張含韻的《媽媽我愛你》,自製MV短片由「引宣音樂」出品,出品人:周石林、利哥,聯合出品人:連偉娜、吳文雷、陳珊刪、蔡偉君,製片人:謝少風,錄音混響:Gary,攝像:黃建輝,練習生統籌:陳儀慧,新聞編輯:呂聖海,發行:徐海浪,贊助商:九區攝影。傾心製作!
  • 媽媽,我希望你多愛我一點
    媽媽們聚會聊天,一位媽媽半開玩笑的說:「昨天兒子過生日,兒子的生日願望是:『我希望爸爸媽媽多愛我一點』。」話音剛落,一片寂靜。我看到了那位媽媽微紅的眼眶,卻不知該如何安慰。我們深知那位媽媽的不易:爸爸努力打拼賺錢,媽媽辭職做了全職媽媽,樣樣盡心盡力。那位媽媽個性認真負責,調研學校鑽研各種興趣班,為孩子的學習可謂是費盡心思。同時,她還是位美食高手,製作的甜品麵包堪比星級酒店。
  • 對不起我愛你點評,石頭在命運的驅使下也曾深深地傷害他
    車武赫的孤獨背影,他內心渴望母愛的吶喊,他來不及好好愛的姐姐、外甥、他最愛的石頭,這些都讓人對車武赫惋惜、神傷、憐愛,很想安慰他,很想祈求上蒼多給他一些時間,很想替他表達。他是如此內斂,如此拙於辭令,即使內心似火,卻沉默如山。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卻沒有得到這世界的垂愛。遭人遺棄,先是外婆的遺棄,再是養母的遺棄,成年後前女友的拋棄,好不容易遇到石頭,石頭在命運的驅使下也曾深深地傷害他。
  •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我被一隻企鵝深深地教育了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本書《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書裡面的這隻企鵝深深震撼了我,原來我一直都不懂孩子的心,對他發脾氣會讓他幼小的心靈遭受這麼大的傷害。從那天起我開始改變了,每每想對孩子發火時就會想起這隻企鵝,慢慢地我學會了去體諒孩子,即使他犯錯了,也先審視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才會讓他做錯事情。
  • 爸爸媽媽,你們真的能分清愛與傷害嗎?
    「他們說這是為我好」,以愛的名義向孩子提出他們達不到、或不情願達到的要求,站在「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讓孩子無力反抗。在心理學上,父母的這種行為被稱之為「高壓型控制」,是情感暴力的一種。父母總是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你好」,可是,這份愛太過於沉重,往往讓孩子難以負擔。
  • 媽媽偷拍我的性生活:父母的控制欲,到底多可怕?
    」 在國外,曾有一位父親因一項奇葩的罪名入獄了。 理由是,他連續13個小時逼著8歲的女兒吃蔬菜,可女兒根本不喜歡。  在菜市場買菜的李阿姨說,我大孫子5歲了,得讓他們早點生個二胎。 在小區裡嘮嗑的張阿姨說,對兒子這個女朋友不滿意,要讓他換一個。隨便在知乎上搜,都能看到父母對子女的各種逼迫,只想讓孩子結婚,而不去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擔憂顧慮。
  • 媽媽無私的愛,可能造成傷害,有這種的「愛好」的媽媽要警惕了
    吃完飯洗完水果招呼大家過來吃,發現老媽沒動,她就拿起一個小香梨,說道:媽你不是最愛吃梨嗎?嘗嘗這個梨,特別甜。誰知老媽擺了擺手說:我可不吃,這梨那麼貴,留給你們吃吧。表妹說,她當時感到特別震驚,更多的還是氣憤、無奈還有沉重。一個梨而已!又不是吃不起!我又想起了另一個朋友吐槽老媽的事兒。
  • 15歲勒死母親的女孩:現實版《小歡喜》,媽媽,請多愛自己一點
    今年婦女節,張靈在女兒學校的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致女兒》的詩:女兒,看著我,別給我你的背影掬你於心口,怕熱度焐傷了初春的嫩芽;捧你於手中,怕溫度融化了初冬的雪絨花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藍色的憂傷這首詩激起了瑤瑤深深的羞恥感
  • 以愛之名的控制,是一種綁架!我愛你,你就得聽我的
    愛是為了過度控制,這聽起來有點恐怖,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於是她就想了很多隱蔽一點的方法來窺探兒子在幹什麼,比如說,給兒子送水和水果,這樣的方法很快就被兒子識破了。這位媽媽接下來會假裝不會念一個字,需要請教兒子,藉口進入兒子的房間。媽媽只要看到兒子在學習,就會鬆一口氣,感覺好多了。一切都在自己掌控的範圍內,就是安全的,說明這位媽媽小時候經歷太多的讓她感覺不安全的事情。只有很好控制孩子,才會緩解這位媽媽小時候不安全感帶來的恐懼。
  • 14歲兒子動手打媽媽:溺愛不是愛,是沒有原則的傷害,心疼媽媽
    媽媽的回答更讓我目瞪口呆,她說「媽媽知道你困了,我們回家睡覺去啊。」唉,怎麼說呢,可能我的關注點跟她不一樣吧,如果是我,我會先解決滿地打滾的問題,而不是鬧覺的問題。我的孩子也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小孩子困了鬧覺很正常,但是我從來不會讓孩子鬧到滿地打滾,而且從小他也不會這樣做,因為小時候他小夥伴在地上打滾時我告訴過他,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跟媽媽一起解決,但是不允許在地上打滾。
  • 愛不是安慰和幫助,而是無言的理解和接納
    ,有一個多年前的畫面躍入眼前:當時在公園裡,一個媽媽抱著哭泣的女兒走過來, 坐在我身旁的長椅上。基於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才是高品質的愛。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沒有。」哇的一聲,孩子又哭了。媽媽說:「我知道你難過。沒關係,你哭吧。媽媽陪著你,你感覺好了告訴我。」
  • 《小歡喜》中喬英子被媽媽控制到患有中度抑鬱,這樣的愛讓人窒息
    控制是與生俱來的控制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隱藏在每個有思想的物種體內,人更是甚之。在家裡,媽媽永遠都想控制自己孩子,她們的初衷都是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可以創造奇蹟,也可能創造家庭的傷害。因為,很多媽媽假借「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 20歲的女孩:面對控制欲強的媽媽,我該繼續忍嗎?
    在一個問答平臺看到一大三女孩茵茵的疑問:已是20歲的她,仍面臨媽媽的強行控制,她不確定是要繼續忍下去還是反抗。看到這個女孩的問題,有些心疼她。已經成人的年紀,媽媽卻依然大小事情都想控制她。20歲的女孩子,每天因為媽媽而煩惱。茵茵很想不明白,媽媽養大自己確實比較辛苦,但要因此要一直忍受媽媽的控制嗎?我想,這位媽媽的問題在於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物品,不管她是小嬰兒還是如今成年的模樣。這也是讓孩子同自己關係惡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