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掛帥專家組組長,身患漸凍症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咬牙堅守崗位,各地援鄂醫療隊不顧風險、「最美逆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無數「戰士」勇赴險境,築起一道守護生命安全的穩固長城,讓我們對「擔當」一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今天來關注詞語「擔當」。
「擔」字原本寫作儋,《說文解字》說:「儋,何也。從人,詹聲。以背曰負,以肩曰儋。」何通荷,表擔荷,指用肩膀擔起東西。對於古人來說,擔荷是生活的經常。清代畫家金廷標作有一幅《負擔圖》軸,就畫了一位樵夫負擔回家叩門的情景。除了樵夫擔柴換錢,農夫要擔水澆地,貨郎要挑著擔走街串巷,就算是讀書人出門遊學也得負書擔橐。當然,人們眼中需要擔起的絕不僅是貨物:他們說「一肩擔盡古今愁」,說「鐵肩擔道義」,人生天地間,有些擔子是必須要擔起的。
「當」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當,田相值也。」金文中,當的下半部分原本是土,後來都變成了田,用來表示兩塊田地相當、相等,這是當的本義。後來,當字所指範圍擴大至兩件事物相當,比如詞語「當官」,說的就是某人的行為、素質要與「官」的職責要求相值,於是就引申出了「擔任」之義。由「擔任」又引申出「承擔、負擔」的義項,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意即君子以仁為己任,遇到可以實踐仁道的機會,就是對老師也無需謙讓。《淮南子》中說用兵,有這樣一句:「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裡的「當」表把守、守衛。人生在世,固然不一定有機會像這樣據守險要之地,但也應該去追求一夫當關的魄力、獨當一面的能力和以一當十的勇氣,能夠擔任,也敢於擔當。
可以看到,「擔」重在扛起,「當」重在承擔,尤其是承擔起與自己身份、責任相當的任務,「擔當」一詞,既與承擔、負荷有關,也與責任、本分有關,告訴我們要敢於扛起自己的責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作為動詞使用,就是用來指承擔責任。如《朱子語類》卷三十五中有「安能擔當得重任」,卷一百三十七中有「擔當正道,自視如何」,可以看出,早期的「擔當」主要作謂語,其後可以帶賓語,賓語多為「重任」「正道」等抽象名詞。隨著使用,動詞「擔當」也可以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指代行為事件本身,如「此等擔當,亦須剛毅方有力」(《四如講稿》),從而由動詞衍生出名詞的用法。
豐子愷《一肩擔盡古今愁》
「擔當」一詞雖然成詞於宋代,但縱觀歷史,擔當作為一種精神,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既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情懷信念;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迎難而上;更有「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敢於鬥爭……從保家衛國到見義勇為,從救死扶傷到捨己為人,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缺乏敢於擔當者。而支撐這些壯舉的,是他們心中那份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那份割不斷、扯不開的責任牽掛。
責任就要擔當。擔當不是高大上的詞語,不是只有英雄才能擔當,每一個平凡人扛起自己的責任,就是擔當。這個冬天疫情襲來,這是一場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的戰鬥,每個人都休戚與共、息息相關。想要取得勝利,需要科學的應對、周密的準備、充足的物資,而最關鍵的,是風雨中一個個敢於負重、堅定有力的「鐵肩膀」。看看前線,一批批的醫療隊員、軍人奔赴湖北疫情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沒有拒絕和猶豫,這是一種擔當;廣大黨員幹部堅守崗位、帶頭向前,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為人民群眾構築起最堅實防線,也是一種擔當。而廣大人民群眾在這場危機面前樸實而卓越的表現——有人連日來遵守規則居家不出,有人為維持這個特殊時期社會運轉堅持上班,有人加班加點保障物資供應,有人主動報名當志願者……以每個人的切身付出和犧牲配合國家打這場前所未有的防疫戰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擔當?
面對災禍,在中華民族的詞典裡,「擔當」這個詞總是會與詞語「眾志成城」緊緊相連。有擔當才有眾志成城——這座「城」不是實體的、肉眼可見的、由一塊塊青磚砌成的城,而是由所有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由所有有責任、有擔當、有胸懷、有勇氣的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築起的城。多難興邦,正是一次一次未知的、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勇敢、更加堅韌、更加有力量。上下齊心、同舟共濟,勝利終將屬於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無所畏懼的擔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