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劇作家暢談劇本寫作經驗:劇本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人民網成都11月25日電 昨日,首屆四川藝術節《重點籤約劇本作者創作座談會》在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舉辦。來自川內各市州的23位劇作家,圍繞四川首屆藝術節經典劇目為話題,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各抒己見。
四川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主任丁鳴主持座談會並提出,衡量文藝院團改革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推動了藝術生產力的提高。文藝創作不能以追逐經濟效益為第一目的,而要貫徹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講話中的精神,將文藝評判標準放到社會效益上來,增強文化執行力。
劇本的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戲劇自古便有「三人成戲」之說。有演員、有環境、有故事情節,戲劇的情境便自然生成。而在戲劇中,演員的表演和環境布置。情節架構都是由劇作家的劇本來控制的,可見劇本情境設置的重要性。座談會上,有作者提出:戲曲需要表演來支撐,我們的劇本創作應將劇情儘量簡化,重要的是要突出情境。
《大裂谷》作者劉朝俊表示,無論是什麼文學始終要找到一個很有個性的主題思想。從一個演員規範角色中把演員的靈魂與角色融合起來。
在說到戲劇情景對戲劇的重要性時,劉朝俊舉了自己寫的蚩尤與狼女故事,先將背景交待足,才能讓觀眾跟上你在劇本中找到故事重現的畫面感。劉朝俊還說,《江姐》有一個唱腔引用了一個詠嘆調,在江姐上華鎣山時,對著長江有很大一段情景,在詠嘆調的呈現下,讓觀眾感覺仿佛置身其中,與江姐引發共鳴。寫戲的人要注意戲劇情境的營造,那才有戲。要製造一個規定的情境,產生一個很大的懸念,讓觀眾的弦一觸即發。
喜劇創作要設置「包袱」
座談會現場,不少劇作家表示:在眾多的戲劇種類中,最難寫的,其實是喜劇,多年來,喜劇的創作因其難度大而面臨發展困難的窘境。多年從事諧劇創作的包德濱在座談會上分享了自己在艱苦條件下堅持用生命寫喜劇的經歷,贏得在場劇作家的掌聲肯定。包德濱說:「明知是悲劇而執意要走向悲劇,這種人物是悲劇英雄。我自己便是這樣一個悲劇英雄。」
如何將曲與劇相結合?包德濱講述了喜劇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據說曲劇是戲劇之母。曲劇從50年代老舍的柳樹景開始。北京市成立了曲劇團演柳樹景、建安合唱團。其特點主要是曲調民間化,很受民眾歡迎。而在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的上海,另一支喜劇類別上海獨角戲也在慢慢走近人們的生活。獨角戲有的部分像相聲,有的地方像諧劇。喜劇小品被承認是曲劇。首屆四川藝術節開幕式上的滾燈就是四川諧劇的代表之一。」
包德濱說:「喜劇要設計包袱,這樣觀眾才能看進去。」他多次觀看「港囧」後思考並提出為了爭取觀眾,要爭取一些笑料。但戲劇不同於電影,包袱又不能設置得過多,要實現自然的好笑。
已奪得多次劇本大獎的青年劇作家李驪在談及座談會的收穫時說:「我畢業於中傳,畢業後一直留在四川,寫了許多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劇本,也得到了認可。」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李驪表示,對未來的創作方向還比較迷茫。「創作不是閉門造車,需要吸收更多的養分,在聽了這次許多前輩的經驗之後,我感覺自己心裡踏實了許多。」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