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黃哲倫:我的寫作是關於「溝通的困難」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去年,《中式英語》在百老匯上演時,黃哲倫的紀念留影。他曾透露說,計劃與執導過數部《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的林詣彬合作,在今年夏天展開《中式英語》的電影創作。曾金燕 攝

    在美國有種說法:只要我們目的是好的,一切就都能達成。但事實是,有時候也會好心辦壞事,比如美國人製造的越戰、伊拉克戰爭。我的寫作是關於「溝通的困難」,這種溝通真的需要雙方很大的努力。

    70分鐘、兩個角色的話劇《鐵軌之舞》上周末在烏鎮戲劇節上演。這是一出簡潔而詩意的小戲,以1867年美國鐵路華工的罷工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年輕的華工「龍」和「馬」工作之餘練習關公戲的故事。

    《鐵軌之舞》是黃哲倫1981年的作品。早在22歲,他為宿舍演出創作的劇本《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就被紐約公共劇院搬上了舞臺,27歲前,這個半路出家的戲劇愛好者已經手握四部熱演劇作。

    1988年,三十出頭的黃哲倫以《蝴蝶君》成為第一個獲得託尼獎的亞裔美國人。這部戲以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為素材,其中也放入了他一貫的思考——關於身份的探討。寫作的初衷,源自他對西方影視中華人形象的不滿,也是出於一種探尋自我的需要,「我想寫移民文化、東西方問題,所以我要了解更多」。

    2011年,黃哲倫的劇作《中式英語》(Chinglish)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大戲劇。這部諷刺喜劇笑點多達三百多個,在劇中飾演「局長」的中國演員張磊表示,該劇「對中國一些現狀的描寫極其精準。它讓你覺得這不只是語言的問題,其實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中式英語》在百老匯上演超過170場後,今年3月,在香港藝術節也獲得了同樣熱烈的反應。

    如今,在黃哲倫看來,「身份之惑」不僅專屬於亞裔美國人,它也屬於新加坡、中國香港、臺灣這類擁有眾多移民的國家和地區,「其實在中國大陸也是,現在人們也經常旅行、遷居,就好像我們也是從不同的地方來到烏鎮」。操著一口美式英語的黃哲倫,儘管一句中文也不會,但仍希望自己的作品未來能製作中國版,用中文演出。

    ■ 人物名片

    黃哲倫

    David Henry Hwang

    劇作家。1957年生於美國洛杉磯的一個華裔移民家庭,曾先後就讀於史丹福大學英文系和耶魯大學戲劇學院,代表作有戲劇《蝴蝶君》《中式英語》《金童》等,此外他也創作音樂劇、歌劇、影視劇等。曾獲託尼獎、奧比獎、斯坦伯格獎等戲劇大獎。最新作品是將於明年在紐約署名劇院上演的音樂劇《功夫》,該劇以李小龍為原型創作。

    很幸運,二十幾歲時認識了胡金銓

    新京報:《鐵軌之舞》中有一段「武打戲」讓人聯想到邵氏的武俠電影,連燈光、音樂都很相似。你是「功夫迷」嗎?

    黃哲倫:誰不喜歡功夫片?很多邵氏電影的演員都是從戲班子出來的。我很幸運,二十幾歲時認識了胡金銓,他曾邀我合作《華工血淚史》。

    新京報:他怎麼找到你的?

    黃哲倫:胡在美國住過一陣,他想做電影,於是找來兩個年輕的獨立製片人,他們找了我。那時我的戲,像《鐵軌之舞》這些,剛開始公演。不幸的是,劇本早已經寫好,但電影沒拍成。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吳宇森想把它拍了,那時候胡金銓已經過世了。第一次有拍武俠片的人來接觸我就是胡金銓,這個起點算是很高了。

    新京報:哪些戲你希望能在中國製作、做成中文版?

    黃哲倫:《鐵軌之舞》可以,還有《金童》,故事發生在福建廈門。音樂劇《花鼓戲》也行,這部1958年的美國經典音樂劇是由《音樂之聲》團隊做的,我重寫的版本是在2002年演的。故事發生在舊金山唐人街,老一輩人講中文,年輕一代講英文,是雙語戲劇。

    新京報:你的多部作品有中國傳統戲曲元素,你是自己對京劇有興趣,還是為了寫作才去了解?

    黃哲倫:後者。我小時候在臺灣看過一點戲曲,《鐵軌之舞》裡用到戲曲是因為與演員尊龍的合作,他有過戲曲的訓練。我想跟他一起為華裔美國人尋找並創造一種戲劇的樣式。這次新版《鐵軌之舞》有專門的戲曲顧問,「龍」的飾演者吳越坤也來自一個京劇世家。我想在中國做戲,這是我的夢想。

    我的寫作是關於「溝通的困難」

    新京報:你是一個多元文化主義者,但你的作品中,主人公對東西方文化往往很努力地溝通,可是結果都不太好。這也是你的態度嗎?

    黃哲倫:在美國有種說法:只要我們目的是好的,一切就都能達成。但事實是,有時候也會好心辦壞事,比如美國人製造的越戰、伊拉克戰爭。我的寫作是關於「溝通的困難」,這種溝通真的需要雙方很大的努力。

    新京報:這有點像傳統戲劇裡的「悲劇英雄」,努力地做一件事,但最終失敗了。你認為你寫的是悲劇嗎?

    黃哲倫:《蝴蝶君》會被認為是悲劇,但很多作品我覺得是諷刺劇吧。比如《中式英語》,結局是這個美國人拿到了合約,但愛情沒了。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

    新京報:比起戲劇事業的順風順水,你創作的電影似乎就沒那麼好運了,這是不是也影響了世界上更多的觀眾認識你?

    黃哲倫:對,尤其在中國。我更喜歡戲劇,你知道,在中國和歐洲的劇場,都是導演最大,在美國是劇作家最大。剛來烏鎮時很多人叫我「黃導」,我說我不是導演,我只是劇作家。《蝴蝶君》的電影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大衛·柯南伯格導演把電影拍成通篇都是浪漫的愛情,我的戲劇其實牽扯到很多別的東西。柯南伯格顯然對東西方文化、政治方面都不感興趣。

    新京報:但片頭你的署名,除了「編劇」,還有「執行製片人」。

    黃哲倫:賣劇本時經紀人會幫你談到這些,這並不意味著你真的有這個權力。

    家庭故事

    老爸冠名「黃哲倫劇院」

    黃哲倫的父親亨利是生長在上海的銀行家,母親桃樂西是來自菲律賓的華裔鋼琴教師。與桃樂西的內斂相比,亨利更在意名利。但看過兒子的處女作《新移民》後,他流淚了。他開始大力支持兒子的創作,其中最誇張的一件事是,他在洛杉磯贊助了一個劇場,並以黃哲倫的名字冠名(David Henry Hwang Theater)。

    在採訪中提及此事,黃哲倫的表情有些尷尬,但坦承「基本上是這樣」,「這有點過了,雖然擁有一個自己名字的劇場像是種榮譽,但實際上就是我爸花錢買來的」。他開玩笑說,這個冠名「聽起來好像我已經死了。」

    黃哲倫創造的許多人物,原型都來自他的家庭,《黃面孔》(Yellow Face)裡有個角色直接就叫「亨利」。在《富貴關係》(Rich Relations)上演時,他有意略去了中間名字「亨利」,卻使父親頗為傷心。亨利非常享受在兒子的戲裡出現,即使被描繪得不太正面也毫不介意。「我父親認為,只要能獲得關注,不管人家說什麼都是好的」。(記者 陳然 烏鎮報導)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華裔劇作家黃哲倫:通過寫作完成自我身份認同
    作為百老匯最活躍的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創作了大量跨文化溝通、東西文化交流題材的作品。然而,黃哲倫對他華裔身份的認同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一度甚至十分牴觸這個身份,是寫作開啟了他的探索與尋根之旅。「在21世紀,中美相關的故事和話題將變得十分重要,我的寫作也會朝這個方向靠攏。」 黃哲倫透露他正在考慮寫一部以上海為背景的《欲望都市》。
  • 黃哲倫:「我不是個合格的中國人」
    「來這兒之後很多人叫我黃導,我說我不是導演,我只是個劇作家」。說話時,他的目光幾乎不在任何一處停留超過一秒鐘。這也許是生性的羞澀,也可能是作家的敏感:一切都被他看在眼裡,而他拒絕成為被觀察的對象。 「不務正業」的銀行家兒子 雖是華裔,黃哲倫的中文卻說得一點都不利索。他笑笑說:「我斷斷續續學過,但可能在語言方面天分不夠吧。」
  • 劇作家暢談劇本寫作經驗:劇本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原標題:劇作家暢談劇本寫作經驗:劇本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人民網成都11月25日電 昨日,首屆四川藝術節《重點籤約劇本作者創作座談會》在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舉辦。來自川內各市州的23位劇作家,圍繞四川首屆藝術節經典劇目為話題,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各抒己見。
  • 著名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南藝演講《關於紅色的天空》
    被譽為「亞洲劇場之楚翹」、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戲劇導演之一的中國臺灣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出席揭牌儀式並接受南京藝術學院的聘書。賴聲川江西會昌客家人,1954年10月25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 。1966年回到臺灣,1972年就讀於輔仁大學英語系,1978年賴聲川申請進入美國伯克利大學戲劇藝術研究所讀戲劇藝術 。
  • 遊戲難度是關於信任與溝通,而非「困難」 VS 「簡單」
    小島秀夫在向玩家清晰的傳達他想讓 「非常簡單」 模式起到什麼作用的方面做的比大多數人要好很多, 這種與玩家的溝通一般是件困難的事情。事實上,一件總是令我感到驚訝的事情是:遊戲玩家之間和設計師之間討論這個話題時在根本思路上有多麼的不同。這不是一件壞事,我們通過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一種藝術形式。但這是我們在得出任何結論之前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
  • 探討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困難的解決途徑
    其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在學術英語寫作上,不僅需要對常用的議論文、應用文等文體進行熟練的掌握,還要擁有在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術周刊上發表英語論文的能力,這對於大多數研究生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幫助研究生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迫在眉睫。
  • 工作中出現了溝通困難,並且都覺得是對方的問題,該怎麼辦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時刻,工作中出現了溝通困難,並且都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導致最後怒氣衝衝,甚至不歡而散呢?前幾天領導讓我們配合同事做一項工作,具體內容由同事跟我們交接。但是,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導致其餘的同事都不想和他說話了,最後我和他溝通了半天才終於弄清楚到底要做些什麼。後來通過分析,我發現溝通不暢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這個項目還在摸索階段,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做,因而表達的不清楚。
  • 《成為作家》:克服寫作的4種困難,普通人也可以寫作
    在2020年,想要get到寫作這項技能,所以搜羅了很多關於寫作的書,並且已經著手看了。前兩天剛看完《成為作家》,這本書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僅提供了很多練習寫作的方法,還為寫作初期會遇到的4種困難提供了解決之道,最重要的是它為有寫作夢想的普通人點燃了希望。
  • 講座預告 | 寫作類型大科普-英文寫作要寫好,先了解哪些寫作需掌握!
    Emma老師就讀於哈佛大學,主修英語,研究方向為創意性寫作,輔修東亞研究。高中時期,老師是當地所有高中學生會組織的主席,組織150餘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每月舉辦例會,討論學生事務並向校董事會和管理者進行展示匯報。 Emma老師有超過一萬小時的教學和寫作經驗。高中時期,老師就在學校的寫作中心擔任輔導老師,幫助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升學術寫作能力和大學申請文書。
  • 《寫作7堂課》:關於寫作的那些事兒
    01寫作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不管是工作寫作、創意寫作,還是日常跟人們的溝通,都需要有寫作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新媒體寫作時代,寫作還能為你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寫作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但是,很多人看到此處,不免要唏噓了。「我從上學就開始寫作了。」「提筆就會的東西,為什麼要反反覆覆的講?」「只要給我一支筆和一張紙,我完全可以寫一篇完美的文章。」
  • 清華大學今年將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
    而在新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就包括「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這是在清華大學乃至全國高校範圍內的初次探索。九年來,清華經管學院積極思索與實踐,「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為清華大學在全校範圍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提供了參考經驗。
  • 大學英語寫作:我如何克服學習英語時遇到的困難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大學英語寫作:我如何克服學習英語時遇到的困難 2013-07-17 20:3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寫作與溝通」將成清華大學本科新生必修課
    1 語病不斷、缺少邏輯、不會總結……大學生寫作能力退化   「寫作與溝通」,緣何成為清華所有本科新生的必修課?  「我們致力於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者,而寫作、溝通、表達能力正是領導者的必備素質之一。」
  • 「讀寫困難」寫作:人類特殊的語言能力
    大家好,今天樂讀君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預學習障礙兒童心理與教育》中關於「寫作困難」的內容。然而,寫作卻是所有關於語言的活動中難度最高的,它要求寫作者藉助一定的工具(如筆、 鍵盤),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轉化成他人能夠辨認的、可以讀得懂的書面 文字符號,其中包括大量的技能和認知活動的綜合操作。寫作困難是學習 困難的一種常見類型,它困擾著許多兒童、家長和老師。要了解寫作困難, 首先應該了解寫作這種語言能力。
  • 著名劇作家過士行攜《鳥人》來渝:我做的不是京味戲劇,期待更多...
    人物名片過士行:1952年生於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國家一級編劇,被視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因疫情關門大半年的重慶大劇院,將在9月3日晚迎來重啟。著名劇作家過士行的經典作品《鳥人》,成為重啟的第一部大戲。《鳥人》寫於1991年,曾在1993年被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此次來渝巡演的仙童戲劇版編劇與導演則都由過士行本人擔綱。新版有何新意?如何看待京味戲劇?9月2日,過士行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採訪。永恆悖論讓老戲綠樹常青
  • 清華經管學院九年思索與實踐:「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課程
    而在新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就包括「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這是在清華大學乃至全國高校範圍內的初次探索。九年來,清華經管學院積極思索與實踐,「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為清華大學在全校範圍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提供了參考經驗。
  • 寫作,是為了溝通(五洲茶亭)
    有人問哥倫比亞作家、《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你為什麼要寫作?他當時的回答是:為了讓我的朋友更喜歡我。雖然後來他對寫作的原因做了更具體的補充,但這個貌似脫口而出的回答,想必也符合一些創作者的心境。比如我,一直都渴望以寫作的方式交朋友。
  • 我的2021年寫作書單,重新梳理寫作人生
    2020年12月14日,我書寫了我的2021年夢想清單,將主關鍵詞設定為「學習」。接下來,我便是緊鑼密鼓地策劃每個分支的細分計劃,我首先列出了我的寫作書單,重點研讀10本精挑細選的寫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