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劇作家過士行攜《鳥人》來渝:我做的不是京味戲劇,期待更多...

2020-12-23 上遊新聞

人物名片

過士行:1952年生於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國家一級編劇,被視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因疫情關門大半年的重慶大劇院,將在9月3日晚迎來重啟。著名劇作家過士行的經典作品《鳥人》,成為重啟的第一部大戲。《鳥人》寫於1991年,曾在1993年被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此次來渝巡演的仙童戲劇版編劇與導演則都由過士行本人擔綱。新版有何新意?如何看待京味戲劇?9月2日,過士行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採訪。

永恆悖論讓老戲綠樹常青

《鳥人》劇照

要說話劇《鳥人》,就不得不提到過士行的經典之作「閒人三部曲」:1989年的《魚人》、1991年的《鳥人》和1994年的《棋人》。其中,《鳥人》描寫了一群養鳥成癖的京城市民,主角是既為「鳥痴」更心憂京劇衰落的「戲痴」三爺。1993年,著名導演林兆華將其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林連昆、梁冠華、濮存昕、胡軍、韓善續、徐帆、何冰等人出演,連演130場轟動京城。

此次來渝的版本復排於2019年,近30年的時代跨度不可謂不小,那麼作為一部老戲,對於今天的觀眾而言還有怎樣的時代意義?對此過士行直言,最大的意義在於,當年他在《鳥人》中提到的困惑仍然存在,這是一個悖論問題,悖論永恆存在,悖論也是世界的本質,它決定了這個戲在今天依然擁有生命力。

「沒錯,劇中反映的一些社會現象可能有時代感,但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沒有太大變化,變與不變的悖論是沒辦法疏解的,而這些悖論的存在正是藝術大有可為之處。」過士行說,「我並沒有試圖展現悖論,只是把生活的矛盾現象傳遞出來,讓觀眾去感受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喜劇性,以及荒誕感,相信不同時代的觀眾自能體會。」

新版大膽運用「空的空間」

三輪車是最重要的道具

與引發轟動的人藝版相比,過士行認為自己親自導演這一版也別有新意,「人藝版非常寫實,表演和服裝化妝道具都沒得挑,比如舞臺上的樹,都是將當年春天剪下來的樹幹直接搬上舞臺,演一段時間就會發芽,所以還總得換樹,再比如當年的鳥也是真的。而我們這一版的舞臺就非常簡單,主要就是一臺舊三輪車,近乎是一個空臺,沒有任何支點。」

「該有的林兆華導演都弄過了,重複起來沒啥意思,而且我們要做的是巡演版,巡演決定了舞臺要做減法。」過士行說,「空臺」是自己操刀時首先確定的出發點,「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的『空的空間』理論給了我不少靈感,越簡單的景越有表演空間,我想到了三輪車。新版演員大多年輕,非專業出身的多,在整合他們方面用了很多心思,比如邀請京劇演員跨界出演三爺,都是新嘗試。」

在過士行看來,極簡的舞美設計也為新版《鳥人》的表演帶來不小的困難,「舞臺太空了,跟人藝版的純寫實大不同,但我們的表達其實都是生活元素,這就需要演員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更多運用一些戲劇化的手法,帶來一些空靈的效果。如果說人藝版展現的是現實的時空,那我們展現的則是心理的時空。」

京味戲劇提法存在片面性

《鳥人》人藝版導演林兆華與過士行

眾所周知,養鳥文化曾是盛極一時的京城符號,而《鳥人》首版經由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劇中比比皆是地道純正的北京話對白,諸多因素疊加自然也讓《鳥人》在觀眾眼中成為典型的「京味戲劇」,而北京出生長大的過士行也被視為「京味戲劇」代表作家。但對於這個標籤,過士行本人卻明確表示並不贊成。

「我反對『京味戲劇』提法,我不是『京味戲劇』作家。」過士行搖著頭,認真地說,「我只是在戲劇創作中不經意流露出一些北京方言,因為寫作時需要尋找生動語言,而我的儲備裡只有北京話,因為我在這裡出生長大,我只熟悉北京話。但我不是站在京味文化立場專寫北京,我願意寫一種屬於全人類的、大家都明白的、最好是沒有地方限制的作品。真的,我並不標榜所謂的京味。」

過士行補充到,雖然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北京這片土地上的事,但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並不重要,「他們怎麼生活,遇到了哪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實際上北京的語言已經開始帶有混搭的味道,不完全是純北京話,「純粹的京味兒要于是之老先生那一輩以前才會說,所以說我們現在做京味戲劇都是不準確的,真正的說法就是做一個有戲劇性的作品。」

重慶方言可以寫出好作品

何冰(人藝《鳥人》復排版飾演三爺)與過士行

聊了北京話,自然也得聊一聊重慶話。事實上,從早年的《山城棒棒軍》到《瘋狂的石頭》,再到近幾年的《火鍋英雄》等影視劇,重慶方言讓越來越多外地觀眾深感興趣。過士行也不例外,說起重慶方言他連連點讚,「我感覺重慶話很好聽,很乾脆,很俏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重慶人的耿直個性跟重慶話的氣質很配。」

但是說起重慶方言戲劇,過士行有些抱歉地說,可能重慶話劇進京不多,他沒太看過。即使如此,他也對重慶話劇寄予期待,「雖然沒看過,但我知道重慶話劇有優秀的傳統,我從吳祖光先生的回憶錄讀到過,抗戰時期重慶話劇界人文薈萃,人才濟濟,精英聚集於此,造就了戲劇極大繁榮,其實這些東西可以好好挖掘、繼承,再現重慶戲劇的輝煌。」

過士行建議,有那麼好的方言資源完全可以嘗試做一批好作品,「我覺得人是生活在方言裡,方言的多樣性使人的表達更豐富,重慶話就很不錯,我一直有個願望,包括重慶在內,各地戲劇界可以先好好打磨自己的方言戲劇,再排普通話版本。正如八大菜系可以發揚光大,戲劇也是一個道理。我們看一些方言舞臺作品其實很親切很過癮,方言戲劇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重慶的同行用重慶方言寫有意思的戲,保護並發展方言戲劇。」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趙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鳥人》:以遊戲方式彰顯精神
    時隔26年,劇作家過士行又以導演身份,為觀眾帶來更具荒誕色彩與遊戲感的新版《鳥人》。  「劇本仍不過時」,是今日不少觀眾的感嘆。過士行從迪倫馬特的怪誕與悖謬藝術中汲取智慧,摒棄了二元對立的劇作模式,在《鳥人》中寓莊於諧,將老北京的民間生活寫出了陌生感。
  • 尤金·奧尼爾: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美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他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尤金·奧尼爾(1888-1953)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
  • 世界戲劇日,盤點那些影響時代的世界著名劇作家!
    這一年,在國內觀眾驚覺「戲劇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演法」時,中國話劇史翻開了第一頁。在世界戲劇日當天,向大家介紹一些世界著名的劇作家,一起來體驗戲劇的魅力。· 易卜生(挪威)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本成為世界各國戲劇舞臺上的經典作品,他的創作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深遠影響,因而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 劇作家暢談劇本寫作經驗:劇本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原標題:劇作家暢談劇本寫作經驗:劇本戲劇情境要有"個性" 人民網成都11月25日電 昨日,首屆四川藝術節《重點籤約劇本作者創作座談會》在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舉辦。來自川內各市州的23位劇作家,圍繞四川首屆藝術節經典劇目為話題,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各抒己見。
  • 李國修:那個充滿才情的「鳥人」飛走了·杭州日報
    文化播報  記者 張磊    「在夢裡,我像只鳥。有時我夢到自己在城市裡飛翔,高低快慢遠近都由我決定,喜歡這個城市就落地遊玩一下,不喜歡就飛往別的城市……在夢中人成為鳥,因為他嚮往自由,因為在現實中我們不能任意揮灑自己的自由。是的,我是個鳥人。」
  • 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曾創作《金子》等川劇
    原標題: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曾創作《金子》等川劇  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他曾為重慶文學藝術創作帶來全國性榮譽   前日凌晨6時,曾創作了《金子》《鳴鳳》等川劇的重慶市川劇院原文學總監、國家一級編劇、重慶劇協原副主席隆學義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離開了人世,享年74歲。
  •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一生,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從他在紐約的童年生活開始,到他寫下《推銷員之死》的盛名之時,以及之後他和瑪麗蓮·夢露短暫的悲劇婚姻……麗貝卡·米勒的原始影像資料裡甚至有更多,但最後只留下了 100 分鐘左右。麗貝卡·米勒是阿瑟·米勒與第三任妻子奧地利攝影師 Inge Morath 的女兒,也是著名的導演、劇作家、製片,丈夫是丹尼爾·戴·劉易斯。
  • 著名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南藝演講《關於紅色的天空》
    2018年12月5日,賴聲川戲劇研究中心在南京藝術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被譽為「亞洲劇場之楚翹」、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戲劇導演之一的中國臺灣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出席揭牌儀式並接受南京藝術學院的聘書。1966年回到臺灣,1972年就讀於輔仁大學英語系,1978年賴聲川申請進入美國伯克利大學戲劇藝術研究所讀戲劇藝術 。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的賴聲川回到臺灣,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擔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美國斯坦佛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
  • 《鳥人》:一雙沒有羽毛的翅膀
    《鳥人》除了戲中戲,還有演員的現實生活中的演繹履歷和片中角色的高度吻合,戲劇與電影,現實與故事,舞臺與生活,就像三重鏡像,劇作在敘事文本帶來的思考和共鳴已經不僅僅是電影故事了。 《鳥人》顯然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僅有著充滿魔力的、肆意縱橫的電影語言,而且相比其他幾部四平八穩的學院派作品,《鳥人》對人物內心、人的普遍性困境的狠辣關注,使它有了一種瑣碎混沌中難得的人文氣質。其實故事並不複雜,與事業的困境相伴而行的,還有家庭關係的嚴重問題。
  • 劇作家黃哲倫:我的寫作是關於「溝通的困難」
    寫作的初衷,源自他對西方影視中華人形象的不滿,也是出於一種探尋自我的需要,「我想寫移民文化、東西方問題,所以我要了解更多」。    2011年,黃哲倫的劇作《中式英語》(Chinglish)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大戲劇。這部諷刺喜劇笑點多達三百多個,在劇中飾演「局長」的中國演員張磊表示,該劇「對中國一些現狀的描寫極其精準。
  • 《鳥人》現實造就的超現實之美!
    ——雷蒙德卡佛 我認為黑色幽默這個東西,從來都不是刻意為之。不管是傳統的文學、電影還是戲劇,都會刻意營造出一種「藝術」的情景,在「藝術」的範疇內展開。而黑色幽默則打破了這個傳統,它很自然的表現了現實,而「普通的事物」,往往最具有「廣闊而驚人的力量」。最荒誕的是現實,最黑色的是人生。而如果將這個黑色而荒誕的現實之內核外化出來,將現實裡面形而上的本質具象化,就成了超現實主義。
  • 愛德華·諾頓艾瑪·斯通主演《鳥人》奧斯卡最佳影片
    無奈現實總和理想有太大的差距,劇組經費吃緊,糟糕的男主角被燈砸頭,剛從戒毒所出來的女兒薩米(艾瑪·斯通 Emma Stone 飾),毒舌戲劇評論員箭在弦上蓄勢待發,此外請來救場的好萊塢當紅小生麥克·珊農(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飾)乖戾張揚,屢屢染指篡改裡根殫精竭慮打造的戲劇。 在混亂中,命運多舛的戲劇迎來了公演的重要時刻。
  • 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著名劇作家孟華赴臺開展文化交流演出
    2016年12月20日至12月27日,應臺灣奇巧劇團邀請,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著名劇作家孟華攜其劇作《老子》隨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赴臺灣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現場觀眾以「感動」和「激動」來形容看過的感受,臺灣民雄文教基金會董事郭秋時說,「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對老子的《道德經》或許都熟悉,但今天舞臺上的詮釋,讓我們感覺到不一樣的老子,真的非常感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表示,要將這部撼動人心之作移植成豫劇,由臺灣豫劇團在臺灣演出,以感化和引導臺灣觀眾,並和劇作家孟華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生平與創作
    《懷疑者》也是他1937年寫的一首詩的題目,這首詩跟他不久後寫的《老子出關著〈道德經〉的傳說》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兩種基本態度:一是他作為作家的自我理解力,二是他對中國文學與戲劇的看法。布萊希特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與其他詩人,比如赫爾曼·黑塞的態度有本質的區別,儘管在黑塞的作品中中國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結論似應放在最後,先讓我們來看看布萊希特生平與創作的幾個片段。
  • 黃哲倫:「我不是個合格的中國人」
    花白頭髮、鬍子拉碴的黃哲倫,看上去一點也不像是「百老匯最活躍的華裔劇作家」,倒有點紐約布魯克林區窮藝術家的風範。2013年5月,應首屆烏鎮戲劇節之邀,黃哲倫攜早年作品《鐵軌之舞》來華。環球人物雜誌特約記者採訪他是在一個早上,烏鎮溼熱的天氣讓黃哲倫落座沒多久,一縷頭髮就無精打採地耷拉到額前,看起來古怪又好笑。
  • 華裔劇作家黃哲倫:通過寫作完成自我身份認同
    作為百老匯最活躍的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創作了大量跨文化溝通、東西文化交流題材的作品。然而,黃哲倫對他華裔身份的認同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一度甚至十分牴觸這個身份,是寫作開啟了他的探索與尋根之旅。「在21世紀,中美相關的故事和話題將變得十分重要,我的寫作也會朝這個方向靠攏。」 黃哲倫透露他正在考慮寫一部以上海為背景的《欲望都市》。
  • 普利茲戲劇獎作品《那年我學開車》在京首映
    該劇由美國著名女性劇作家玻拉·沃格爾(Paula Vogel)創作,探索少女性侵與家庭關係,曾榮獲普利茲戲劇獎,成為當代戲劇的經典劇目。該劇此次在中國首次亮相,翻譯胡開奇也是《枕頭人》和《麗南山的美人》的譯者;美國導演李邁(Michael Lelbenluft)執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李曄、曾在林兆華戲劇工作室青年演員張曄子等擔任主演。
  • 卓美兒童戲劇入渝,山城掀起戲劇表演學習熱潮
    (原標題:卓美兒童戲劇入渝,山城掀起戲劇表演學習熱潮) 齊魯晚報11
  • 這些歐美經典、國內大戲全都來展演了!
    老舍說你叫劇場就是劇場吧,我叫茶館也一樣,名詞之爭不重要。文學的筆觸,寫出好的故事來才最重要。用舞臺的片斷化來表達,變換敘述的方式。為什麼老舍戲劇節對我們如此重要呢?因為在中國的這一批大戲劇家裡,他最有國際視野,也最值得我們尊敬、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