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過士行:1952年生於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國家一級編劇,被視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因疫情關門大半年的重慶大劇院,將在9月3日晚迎來重啟。著名劇作家過士行的經典作品《鳥人》,成為重啟的第一部大戲。《鳥人》寫於1991年,曾在1993年被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此次來渝巡演的仙童戲劇版編劇與導演則都由過士行本人擔綱。新版有何新意?如何看待京味戲劇?9月2日,過士行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獨家採訪。
永恆悖論讓老戲綠樹常青
《鳥人》劇照
要說話劇《鳥人》,就不得不提到過士行的經典之作「閒人三部曲」:1989年的《魚人》、1991年的《鳥人》和1994年的《棋人》。其中,《鳥人》描寫了一群養鳥成癖的京城市民,主角是既為「鳥痴」更心憂京劇衰落的「戲痴」三爺。1993年,著名導演林兆華將其搬上北京人藝舞臺,林連昆、梁冠華、濮存昕、胡軍、韓善續、徐帆、何冰等人出演,連演130場轟動京城。
此次來渝的版本復排於2019年,近30年的時代跨度不可謂不小,那麼作為一部老戲,對於今天的觀眾而言還有怎樣的時代意義?對此過士行直言,最大的意義在於,當年他在《鳥人》中提到的困惑仍然存在,這是一個悖論問題,悖論永恆存在,悖論也是世界的本質,它決定了這個戲在今天依然擁有生命力。
「沒錯,劇中反映的一些社會現象可能有時代感,但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沒有太大變化,變與不變的悖論是沒辦法疏解的,而這些悖論的存在正是藝術大有可為之處。」過士行說,「我並沒有試圖展現悖論,只是把生活的矛盾現象傳遞出來,讓觀眾去感受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喜劇性,以及荒誕感,相信不同時代的觀眾自能體會。」
新版大膽運用「空的空間」
三輪車是最重要的道具
與引發轟動的人藝版相比,過士行認為自己親自導演這一版也別有新意,「人藝版非常寫實,表演和服裝化妝道具都沒得挑,比如舞臺上的樹,都是將當年春天剪下來的樹幹直接搬上舞臺,演一段時間就會發芽,所以還總得換樹,再比如當年的鳥也是真的。而我們這一版的舞臺就非常簡單,主要就是一臺舊三輪車,近乎是一個空臺,沒有任何支點。」
「該有的林兆華導演都弄過了,重複起來沒啥意思,而且我們要做的是巡演版,巡演決定了舞臺要做減法。」過士行說,「空臺」是自己操刀時首先確定的出發點,「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的『空的空間』理論給了我不少靈感,越簡單的景越有表演空間,我想到了三輪車。新版演員大多年輕,非專業出身的多,在整合他們方面用了很多心思,比如邀請京劇演員跨界出演三爺,都是新嘗試。」
在過士行看來,極簡的舞美設計也為新版《鳥人》的表演帶來不小的困難,「舞臺太空了,跟人藝版的純寫實大不同,但我們的表達其實都是生活元素,這就需要演員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更多運用一些戲劇化的手法,帶來一些空靈的效果。如果說人藝版展現的是現實的時空,那我們展現的則是心理的時空。」
京味戲劇提法存在片面性
《鳥人》人藝版導演林兆華與過士行
眾所周知,養鳥文化曾是盛極一時的京城符號,而《鳥人》首版經由林兆華搬上北京人藝舞臺,劇中比比皆是地道純正的北京話對白,諸多因素疊加自然也讓《鳥人》在觀眾眼中成為典型的「京味戲劇」,而北京出生長大的過士行也被視為「京味戲劇」代表作家。但對於這個標籤,過士行本人卻明確表示並不贊成。
「我反對『京味戲劇』提法,我不是『京味戲劇』作家。」過士行搖著頭,認真地說,「我只是在戲劇創作中不經意流露出一些北京方言,因為寫作時需要尋找生動語言,而我的儲備裡只有北京話,因為我在這裡出生長大,我只熟悉北京話。但我不是站在京味文化立場專寫北京,我願意寫一種屬於全人類的、大家都明白的、最好是沒有地方限制的作品。真的,我並不標榜所謂的京味。」
過士行補充到,雖然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北京這片土地上的事,但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並不重要,「他們怎麼生活,遇到了哪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實際上北京的語言已經開始帶有混搭的味道,不完全是純北京話,「純粹的京味兒要于是之老先生那一輩以前才會說,所以說我們現在做京味戲劇都是不準確的,真正的說法就是做一個有戲劇性的作品。」
重慶方言可以寫出好作品
何冰(人藝《鳥人》復排版飾演三爺)與過士行
聊了北京話,自然也得聊一聊重慶話。事實上,從早年的《山城棒棒軍》到《瘋狂的石頭》,再到近幾年的《火鍋英雄》等影視劇,重慶方言讓越來越多外地觀眾深感興趣。過士行也不例外,說起重慶方言他連連點讚,「我感覺重慶話很好聽,很乾脆,很俏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重慶人的耿直個性跟重慶話的氣質很配。」
但是說起重慶方言戲劇,過士行有些抱歉地說,可能重慶話劇進京不多,他沒太看過。即使如此,他也對重慶話劇寄予期待,「雖然沒看過,但我知道重慶話劇有優秀的傳統,我從吳祖光先生的回憶錄讀到過,抗戰時期重慶話劇界人文薈萃,人才濟濟,精英聚集於此,造就了戲劇極大繁榮,其實這些東西可以好好挖掘、繼承,再現重慶戲劇的輝煌。」
過士行建議,有那麼好的方言資源完全可以嘗試做一批好作品,「我覺得人是生活在方言裡,方言的多樣性使人的表達更豐富,重慶話就很不錯,我一直有個願望,包括重慶在內,各地戲劇界可以先好好打磨自己的方言戲劇,再排普通話版本。正如八大菜系可以發揚光大,戲劇也是一個道理。我們看一些方言舞臺作品其實很親切很過癮,方言戲劇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重慶的同行用重慶方言寫有意思的戲,保護並發展方言戲劇。」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趙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