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瑟·米勒的女兒麗貝卡·米勒導演的傳記片《阿瑟·米勒:作家(Arthur Miller: Writer)》於 3 月 19 日在 HBO 上映。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從他在紐約的童年生活開始,到他寫下《推銷員之死》的盛名之時,以及之後他和瑪麗蓮·夢露短暫的悲劇婚姻……麗貝卡·米勒的原始影像資料裡甚至有更多,但最後只留下了 100 分鐘左右。
麗貝卡·米勒是阿瑟·米勒與第三任妻子奧地利攝影師 Inge Morath 的女兒,也是著名的導演、劇作家、製片,丈夫是丹尼爾·戴·劉易斯。儘管之前執導過《天使降落人間》、《意外的速度》等劇情電影,但這是她首次嘗試紀錄片。或者說,她一開始沒有打算要做這樣一部紀錄片,「最開始,我只是想把故事記下來」,在訪談中她說道。
Rebecca Miller 和父親 Arthur Miller,來自 HBO
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現在來上映這部電影的時候,她的回答是:「因為(這個片子)需要一段時間距離,以及對進入人生下一階段的渴望催促著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坎。」之前她曾想過把這部紀錄片的工作留給她的後代,但她後來意識到,如果她不做完這部紀錄片並早點播映出來,大家永遠不會了解阿瑟·米勒公共面具背後的有趣迷人。
「他只對抽象的東西感到生氣。他從來不主動挑起矛盾,傾向於在生活中規避衝突,並把所有的衝突和矛盾都放到他的戲劇裡去;他與事物的關係也很有趣,他並不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人,他很喜歡做東西,但並不執著於它們,也不會在它們身上附加太多的價值。」在 HBO 的採訪中,她談起她眼中的父親。
阿瑟·米勒中學時代遭遇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的他高中畢業以後就去了汽車配件廠工作,在上下班的地鐵上他開始閱讀《卡拉馬佐夫兄弟》、《戰爭與和平》等文學作品,以及蕭伯納、易卜生等人的戲劇。在兩年的時間裡,他攢夠了上大學的學費,進入了密西根大學學習英語文學,並獲得了創意寫作的霍普沃德獎(Hopwood Award)。早期的生活經歷使得他深諳底層人民的疾苦,這樣的社會意識也成為了他之後戲劇作品中的鮮明標誌。
在為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改編本撰寫的前言中,他曾說道:「必須再次讓公眾明白,舞臺正是進行思想探討、哲學探討和最熱烈地討論人類命運的場所。」
《推銷員之死》劇照,來自豆瓣
1949 年對他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在紐約連續上演了 742 場,一舉為他贏得了普立茲獎、紐約劇評人圈內獎和東尼獎,奠定了他在美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推》講述了一個年老體衰的推銷員為了讓家人得到保險金,自釀車禍身亡的悲劇故事。阿瑟·米勒的作品不算多,但每一部都不乏強烈的社會關懷。
與一般作家傳記片的編年體敘事不同,這部紀錄片是以阿瑟·米勒的情感關係為框架,來講述這位劇作家的故事的。麗貝卡認為,她的父親正是一個被他所處的關係深深影響的人,尤其是他生命中的女性:他的母親、妻子等等。但在更大的意義上,任何人的一生都無法逃脫時代的波瀾,她認為,如果要講述他父親的故事,也免不了談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的美國史,以及個人命運、政治力量、歷史激變是怎樣在其中交織。但作為女兒,她無法在另一個位置上記錄她父親的故事,其中必然有許多家人和朋友的在場。「也許這部影片不夠中立,但我需要做的是打開一些窗口,讓大家看到這個男人私密的一面。」她說道。
阿瑟·米勒與瑪麗蓮·夢露,來自時光網
說到阿瑟·米勒的情史,與瑪麗蓮·夢露的結合是不可忽略的一筆。1956 年,他與夢露結婚,但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五年,而在他們分開以後的第一年,夢露因過量服用安眠藥身亡。即使是麗貝卡,也很少問過父親他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對她來說,「和自己的父親談這樣的話題有點奇怪」,在影片中她最喜歡的幾個片段之一是「他面對這個話題一言不發的時候,從沉默中幾乎可以感覺到他還沒有從她的死亡帶來的震驚中走出來。」
題圖來自 HBO 宣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