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一生,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2020-12-15 好奇心日報

由阿瑟·米勒的女兒麗貝卡·米勒導演的傳記片《阿瑟·米勒:作家(Arthur Miller: Writer)》於 3 月 19 日在 HBO 上映。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從他在紐約的童年生活開始,到他寫下《推銷員之死》的盛名之時,以及之後他和瑪麗蓮·夢露短暫的悲劇婚姻……麗貝卡·米勒的原始影像資料裡甚至有更多,但最後只留下了 100 分鐘左右。

麗貝卡·米勒是阿瑟·米勒與第三任妻子奧地利攝影師 Inge Morath 的女兒,也是著名的導演、劇作家、製片,丈夫是丹尼爾·戴·劉易斯。儘管之前執導過《天使降落人間》、《意外的速度》等劇情電影,但這是她首次嘗試紀錄片。或者說,她一開始沒有打算要做這樣一部紀錄片,「最開始,我只是想把故事記下來」,在訪談中她說道。

Rebecca Miller 和父親 Arthur Miller,來自 HBO

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現在來上映這部電影的時候,她的回答是:「因為(這個片子)需要一段時間距離,以及對進入人生下一階段的渴望催促著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坎。」之前她曾想過把這部紀錄片的工作留給她的後代,但她後來意識到,如果她不做完這部紀錄片並早點播映出來,大家永遠不會了解阿瑟·米勒公共面具背後的有趣迷人。

「他只對抽象的東西感到生氣。他從來不主動挑起矛盾,傾向於在生活中規避衝突,並把所有的衝突和矛盾都放到他的戲劇裡去;他與事物的關係也很有趣,他並不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人,他很喜歡做東西,但並不執著於它們,也不會在它們身上附加太多的價值。」在 HBO 的採訪中,她談起她眼中的父親。

阿瑟·米勒中學時代遭遇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的他高中畢業以後就去了汽車配件廠工作,在上下班的地鐵上他開始閱讀《卡拉馬佐夫兄弟》、《戰爭與和平》等文學作品,以及蕭伯納、易卜生等人的戲劇。在兩年的時間裡,他攢夠了上大學的學費,進入了密西根大學學習英語文學,並獲得了創意寫作的霍普沃德獎(Hopwood Award)。早期的生活經歷使得他深諳底層人民的疾苦,這樣的社會意識也成為了他之後戲劇作品中的鮮明標誌。

在為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改編本撰寫的前言中,他曾說道:「必須再次讓公眾明白,舞臺正是進行思想探討、哲學探討和最熱烈地討論人類命運的場所。」

《推銷員之死》劇照,來自豆瓣

1949 年對他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在紐約連續上演了 742 場,一舉為他贏得了普立茲獎、紐約劇評人圈內獎和東尼獎,奠定了他在美國戲劇史上的地位。《推》講述了一個年老體衰的推銷員為了讓家人得到保險金,自釀車禍身亡的悲劇故事。阿瑟·米勒的作品不算多,但每一部都不乏強烈的社會關懷。

與一般作家傳記片的編年體敘事不同,這部紀錄片是以阿瑟·米勒的情感關係為框架,來講述這位劇作家的故事的。麗貝卡認為,她的父親正是一個被他所處的關係深深影響的人,尤其是他生命中的女性:他的母親、妻子等等。但在更大的意義上,任何人的一生都無法逃脫時代的波瀾,她認為,如果要講述他父親的故事,也免不了談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的美國史,以及個人命運、政治力量、歷史激變是怎樣在其中交織。但作為女兒,她無法在另一個位置上記錄她父親的故事,其中必然有許多家人和朋友的在場。「也許這部影片不夠中立,但我需要做的是打開一些窗口,讓大家看到這個男人私密的一面。」她說道。

阿瑟·米勒與瑪麗蓮·夢露,來自時光網

說到阿瑟·米勒的情史,與瑪麗蓮·夢露的結合是不可忽略的一筆。1956 年,他與夢露結婚,但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五年,而在他們分開以後的第一年,夢露因過量服用安眠藥身亡。即使是麗貝卡,也很少問過父親他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對她來說,「和自己的父親談這樣的話題有點奇怪」,在影片中她最喜歡的幾個片段之一是「他面對這個話題一言不發的時候,從沉默中幾乎可以感覺到他還沒有從她的死亡帶來的震驚中走出來。」

題圖來自 HBO 宣傳照

相關焦點

  • 文學大師阿瑟·米勒的一生,不僅是夢露最後的男人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 誰是阿瑟·米勒? 一個出生在大蕭條時期,高中畢業後就進入汽車廠的年輕工人;那時他心裡只有兩件事:攢夠大學學費和讀俄國文學。底層的經歷讓他的作品中寫滿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 阿瑟·米勒戲劇集《推銷員之死》引進 英若誠梅紹武領銜翻譯
    內容簡介:本書為《推銷員之死》、《撒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兒子》的合集,是阿瑟·米勒的代表劇作集。《推銷員之死》是米勒戲劇創作上的巔峰之作,榮獲普立茲獎和紐約劇評界獎。推銷員威利·洛曼因年老體衰,要求在辦公室裡工作,卻被老闆辭退。老推銷員做了一輩子的美夢幻滅了,最後為了使家庭獲得一筆人壽保險費而在深夜駕車外出撞毀身亡。《撒勒姆的女巫》(原名《煉獄》),榮獲安東納特·佩瑞獎,是米勒的一部最能持久上演的劇本。描寫的是一六九二年在北美麻薩諸塞州薩勒姆鎮發生的迫害"行巫者"的案件。
  • 從推銷員到薩勒姆:今天我們還能從阿瑟·米勒的戲劇中讀到什麼?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1 阿瑟·米勒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並稱為美國戲劇三大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他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立茲獎、兩次紐約戲劇評論獎、奧利弗最佳戲劇獎等。
  • 尤金·奧尼爾: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美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他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尤金·奧尼爾(1888-1953)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
  • 納什:這部紀錄片拍攝了美國著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一生
    這部電影拍攝了美國著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一生。不論是講述節奏的緩急還是人物經歷的起伏,都完全符合併照顧觀影人的心理感受,並且有歡樂有懸疑、有愛情、有緊張刺激、有反轉,最後以感動落幕。看了這部電影,就能體會到什麼是好萊塢式的講故事。
  • 飲食和健康的關係都在9年前的這部紀錄片裡了!
    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食物與健康的關係,那麼今天就和星球來了解下,這部拍攝於9年前,用數據和實例來呈現植物性飲食的紀錄片《刀叉下的秘密》,又名《餐叉勝於手術刀》,英語名《Forks
  • 世界戲劇日,盤點那些影響時代的世界著名劇作家!
    在世界戲劇日當天,向大家介紹一些世界著名的劇作家,一起來體驗戲劇的魅力。· 易卜生(挪威)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貝克特在他的劇作裡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態、醜惡的流浪漢、癟三、殘廢者、老人。一方面呼號「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尋找「自我」。他在劇作中一再表現的另一個基本命題,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人生荒誕絕望,只能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會之外的人,並表明人世間現存的一切都是夢幻和騙局。
  • 這部講述瀋陽的紀錄片持續引發關注!英國著名導演點名盛讚!
    、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理事會成員巴尼·布魯姆多位重量級專家參加了這場會議聽聞瀋陽正在拍一部名為《盛京》的紀錄片巴尼·布魯姆導演更是給予了充分的讚揚巴尼·布魯姆導演是英國著名導演巴尼·布魯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長期籤約導演,執導過法拉利、殼牌、空客、雀巢等著名公司的廣告,拍攝過好萊塢電影工業歷史等多部紀錄片,與探索頻道Discovery有過多次合作。
  • 著名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南藝演講《關於紅色的天空》
    被譽為「亞洲劇場之楚翹」、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戲劇導演之一的中國臺灣劇作家、導演賴聲川出席揭牌儀式並接受南京藝術學院的聘書。賴聲川江西會昌客家人,1954年10月25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 。1966年回到臺灣,1972年就讀於輔仁大學英語系,1978年賴聲川申請進入美國伯克利大學戲劇藝術研究所讀戲劇藝術 。
  • 泰勒斯威夫特憑什麼成為美國小姐?看這部紀錄片就懂了
    原標題:泰勒·斯威夫特憑什麼成為「美國小姐」?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懂了 鏡頭前下的泰勒。幸好,Netflix(網飛)1月31日推出的紀錄片《泰勒·斯威夫特:美國小姐》,為粉絲和路人提供了一個了解私底下「黴黴」的窗口。接近一個半小時的片長裡,展現了這位大明星生活裡各種面貌:貓狗雙全的寵物官,可以給好友做飯也可以給他們做美甲,而音樂創作始終是生活的重心,對比全副武裝上臺表演時的隆重,在錄音室裡寫歌、跟男友喬·阿爾文相處時自彈自唱的黴黴更自然。
  • 這部講孩子成長的中國紀錄片,讓美國觀眾也頻頻點頭
    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聯合主辦的首屆中美紀錄片國際研討會上,作為開幕影片的《零零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展映,引發了熱烈反響。張同道認為,這次走進美國校園的中國紀錄片都是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生活點滴的作品,美國觀眾在影片中既可以看見不同的文化與生活,也同樣可以找到共同的情感與關切。
  • 西方必看的七大著名戲劇,你看過幾部?
    西方必看的七大著名戲劇,你看過幾部?西方的戲劇文化源遠流長,作品豐富多彩,層出不窮。而其中,多數人熟悉的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今天就來盤點一下西方必看的七部著名的戲劇。《玩偶之家》作者:易卜生《玩偶之家》是19世紀挪威最偉大的戲劇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會劇,作於1879年。主要寫主人公娜拉從愛護丈夫、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離家出走,擺脫玩偶地位的自我覺醒過程。《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通過娜拉形象的塑造,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倫理和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對現實的批判深刻有力。
  • 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著名劇作家孟華赴臺開展文化交流演出
    2016年12月20日至12月27日,應臺灣奇巧劇團邀請,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著名劇作家孟華攜其劇作《老子》隨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赴臺灣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現場觀眾以「感動」和「激動」來形容看過的感受,臺灣民雄文教基金會董事郭秋時說,「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對老子的《道德經》或許都熟悉,但今天舞臺上的詮釋,讓我們感覺到不一樣的老子,真的非常感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表示,要將這部撼動人心之作移植成豫劇,由臺灣豫劇團在臺灣演出,以感化和引導臺灣觀眾,並和劇作家孟華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國內這麼多人悼念金斯伯格,跟這部紀錄片有很大關係
    如果要總結,她這一生,其實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就像她在自己的紀錄片《魯斯·巴德·金斯伯格》中表明的——我所求的僅是,讓男人們把他們的腳從我們的脖子上挪開。這部紀錄片拍在2018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也在豆瓣有9.2的高分,在這個時候再去看它,就有了一種回溯她一生的意味。影片的英文名很簡單:RBG,其實是人們借用名字縮寫,給金斯伯格起的暱稱。
  • 這部紀錄片狠狠撕下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偽善面具
    新疆反恐紀實英文紀錄片最新一集《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19日上午正式播出,這是繼去年12月,中國國際電視臺連發兩部涉疆紀錄片之後,第三次將鏡頭對準新疆反恐,大量畫面首次公布。有何不同之處?這部時長近1小時的紀錄片,披露了從1990年至2015年的十多起案件,講述了反恐特警、倖存者等群體多年來守護新疆及擺脫恐怖主義陰霾的經歷。跟前兩部紀錄片重點著墨於激烈的鬥爭不同,《巍巍天山》更注重從親歷暴恐案件的普通人視角來講述那段恐怖主義為禍新疆的歷史。
  • 探靈、抓鬼、解密,這部紀錄片真是牛逼!
    (畢竟給你一個眼神,你能創造整個世界)想找刺激的,張嘴,吃安利——鬼魂實驗室Ghost Lab這部紀錄片8.4的評分一點也不虛。雖然名字聽起來像十八流恐怖電影,但卻是美國著名的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偽)紀錄片。為什麼爺說它是偽紀錄片,我們下文見分曉。
  • 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曾創作《金子》等川劇
    原標題: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曾創作《金子》等川劇  重慶著名劇作家隆學義辭世   他曾為重慶文學藝術創作帶來全國性榮譽   前日凌晨6時,曾創作了《金子》《鳴鳳》等川劇的重慶市川劇院原文學總監、國家一級編劇、重慶劇協原副主席隆學義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離開了人世,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