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播報
記者 張磊
「在夢裡,我像只鳥。有時我夢到自己在城市裡飛翔,高低快慢遠近都由我決定,喜歡這個城市就落地遊玩一下,不喜歡就飛往別的城市……在夢中人成為鳥,因為他嚮往自由,因為在現實中我們不能任意揮灑自己的自由。是的,我是個鳥人。」
臺灣著名戲劇人李國修在2004年出版的《人生鳥鳥——李國修的異想世界》一書中這樣做個人表白。昨天清晨,這位被親切稱為「國修老師」的戲劇人因癌症離世,飛去另一個世界找尋自我了。
人世間,生離死別本是常事,但在2013年酷夏來臨前,這種死別似乎密集了些。上幾周,香港兩名老演員也猝然離世,一位是83版《射鵰英雄傳》中出演郭靖母親李萍的蘇杏璇,去年她憑《奪命金》中的「娟姐」一角拿到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另一位是功夫片宗師劉家良,他的辭世代表了傳統硬派功夫時代的落幕。
逝者已逝,但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所謂的過往,是他們通過角色所表達的獨特的、有紀念意義的價值觀,只要文化留存,就永不消逝。
在我的人生舞臺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
「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我將前往另一個舞臺,在那裡我會繼續堅持我的最愛:開門、上臺、演戲。」
這是李國修在彌留之際錄下的遺言。昨天凌晨3點34分,臺灣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因大腸癌,在臺灣臺中安詳辭世,享年58歲。當天上午10點半,李國修的家人在醫院舉行「李國修最後一次謝幕」說明會,並公布這部分錄音遺言。
自從2010年患上癌症後,李國修對於生死看得很開,曾交代後事,希望不要辦場面悲悽的追思會,希望大家開開心心地來和一位老朋友告別——他指定和他有三十年師生情誼的曾國城來擔任告別式的主持人,他特別交代曾國城:「你在告別式上講什麼我不管,我只有一個要求──把大家逗笑就對了!」
李國修還說:「我沒有任何的忌諱,來參加的朋友們,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穿什麼。請當作來看一齣戲。」
「他這一生非常滿足,帶著滿滿的愛,很平靜地離開,也做好所有交代。」昨天下午,李國修妻子王月(臺灣演員,最為人知的角色是臺劇《流星花園》中杉菜的媽媽)攜一雙子女,代替亡夫向大眾道謝及傳達其遺言。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李國修的戲劇人生30歲才開始,30歲之前他是臺灣電視上的著名笑星,在臺灣的江湖地位約等於大陸的趙本山。
1980年代,他與金士傑、李立群等人在蘭陵劇坊進行各種戲劇實驗。1984年,與賴聲川、李立群等人一同創建表演工作坊,並在第二年主演了舞臺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一部在臺灣舞臺劇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演出,讓傳到臺灣的北方曲藝形式相聲再度復甦,並以另一種形式亮相舞臺,甚至反哺了北京、天津很多年輕的相聲創作者。
1986年,31歲的李國修成立屏風表演班,推出了《三人行不行》系列、《半裡長城》、《莎姆雷特》、《京戲啟示錄》等作品。雖然後來屏風表演班擁有很高的人氣,但李國修的第一出話劇卻失敗了。
那是1987年,李國修站在劇場門口迎接觀眾的到來,態度謙恭。可這齣名為《1812與某場演出》的話劇卻讓觀眾無法接受。上半場演員跟著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的節奏做肢體動作,最經典的炮聲出現時演員一粒粒吞藥。下半場《十八相送》、《十二道金牌》、《三娘教子》分別在舞臺的三個角落上演,場記在三處來回分奔:你為什麼不把金牌送給他呢?你怎麼可以這樣教育孩子呢?
當時的觀眾完全不支持這種「先鋒」話劇的表演形式,演出賠本厲害。這讓李國修在一番思考後,得出了結論——
觀眾來劇場,就是要看一個簡單的故事,裡面夾帶一點簡單的批判和一點思想。這個「指導思想」讓「屏風表演班」與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一樣,成為臺灣極少數成功運營了20年以上、靠以戲養戲發展至今的民間戲劇團體。
不過和單純做導演的賴聲川又不同,李國修在「屏風」的身份集經營者、演員、導演、劇作者於一身,21年來個人創作劇本27部,是臺灣創作力最豐盛的劇作家之一。
李國修說自己的戲,最大的特色就是「我玩形式,玩得比較有趣」。他很享受自己在舞臺上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2007年,李國修和屏風表演班受邀攜情境喜劇《莎姆雷特》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獲得成功,反響強烈,隨後幾年,屏風表演班多次來北京、上海等地演出。
在墓碑前,無需放上一束鮮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張你曾經觀賞過的屏風戲票
李國修辭世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演藝圈人士通過各種形式悼念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導演吳念真說:「國修謝幕,之後我們就再也看不到他出現在舞臺上了。每次遇見都覺得他似乎都在創作或工作的焦慮中,那種緊張、壓抑和疲憊的神情總令人不舍。」
導演林奕華微博留言:「國修,你讓天堂上的藝術家比人間又多一份精彩 。」
歌手張懸說:「《京戲啟示錄》是求學時代裡影響我最深的一齣戲。當年看完戲的那晚,我坐在劇院外面的階梯上激動莫名,不願回家,寫下了第一張專輯的歌……我有多榮幸,能在年輕時看屏風的戲和許多好作品,變成一個心愛藝術與表演的人。」
昨天,這樣的留言還有很多很多。
1996年《京戲啟示錄》首演時,李國修在記者會上曾當眾朗讀他為自己寫的墓志銘:「這裡躺著一位小老頭,終其一生未完成他『建立兩百人的全職劇團』以及『興建一座屏風專屬劇場』的夢想。在墓碑前,無需放上一束鮮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張你曾經觀賞過的屏風戲票。」
秉承他的遺志,在他逝世後,屏風官網依舊保持原樣,原定的公開演出行程也照常進行,同時發出公告,邀請戲迷參與這次演出,進場時只要帶一張曾經觀賞過的屏風的戲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