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紹興的西南有一座園林叫做蘭亭,傳說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就是在這裡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蘭亭集序》。傳統作品中描繪蘭亭這個題材常用山水人物的畫法,描繪蘭亭雅集的盛況,單純畫蘭亭周邊山水的作品很少。這主要是由於傳統技法在抒情寫意方面很擅長,到了實景寫生的時候就不怎麼靈光了。描繪蘭亭周邊山水的作品直到20世紀才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可染畫過的四幅《蘭亭圖》。是的,沒有看錯,李可染公開發表的作品中就有四幅《蘭亭圖》,至於那些未發布的手稿、草圖中是否還有多少個蘭亭誰也不知道。
有時候,面對同一個題材的時候,畫家不願意再畫一遍,一則是不願意重複自己,二則是覺得繪畫創作需要激情,畫過的內容很難再次產生創作的衝動。這幅《蘭亭圖》創作於1956年,在四幅《蘭亭圖》中創作年代最早。欣賞這幅作品,就能感受李可染由寫生入手,構建新派山水的歷程。國畫中筆墨技法與西式寫生很難融合,比如在國畫創作中要求「一筆準」,落筆無悔,西式寫生卻可以反覆塗抹,用細碎的筆觸描摹事物的光感。把西式寫生融入國畫創作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李可染喜歡遊歷四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習慣隨身攜帶一個寫生本,走一路畫一路。1956年夏天,他正好來到了會稽山蘭亭,看到這裡的山水園林就有了這幅《蘭亭圖》。這幅作品採用全景式構圖,從形式上很像北宋的巨嶂式作品,一看就覺得壯美秀麗。畫中的會稽山像一位巨人保護著蘭亭園林,近處一道河水緩緩流過,兩座小橋跨過水麵增添了江南水鄉的柔美。在色彩上,李可染將綠色與墨色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山石的清潤厚重,畫出了大山的質感。在色彩濃淡之中融入了明暗變化,讓作品看上去更加真實。
畫蘭亭要有雅逸味道,畫中除了運用大量綠色,還有調入少量赭石色彩,讓色彩顯得質樸平實。畫中的黑瓦白牆處就是蘭亭,名為《蘭亭圖》,蘭亭卻被林木遮掩,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出於審美方面的考慮。在藝術創作中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畫中的蘭亭用細筆濃墨勾畫結構,即便被密林遮擋也掩不住庭院的清幽,這樣描繪反而比直接畫出了更吸引人。
李可染的大部分作品色重,墨重,常常直接抒發情感,在細節之處也對祖國大好河山盡情謳歌,讓作品看上去雋永深沉。他的作品一直也是藏家的最愛,說明他在創作中兼顧雅俗共賞。有力的筆觸,沉鬱的墨色,大膽的顏色,讓李可染的作品多了厚重的面貌,越看越覺得渾厚質樸。
拓展閱讀
喜歡綠水青山,於是有了青綠技法,清代畫家張熊繪《松巒訪友》
以金石之氣入畫,畫健壯虯勁梅花,趙之謙繪《冷香圖》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明代畫家王諤繪《滄浪濯足》
畫日常生活片段,描繪夜景山水,明代吳門畫派沈周繪《秋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