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亞東縣下司馬鎮一隅。
中國西藏網訊 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亞東縣總體地貌為山溝,海拔高度懸殊,以帕裡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氣候。「世界高原第一鎮」帕裡鎮海拔4360米,帕裡犛牛如一個個小黑點般襯映在雪山下。拉薩至亞東的公路穿鎮而過,公路兩邊店鋪林立,各種商品琳琅滿目,這個帕裡草原深處的邊陲小鎮發生了巨大變化。
圖為下司馬鎮域內流過的亞東河。
亞東溝是一片歡騰的「西藏小江南」——滿山滿野的深綠,有低矮的灌木叢,也有高聳的喬木林,有高山垂掛的瀑布,也有谷底淺吟的潺潺水流。
下司馬鎮是亞東縣城所在地。亞東境內兩條河流在此匯集,一條來自溫泉之鄉的康布,一條來自高原帕裡,形成了亞東河。大落差形成的急水流,成了整個下司馬的「天然音箱」。
在地圖上,亞東在西藏西南邊陲的版圖上,劃出了一道狹長的優美弧線。亞東溝將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徐徐迎進來,沿著亞東縣的下亞東鄉、上亞東鄉、帕裡鎮、康布,最遠到達離邊境100多公裡處的堆納鄉,形成了大面積的溼地。
2006年前,亞東邊貿通道已經關閉40多年。從拉薩到亞東,一路追隨著念青唐古拉山脈,你會看到山上一直有一條綿長而微弱的足跡線,這是當年馬幫們留下的痕跡。它如微弱的毛細血管,記錄著這裡曾對外流通的歷史。
在下司馬鎮大約六七米寬的路兩邊,密布著幾百家小店鋪,門臉多為兩三米寬,「雲南小吃」 「貴州火鍋」 「吉祥金銀器商店」 「薩孔旅館」 「藏式甜茶館」 「貨物運送」……
圖為亞東縣城中路。
城中路直通縣政府大樓,「電信業務代辦點」 「朗瑪廳」「網吧」 「KTV」 「數字影院」使小鎮顯得很是繁榮。
每年5-10月是亞東邊貿市場開放的時段,又恰逢首屆亞東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的舉辦,雖然下司馬鎮有著近百家旅館,但住宿還是稍顯緊張。
邊貿市場的開放,仿佛給亞東的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
邊貿市場人頭攢動,全國各地以及印度的商人都在這裡挑選著心儀的貨物。
來自拉孜縣的尼瑪普尺夫婦,帶著各種農牧器具,在亞東貿易市場擺攤。「我聽說這裡舉辦旅遊文化節,而且會有貿易市場開放,就過來了。感覺這裡很熱鬧,生意自然不會少。」來自拉孜縣的尼瑪普尺夫婦,帶著各種農牧器具在這裡擺攤,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今天一天賣出的東西是我在拉孜時的兩倍,這趟沒有白來。」
「亞東人從來沒受過窮」,這是記者在採訪當地群眾時聽的最多的一句話,或許是因邊境口岸歷史及物產豐饒的環境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顯得輕鬆自在。
45歲的拉巴大叔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我從十四歲就開始經常上山打柴,每年十月封山、來年五月開山,兩三個人去打柴,幾天就能裝滿一車,一車能賣四五百塊錢。到了夏天,幾乎每家都會去山上挖蟲草、當歸和雪蓮,收益都很好。」近幾年亞東為保護生態環境禁止伐木,拉巴大叔當起了護林員,守護著唐嘎普山五六千平方米的一片山林。他說,如今邊貿生意越來越好,「我計劃明年再修一棟房子,留給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幹完『這一票』我就要『退休』養老啦」,拉巴大叔打趣地說道。
亞東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西藏首批全面脫貧、整體摘帽的五個縣區之一。2017年,亞東縣在全區率先摘掉貧困帽子。2018年,亞東更是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全國民族團結創建示範區等稱號。同年,亞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億元,同比增長15%;脫貧摘帽戶鞏固脫貧成果人均收入11168.17元,同比增長26.61%。這個昔日藏南繁榮的古城,正以令人欣喜的速度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西藏網 記者/索朗加措)
(責編: 陳浩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