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江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石江月防務觀察(ID:Defence_SJY)。
關於中印在加勒萬河谷地帶和班公湖附近的對峙,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印度媒體報導稱,中印邊境軍隊都已經從對峙狀態後撤。局面進入了比較平穩的狀態,不過談判及溝通似乎還在繼續。
根據中印外交和軍方最新發出的消息,中印雙方已從喜馬拉雅山邊界的緊張衝突中作出退讓,並承諾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解決領土爭端。
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角度來說,現在這個局面無論對中印來說,都算是一個好消息。
那麼,中印邊境對峙走向和解,有輸家嗎?這個輸家是誰?
01 中印都撤兵
根據《環球時報》6月12日報導,該報記者從中國邊防部隊消息人士處獲悉,中印邊防部隊正開展多層次現地會晤會談,推動高層共識落地,把友好互信延伸到一線,把矛盾分歧控制在一線。
該消息人士認為,當前中印邊境局勢總體穩定可控。前不久中印舉行了軍長級會談,雙方的外交軍事溝通密切暢通。
此外,從中國外交部門的表態來看,6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6日下午,中印兩軍在莫爾多邊境會談會晤站舉行軍長級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進行了磋商。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11日的報導稱,中印兩國後撤軍隊,緩解喜馬拉雅邊境緊張局勢。 這篇報導引述了印度一名安全官員的話稱,印度和中國已開始從喜馬拉雅山脈爭議邊境的對峙中撤出部分軍隊,此前兩國高級軍事官員近日舉行了會談。
據印度一名安全官員稱, 「儘管目前撤出的兵力並不是很多,但這顯示了兩軍緩和緊張局勢的意圖。」印度方面稱,中國軍隊還拆除了一些臨時避難所,撤走20多輛裝甲車。印度也從前線撤出了部分軍隊和車輛。
10日,《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 為解決邊境紛爭,印度和中國計劃從6月10日當天起,在未來10天內舉行多輪會談,參與會談的雙方代表將包括少將級、旅級和營級指揮官。
報導稱,當天中印兩國舉行的旨在緩和邊境對峙的軍方會談取得進展。華春瑩同日也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印雙方近期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妥善處理中印邊界西段有關事態進行了有效溝通,並取得了積極共識。
目前可以看出,兩國前線軍方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進行了磋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另外,中印雙方除了軍事渠道外,還通過外交方式就解決當前邊境事態保持了密切的溝通。
起碼雙方達成了一個共識: 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共同努力去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所以,目前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總體上是穩定的、可控的,雙方有意願、有能力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有關問題。
印度官方人員和官方新聞媒體,這幾天來一直在試圖淡化雙方的對峙。比如,印度外交部的聲明沒有透露會談的細節,但使用了和解語氣,稱兩國將繼續通過長期建立起來的軍事和政治溝通渠道進行談判。
02 解放軍露出實力
從印度角度來說,他們心裡很清楚,如果在邊境打響戰爭,勝算可能很小。
據央視報導, 近日解放軍一支數千人規模的空降旅,在「短短數小時內」從湖北省整建制投送至「西北高原某地」,其中也包括大量裝甲車輛等重型裝備。外界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明顯是在向印度方面施壓。
在電視畫面中可以看到,解放軍官兵乘坐民航飛機、客運列車等交通工具進行轉場,裝甲車等大型裝備也是通過普通的鐵路貨運進行轉運。
旅長龔偉強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利用民用運力進行兵力投送,不僅採集了作戰投送和兵力運輸方面的數據,也為後續使用民用運力整建制投送部隊積累了寶貴經驗,「對於提升部隊快速反應和跨區機動作戰能力意義重大。」
央視報導特意強調了「幾千名傘兵、數百臺裝備和大批戰訓物資,投送至數千公裡外的西北高原,短短數小時內就完成轉場」。不過,電視報導中並沒有透露部分通過鐵路運輸的人員及物資,如何在幾個小時內行進數千公裡。
報導並沒有明確空降旅的具體投送地點,也沒有說明此次轉場是否與中印邊境局勢緊張有關。 不過,有國內英文媒體引述匿名退役中國軍官指出,此次軍隊轉場的規模、速度,說明中國軍隊具備在任何時間向任何地點快速投送所需軍力的能力,包括在環境惡劣的高海拔地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防務問題專家高瑞連(Collin Koh Swee Lean)則對《南華早報》表示,中國軍隊迅速調動部隊「並不讓人意外」,因為他們「已經為此訓練了許多年」。而且,印度方面近年來也在努力加強軍隊的機動能力,在邊境地區修建公路、鐵路以及空降場地。
高瑞連還認為,此次中國軍方選擇調動一支常駐湖北的空降旅,也是在向印度之外的國際社會發出信號,強調解放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太大影響。
此外,2020年6月3日,有航空照片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已在阿里昆莎機場部署至少有22架軍機。
去年10月,中印領導人在印度舉行非正式會晤,承諾增加經濟和安全合作,外界評論認為中印似乎都打算放棄數十年來的敵意和衝突。
但是,在邊界印度一側最近擴大公路網絡之後,今年春天,中國似乎加強了在該地區的活動。印度一直在努力加強該偏遠地區的防禦能力,那裡海拔超過4300米。過去該地區就摩擦頻繁,所以,上個月中印在長達3000多公裡的邊界上的多個地點爆發了一系列對抗。
拉達克東部是一片寒冷的沙漠,地形複雜。
中印兩國的軍隊在很多地方都沿著中印實際控制線對峙,但拉達克地區的分界線非常模糊,包括河流、湖泊和雪山等險峻的地形意味著士兵之間的分界線經常會發生變化,他們可能發生對抗。
但是與印巴邊境已經爆發真槍實彈的衝突不一樣,中印在1962年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幾乎沒有在邊界爭議地區發生過熱兵器衝突。
03 美國介入失敗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這時候跳出來說可以調解中印之間的爭議,但其實是站在印度一方「拉偏架」,批評了中國近期在該邊境地區的行動。那個「人類公敵」——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甚至宣稱,「中國為這次進入準備了很長時間,他們肯定會在實地利用戰術優勢。」
在中印對峙持續,又有好事者美國主動、高調尋求「調停」的情況下,可以說中印抵住了美國人的介入。
其實,在這一點上,表明中印兩國都絕不允許邊界爭端國際化。因為如果令第三方介入中印邊界爭端問題,而且是像美國這樣的「霸權國家」,很可能就是引狼入室。
第一,中印是世界上兩個人口數量數一數二的大國,而且國家發展和國力增長都處於上升階段。如果兩國的邊境爭端,演變成為多方國際政治力量介入下的國際爭端,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意味著中印兩國已經無法解決現有的矛盾。
無論對印度還是中國而言,這都不利於在國際上建立更好的國家形象,也會對中印兩國國內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第二,當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將歐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為「印太戰略」,本身就是想在更大的區域顯示美國的存在,希望美國能在這片區域保持自己的介入能力。同時,美國也想凸顯印度在中美之間的角色,滿足一下印度現在的「大國雄心」。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中印這輪對峙發生後,川普公開喊話稱美國已準備好、願意且能夠調解和仲裁中印的邊境爭端。 儘管,印度在中美關係交惡的背景下極有可能獲得一種心理優勢——即藉助美國力量對華施壓,但是印度總理莫迪顯然並不真的歡迎美國介入。
當川普聲稱,在中印衝突期間其曾與莫迪通話討論了該話題時,印度方面竭力澄清沒有通話。無論那通「電話烏龍」的背後是什麼,結果就是中印不約而同地拒絕了美國的介入。顯然,印度知道如果把美國拉進來為自己「撐腰」,只會讓中印邊界問題複雜化,甚至更加激怒中國。
所以,中印在美國「介入調停」的問題上,用詞是極為直白且不留情面的——「兩國有能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兩國間的問題,不需要第三方介入。」斬釘截鐵地打了美國人的臉。
第三,印度之所以拒絕川普,拒絕美國介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印度堅持自己的「戰略自主」外交政策。印度以「大國」自居,而且在對內對外的心理上,也因為過去受過英國殖民而對依附西方大國有一種抗拒。
而且新德裡對在克什米爾發生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後的國際調停記憶猶新,前車之鑑猶在,莫迪不會重蹈覆轍也在情理之中。以莫迪這樣的政治強人,深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拒絕美國幾乎是一個不容懷疑的選擇。
最後,如果讓美國人介入進來,不僅會讓對峙問題複雜化,而且還可能令矛盾長期化。但是,除了在中印對峙外,印度軍警也正在印控克什米爾與叛軍和遊擊隊展開激戰。印度在邊境地區呈現兩線作戰狀態。印度國內還有疫情防控的重任。
所以,從更大的戰略視野來看,中印邊境對峙走向和解,輸家是想趁機介入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