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薩拉基裡奧海岬建立新都城君士坦丁堡,此後,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是歐洲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圖為拜佔庭時期君士坦丁堡的復原全景圖,圖中右側深入內陸的水道是著名的金角灣,左側水域是馬爾馬拉海,兩者之間的水道是博斯普魯斯海峽
13世紀後隨著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後拜佔庭帝國的衰弱,君士坦丁堡的榮光漸漸暗淡,14世紀後奧斯曼帝國迅速崛起,這座羅馬帝國千年都城的命運岌岌可危。1453年5月29日在持續八周的圍城戰後,君士坦丁堡最終陷落,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破後戰死沙場。圖為奧斯曼軍隊攻破君士坦丁堡城牆
21歲的徵服者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騎馬走進君士坦丁堡(圖)後宣告其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都城,強盛的奧斯曼帝國為君士坦丁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453年後君士坦丁堡這座偉大的都城從東正教堡壘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歷經四百多年的建設,這座城市已成為伊斯蘭文化的象徵。圖為1572年繪製的君士坦丁堡地圖
照相技術發明前,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記憶只能從一幅幅畫作中去尋覓。圖為19世紀中葉,俄羅斯畫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筆下的君士坦丁堡,畫中展示的是傍晚時分從金角灣北岸的佩拉地區遠望博斯普魯斯海峽和老城區,左側的高塔是君士坦丁堡的地標性建築,66.9米高的加拉塔石塔,它由熱那亞人在公元1348年修建
19世紀60、70年代黑白照相技術的普及為君士坦丁堡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影像。圖中是1872年拍攝的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它是奧斯曼帝國徵服君士坦丁堡後興建的第二座大型帝國清真寺,公元1506年由蘇丹巴耶濟德二世下令修建
在彩色照相技術發明應用之前,為了使照片能展示豐富的色彩原貌,19世紀80年代瑞士發明家施密特發明了利用石版畫印刷的多色石灰石和具光敏特性的化學劑對照片上色的處理方法,稱為Photochrom,圖中是經Photochrom技術處理前後的照片對比。1920年以前的彩色照片絕大多數來自經Photochrom技術處理的黑白底片
下面的君士坦丁堡彩照的黑白底片均拍攝在1890-1900年之間。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雖已步入餘輝,但並不影響這座偉大城市展示她的古老、壯美和寧靜。圖為1898年的君士坦丁堡老城區地圖。
月光下的新清真寺。新清真寺坐落在金角灣南岸,面對加拉達橋南端,這座清真寺始建於1597年,由蘇丹穆拉德三世的妻子 薩菲耶蘇丹(Safiye Sultan)下令建造,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風景名片之一
從金角灣拍攝的新清真寺和岸邊的市場
1892年從加拉達橋南岸遠望佩拉區。加拉達橋位於金角灣的入口處,連接北岸的佩拉和南岸的君士坦丁堡老城區,歷經五次重建。第一座加拉達橋是1845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時期建造,圖中1892年的加拉達橋是第三座
加拉達橋北側遠望君士坦丁堡老城區。照片中可見橋南側的新清真寺,中間的高塔是巴耶濟德塔,原建於1749年的木製塔後被大火燒毀,這座85米高的石塔是1828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下令建造。新清真寺和巴耶濟德塔之間是建於1749年的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最右側是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從金角灣加拉達橋西側拍攝的南岸老城區,最高處的宏偉建築是蘇萊曼尼耶清真寺,由蘇萊曼一世在1550年下令修建,1557年建成,包括清真寺在內的四周宏偉建築群是當時奧斯曼帝國國家的象徵。此景也是君士坦丁堡最著名的風景名片。
夕陽下的金角灣、巴耶濟德塔、新清真寺和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噴泉,建於1728年蘇丹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位於託普卡帕王宮正門前,西側緊鄰聖索菲亞大教堂,它是一座土耳其洛可可式建築
託普卡帕王宮的正門帝王之門,帝王之門始建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的1478年,19世紀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在位時又以大理石覆蓋其表面。大門上方有貼金製作的兩位蘇丹的書法字跡(花押)和古蘭經經文
君士坦丁堡老城區的清真寺和街市,照片中男子大多頭戴紅色的菲茲帽,菲茲帽原本起源於摩洛哥,1829年在奧斯曼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的現代化改革中,將菲茲帽推行為帝國境內成年男子的標準帽,以取代傳統的頭巾
巴耶濟德廣場上的奧斯曼帝國戰爭部大門,南側緊鄰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作為帝國軍事中樞,這裡見證了奧斯曼帝國滅亡前爭求自身命運的最後掙扎。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戰爭部移交給伊斯坦堡大學,這座大門也成為伊斯坦堡大學正門
舊土耳其裡拉500元紙幣的背面圖案就是伊斯坦堡大學正門
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內部
位於老城中心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和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之間的科卡希南帕夏建築群
巴耶濟德廣場附近的街頭理髮師,這裡也是街坊們聊天的好去處
君士坦丁堡老城區中心售賣饢等食品的攤位
從金角灣深入內陸的西側遠望東側海灣入口方向
斯庫塔利的街道。斯庫塔利現為伊斯坦堡於斯屈達爾區,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一側,正對君士坦丁堡老城區,原名克裡索波利斯,12世紀改名為斯庫塔利
斯庫塔利的街道。當時這裡是君士坦丁堡城牆外重要的居民區和各宗教的墓葬區
斯庫塔利地區正在修建的一條通往穆斯林墓地的道路,道路兩邊種滿了柏樹
費內巴切海岸的燈塔。費內巴切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交匯處的亞洲一側
君士坦丁堡北側的如梅利堡壘。如梅利堡壘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狹窄處歐洲一側的山丘上,它最早是在徵服君士坦丁堡之前的1492年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建造,用於阻擋圍城戰時來自黑海方向的君士坦丁堡援兵
多爾瑪巴赫切宮。多爾瑪巴赫切宮位於金角灣北側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側的海岸邊。由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1843年下令興建,1856年完工,用於製作金箔裝飾宮殿消耗的黃金就有14噸重。在1856年至1889年以及1909年至1922年間它是奧斯曼帝國的主要行政中心
1897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1930年「伊斯坦堡」成為這座城市唯一的官方名稱,取代了傳統的「君士坦丁堡」,雖世殊時異,這些照片中的建築場景多數保留至今,當你在目睹和觸摸這些歷經千百年的磚牆壁壘時,歷史與文明的傳承就在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