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家號作者筆大如椽原創並發布。
安迪 安德魯斯在《上得天堂,下得地獄》一書中曾說過:「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另一次是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我羨慕有的人愛情旅行雙豐收,而我則是既然沒有愛情的眷顧,不如就保持自己在路上,去體驗全世界的微風。今天帶大家領略的就是伊斯坦堡風光。
剛剛有說到伊斯坦堡,最先回憶起的是那抹藍色,你一定聽說過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也是人們俗稱的藍色清真寺,這個暱稱其實是因為牆壁上的伊斯尼克瓷磚反射的太陽光線,使整個清真寺內顯示出藍色光彩而來。伊斯蘭教在土耳其是絕對的主流,國民有96.5%是穆斯林,基督教信徒僅僅佔到0.3%,剩下的人口要麼信奉其他宗教,要麼就沒有信仰。
寺內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聖龕,聖龕右邊有一個美輪美奐的講道壇,在星期五午間及宗教節日,阿訇會在此講道。無論清真寺內多麼擁擠,任何人都能夠看到及聽到阿訇講道。前面提到藍色清真寺,建起了外形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就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兩棟宏偉的建築遙相呼應,成為伊斯坦堡落日餘暉下的壁紙美景。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被稱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有近1500年的歷史了,是唯一一座由神廟改為教堂,由教堂改為清真寺,後又改為教堂的建築。
教堂內的馬賽克壁畫更是不可錯過的亮點,這些馬賽克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穌、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馬賽克,布置的相當華麗。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徵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中林、祭壇、聖章、祭典用的器皿一句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宗教意義。
1935年2月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市民開放。從這兩座偉大的宗教建築的歷史變遷,我們也瞥見幾句伊斯坦堡宗教文化的嚴格。從東正教轉為伊斯蘭教宗教在伊斯坦堡,或者說是君士坦丁堡的變化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成分。然而特別的是,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革和洗禮在伊斯蘭教統治下的伊斯坦堡,依然是一座自由奔放的城市,很少會在街頭看到女子包頭巾、蒙面紗。
在這座城市中你可以感受到來自人心的熱情,也可以感受到源於宗教的克己,這不是矛盾,而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伊斯坦堡是一個很值得去的城市,除了威嚴的宗教文化,還有它獨特的美食魅力,下一期,我將繼續帶大家領略伊斯坦堡風光,繼續為你解釋這一抹藍色之美。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