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在深圳知名自然教育講師馬海鵬的帶領下,活動走進西貢、鶴藪等自然古村落,探訪這片山海之間最年長的古樹「原住民」。
▲聽馬老師講古樟樹爺爺的生命傳奇。
在有趣的「種子」分組遊戲之後,活動第一節課在西湧社區西貢村的古樟樹下「開講」。被尊為「大鵬半島樹王」的西貢古樟是國家一級保護的古樹,樹下石銘牌上有著它的名片:編號440307583,樟樹,樹齡565年,2015年9月。「樟樹爺爺估測樹齡約570歲了。」馬老師跟大家介紹了古樹年齡的測算方法、古樹如何分級保護。指著樹上的廣東隔距蘭、伏石厥類等其他植物,馬老師告訴大家:「樟樹爺爺的大樹冠也是鳥兒和昆蟲的家,小鳥們吃了其他植物種子,在拉粑粑的時候將種子留在了樹上,它們也就將家安在樹幹上了。」
撿起古樟樹掉落的紅色葉子,大家好奇地聞一聞樟葉的味道,還觸摸了樟樹爺爺沉澱了生命蒼桑的粗糙的「皮膚」……見證了數百年歷史的古樹像一本厚重的自然之書,等待著我們去讀懂它們的生命密碼。
▲探訪西貢河。
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之地的西貢村溪流環抱,隊伍沿著剛完成整治的河道,前往探秘西貢河。這一道小小的溪流,便有著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呈現:美鳳蝶和報喜斑粉蝶前來引路,水蜘蛛、紅蜻蜒伴著山澗清泉的歌聲嬉戲,正孵育著200多個寶寶的螳螂卵鞘,高大的血桐樹與了不起的「落地生根」,還有一片火山巖暗藏了大鵬半島1.45億年前古火山的故事……
長在沙灘上紫色馬鞍藤不是牽牛花,防風能力超強的木麻黃也不是馬尾松……活動還走進西湧沙灘,了解木麻黃等海灘防風植物的生存智慧。原來,為減少吃風力、增強抗風性能,木麻黃的葉子已退化為鱗片,附著在它細長而下垂的小枝上。
▲認識木麻黃的防風生存智慧。
如今,沙壩上那一大片木麻黃防風林中,有的依然挺立,有的卻只有光凸凸的樹幹……這片在2018年遭受過超強颱風「山竹」重創的防風林,將結合這場颱風記憶,規劃成生態科普教育點。
這也是對西湧人敬畏自然精神的傳承。西湧位於大鵬新區西南部,由8個自然村組成,因臨海而居屢遭颱風侵襲,為了防颱風,當地華僑從海外帶回香蒲桃林樹苗,精心培育,形成防風林。位於沙崗村南西路邊的這片面積約250畝香蒲桃林,已成為珍稀的亞熱帶香蒲桃林群落。因其樹木繁茂,遮天蔽日,如蚊帳一樣密實,又名「蚊帳山」。其中,南西路邊便有數棵一二百年以上的香蒲桃、潺槁樹等古樹。
▲走讀生態西湧。
如今蝶變中的西湧片區,西湧社區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僑城深東集團聯手,共同打造這張亮麗的濱海旅遊名片。西湧作為大鵬新區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的重點區域,新區將保護山、海、林、田、湖、沙、島生態共同體,踐行生態安全、全域旅遊、社區共生的發展策略,加快規劃建設成「超一流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
當天下午的活動,在如今的南澳廉潔民俗文化館、建於1951年的鶴藪小學門前「上課」。活動邀請大鵬本土人文研究學者陳保元主講。作為高級工程師的他也是大鵬本土知名作家,著有南澳旅遊資源圖志、大鵬本土文化概要等著作。
「鶴藪小學前身是鶴藪書院,原為私塾。1951年在現址興建的鶴藪小學,1961年搬遷至沙崗,改稱西湧小學。」陳老師表示,西湧有山有海、古村古樹眾多,至今留傳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人文故事,也留下東縱遊擊隊的不少紅色足跡。
▲陳保元老師講述西湧人文故事。
在2000 年9月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西湧口遺址,是大鵬半島上發現的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的早期遺址,目前雖因發現遺物數量極少,沒有像大鵬鹹頭嶺遺址一樣被保護起來,但也是西湧早有人類居住的歷史記載。
相傳,大鵬所城最初選址在南澳最南端的西湧。在新屋村附近,便有明代洪武年間開築的大鵬所城遺址。在該村東面的狂芒上山頂,還有一個「南澳明舊大鵬墩遺址」。而西湧片區因大鵬所城最初選擇在此,也被稱為「南門頭」「老大鵬」「舊大鵬」等。
▲跟著噹噹老師參觀鶴藪古村民居。
在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曾將一些重要的設施設立於此,如《南方日報》的前身《前進報》,當年便在西貢村譚仙古廟設有印刷廠;而南社村曾是東江遊擊隊的重要活動地點,遊擊隊曾在此設立有醫院、報社、兵工廠、辦公場所等。
約570歲的古樟樹,流水涓涓的西貢河,河道上飛舞的美鳳蝶、紅蜻蜓,長著的葉子像大象耳朵的血桐樹,有毒的海芋,能抗颱風的木麻黃,還鶴藪小學及講故事的陳保元老師……孩子們將當天走讀活動的所見所聞,分組共同手繪了自己心中的西湧生態人文地圖,並進行了活動分享。
▲手給西湧生態人文地圖。
來自大鵬的女孩鍾欣妍表示,本次參加大鵬自然課堂活動,最喜歡古樟樹,特別是它葉子香味非常獨特,可以做成了樟腦丸驅趕害蟲。而來自葵湧的小女生周琳萱展示了一路記錄下來筆記,高興地說:「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日記內容了!」
▲分享活動成果。
「原來,藪是聚集的意思,鶴藪就是白鶴喜歡聚集在這一塊地方!」12歲的徐韻希從小在鶴藪村長大,聽了陳老師的講述之後,她激動地說:「今天終於知道鶴藪村名字的由來,還有參觀了鶴藪小學裡的南澳廉潔民俗文化展,才知道西湧這麼有文化!今天,我重新認識了西湧鶴藪村這一片土地,作為西湧人,我感到很驕傲!」
內容來源 | 晶報APP
記者 | 陳碧霞
攝影 | 安迪
編輯 | 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