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逸凡當年「一個人的畢業照」,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她在網絡上爆紅
薛逸凡的師弟、北大古生物學2016年畢業生安永睿,成為北大該專業本屆的唯一畢業生。
法制晚報訊(記者 明廷寶)兩年前,穿著白色襯衣、頂著黑色學士帽的薛逸凡似乎還沒來得及笑一下,四年的大學時光就在相機的咔嚓聲中畫上了句號。鏡頭前嚴肅拘謹的薛逸凡沒有想到,就是這張一個人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讓她幾天之內成為熱門人物。
「今年6月份拍畢業照的時候,我也是一個人。」薛逸凡的師弟、北大古生物學2016年畢業生安永睿,成為北大該專業本屆的唯一畢業生。
每年只有一個畢業生的低頻率,讓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到今年,其實已是「六代單傳」。古生物學生為何如此「珍稀」?古生物專業出路在哪?冷門專業是否需要堅守?又是一年畢業季,薛逸凡告訴法晚記者,「古生物學出來的同學目前在很多行業都有,前途不差。」她希望,有一天古生物和其他小眾專業再被提及,人們能不再以獵奇標榜。
而她如今已經修完了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的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目前被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信息學博士專業錄取,從下半年開始帶薪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前途被看好。
北大「網紅」
曾拍一個人的畢業照 已在美國成準博士
當《法制晚報》記者時隔兩年之後再找到薛逸凡時,她已經修完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計算生物學碩士課程,成了準博士——4月14日,薛逸凡正式選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學作為她的博士專業,研究方向為癌症信號網絡,從下半年開始將攻讀博士學位。
談及兩年前的網絡爆紅,薛逸凡自言難忘,「一個人的畢業照」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自己頻繁見諸報端,到現在都覺得意外。當時為了附和父母來個畢業留念,為不顯無趣才隨手PS了一張圖書館前的「合影」。沒想到的是,這一曬,引來了同學和外界如此大的興趣。
面對採訪,薛逸凡不下百次回答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古生物這樣一個生僻專業,有沒有考慮過就業?」
「就是特別想學這個專業,我來元培學院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圓兒時對古生物喜愛的夢。」薛逸凡對古生物的興趣,簡單又執拗。
「珍稀」專業
2008年創立至今 古生物學「六代單傳」
與薛逸凡類似,本屆畢業生安永睿也是個十足的古生物迷。他從小就喜歡地理、化石方面的知識,樂此不疲。
為什麼讀這個專業的學生如此之少?作為古生物學本科專業設立不久後選擇就讀的學生,薛逸凡認為這可能與大家對這個學科的了解不足有關。「即便在北大,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古生物學專業,在很多同學認識當中,這個專業跟考古專業差不多,以後賺的肯定不多,成為女博士、女學霸戀愛都難。」
「大家可能比較喜歡就業面寬的專業,就像很多人從事經濟金融一樣。」劉樂也是古生物學畢業生。他分析,古生物學暑期時常需要頂著高溫去野外採集化石,看起來會比較累,應該也是就讀人數少的原因之一。
「一人一個專業,交際會相對較少,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閉塞無聊吧。」安永睿說,古生物學專業和北大地空學院一起上課的機會最多。在北大地空學院,一個年級50來個人,女生往往不到三分之一,確實,工科加冷門讓他約會女生的餘地不是很大。
事實上,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的畢業生都是一個,目前已是「六代單傳」。「我畢業之後,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安永睿透露。
有所不同
學生在各個學院學習 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據法制晚報記者了解,薛逸凡、安永睿等能夠一人「獨享」一個專業,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有關。據了解,元培學院作為北大第一個非專業類本科學院,通過對學生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學習制度上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模式。
「通俗地說就是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到了高年級學生再結合個人興趣與規劃選擇具體專業。」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大古生物學專業從設立之初,就從學科交叉角度設計了全新的培養方案。
安永睿說,作為跨學科專業,修讀古生物學意味著他們既要修地質學的專業課,還要修生物學的專業課,所以元培學院本身並不開課,他們要到在各個學院的課堂上學習,「比如植物生物學要和生命科學學院的同學一起,生態學要和城市環境學院的同學一起,沉積巖石學則要和地質系的同學一起……」至於課堂人數,少的時候十幾人,多的時候能有上百人,從來都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當然,薛逸凡和安永睿也能感受到一人一專業的幸福。「元培每個專業都設有課程指導老師,而且因為我們專業人少,所以跟專業負責老師的聯繫較多。如果有問題上報,老師們也比較重視。」薛逸凡本科關於「魚龍」的畢業論文能夠發表在美國一家權威業內期刊,多少得益於此。
安永睿欣喜於古生物學專業彈性靈活的課程安排、自由探索的無限樂趣。「每學期開始階段都會和指導老師有比較深入的交流,在課程選擇和研究方向上能夠靈活調整;有什麼好的科研項目,學校在經費、指導上支持力度很大。」
此外,古生物學在科研方向上空間較大,「我很享受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