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班級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一排排一列列排列整齊的桌椅,而實際上孩子們除了「排排坐」,還可以有其他的排座位方法,而我國的很多學校也逐漸開始吸收這些國外花式排座位法方法,其中普遍得到教育界認可的,有以下4種排座位方式:
一、分組式
這種排座位方法最大的優點就是讓孩子們形成各自的學習小組,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上可以做到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小組之間進行競爭的形式來增強孩子們之間的合作競爭意識,增強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並以此來促進孩子更加努力的學習,讓學習變成一種比賽和遊戲,增強班級的學習氛圍。
而這種方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這種方法要求老師在給孩子們分組的時候,要對每一個孩子的情況掌握清楚,保證同組之間的孩子們關係是和諧互補的,同時各個小組之間的學習實力也要大致相近,不然將學霸分為一組學渣分為一組,這樣的分組就成了成績歧視,而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了。
二、半包圍式
這種排座位的方法給了老師極大的發揮空間,讓老師可以在整個教室的中間盡情的揮灑教學熱情;同時孩子們的情況也會被老師盡收眼底,從某種意義上每個孩子都是第一排,不存在被別的孩子擋住而讓孩子有做小動作的可能性;同時這一類的班級中也很適合老師鼓勵孩子們上臺擔當老師的助教,給其他孩子講解一些問題,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而其缺點則是由於這種模式佔地比較大,因此只能適合人數少的班級使用,對於人數多的班級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是坐不開所有學生的,因此客觀局限比較大。
三、全包圍式
這種模式與半包圍的排座方式類似,但卻做了進一步的改變——讓學生們排成一圈把老師圍起來,要與這種模式下學生們離老師更近,所以老師可以進一步的看清孩子們的臉上的表情,孩子在學習上有任何疑惑,老師都可以第一時間的給予解答和反饋。
但這種排座方式讓老師沒有了講臺和黑板,因此往往只適合一些不需要板書的課程;同時這種全包圍的做法決定了總有一部分學生要坐在老師的背後。
會議室式
這種方式的排坐讓學生們面對面,其好處在於老師講課的時候可以在學生們背後繞行,不會被學生的書本擋住視線,所以可以有效的看清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態;同時這樣的排座方式,也有利於學生們更好的合作學習。
但其缺點就在於後排的學生由於離講臺較遠,而像普通的排座方式一樣看不太清老師的板書;另一方面對於學生的成長發育來說,這種側著上課的學習方式也的確是不利於孩子們的身體成長。
不同座位適合不同孩子
不過這些座位雖然各有各的好處,但是也各有各的弊端;再加之這些排座方式無論如何都要比傳統的方法更加的佔用空間,因此從現實角度出發,也是為了穩妥起見,絕大多數學校還是採用最普通的排座方式,而班級中的不同座位又往往適合不同的孩子,因此想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好給孩子提供一些比較合適的座位。
一、第一排適合調皮搗蛋的
有的家長認為第一排是學習的最佳位置,但其實這話並不完全對。因為第一排恰恰就是老師的視線死角,第一排的孩子如果有學習上的不解,老師是不能第一時間給出反饋的。但如果孩子有調皮搗蛋的行為,那麼在第一排有任何異動都可以被老師第一時間發現並且制止,第一排其實最適合對調皮搗蛋的孩子規範紀律而不是適合學習。
二、中前排最適合學習
而學習的最佳位置其實是中前排,史丹福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座位」研究:實驗要求510名學生從一間教室的110個座位裡找出最適合學習的位置,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前排靠中的位置,主要集中在2~6排,以3~5排尤其之多,學生們普遍表示,這個區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黑板上的內容,能獲得更多和老師交流的機會,是學習的黃金座位區域。
三、邊邊角角適合學霸
當而除了以上這些靠前的位置,靠後排也並不一定是差生的聚集地,對於一些成績特別好的孩子來說,他們在上課的時候是很少有收穫的,因為老師上課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而困擾這些學霸們的這往往是一些偏難怪題,因此他們需要的並不是老師的講解,而應該是在遠離老師單獨的在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自己學習,對於這些學霸來說邊邊角角反而是最好的學習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