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科技期刊資料庫價格連年走高,部分出版商全文資料庫的價格連續多年以百分之十幾的幅度上漲,以中科院、北大為首的圖書館採購國外科技期刊的經費已經連續多年大幅度上漲,在個別國外壟斷出版商的「要挾」下,面臨集體「斷糧」。
中國學術機構遭遇「學術壟斷」
在一些公共圖書館,學術期刊並非採購重點,因為這類專業的電子資料庫並無多少讀者青睞。然而,在各大學術機構,科技期刊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關係到國內學術向和國際最新學術走向的接軌程度。
「中國高校去年一年,僅在Elsevier一家出版商,購買資料庫的花費已經達到了2600多萬美元」,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說到。「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採購Elsevier資源的總體價格在過去三年已經增長了48%,按出版商的漲價需求,未來三年還要再漲價48%。」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介紹。
北大圖書館館長朱強繼續提到,「08年北大採購Elsevier科技期刊資料庫的花費是54萬多美元,到了09年漲到了57萬多美元,到了2010年又是61萬多美元了。這樣的漲幅,遠遠高於國家對教育科研經費的投入增幅,連北大這樣國家大力支持的科研機構都無法支撐,更不要說欠發達地區的大學了。」
據悉,目前全國共有197家大學、機構購買Elsevier的期刊資料庫,但都面臨了從9%—22%不同程度的漲價,平均漲價幅度達到18%。對此,多家學術科研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如果個別國際出版商再利用壟斷獲取暴利,不針對中國的國情予以協商,不排除停訂那些非常不合理漲價的資料庫。
33家機構發「公開信」呼籲抵制漲價
雖然中國科研機構面臨「斷糧」困境,但個別國際出版商的態度卻是異常強硬的,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國用戶使用其全文資料庫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歐美發達國家的篇均水平,因此要求通過連續的大幅度漲價來實現這個目標。對此,以中國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為首的33家主要圖書館日前聯合發表《致國際出版商的公開信》和《致中國科技文獻讀者的公開信》,公開反對個別出版商大幅度漲價行為,呼籲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審稿專家、顧問的專家學者向出版商施加影響。
「個別出版商完全不顧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實,說中國的GDP已經世界第二了,是個世界經濟大國了。但人均GDP呢?我們的科技教育還處於初級階段,科研經費完全沒法和哈佛、劍橋這些學校來比。」朱強說。
朱強說,但是,個別出版商看到中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致使機構和大學不會輕易停止訂購,避免影響科學研究,因此,個別出版商也就藉此採取強硬態度。
據了解,2008年中國高校圖書館也曾形成採購聯盟,共同抵制資料庫大幅度漲價,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媒體曝出有大學因不堪過度漲價而停訂學術期刊。
「按這樣超過任何經濟現實的漲價幅度,文獻採購經費鏈條必然崩潰。即使我們現在可以停訂其它出版社的科技期刊資料庫來壓縮成本,但妥協一時無助於科技信息資源的可持續保障,而且可能帶來其它出版社的跟風效應,未來又怎麼辦呢?因此,必須重建合理、多贏和可持續的科技期刊市場!」張曉林說。
背景資料:世界名校縮減採購經費
2003 年開始,針對Elsevier電子期刊的漲價和捆綁式銷售,全球多所大學採取了抵制行動通過以上抵制行動,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馬裡蘭大學等退出了捆綁式銷售或取消了部分期刊訂購,臺灣地區也爭取到增加撤訂或換刊以及印本贈送。
一份調查數據顯示,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世界名校倫敦大學、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大學等科研機構已經對館藏期刊採購經費進行了4%—15%等不同程度的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