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五月」是陰盛陽衰之月,「陰盛陽衰」和古代「男權文化」相違背。《後漢書·禮儀志》記載了仲夏陰盛陽衰的情況:「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
五月又有「惡五月」之稱,《天津志略》云:「又諺稱是月為『惡五月』。」《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古俗有五月五日出生之孩不利父母。
既然五月是惡五月,怎麼才能「避惡」?古人通常利用闢邪之物來除惡氣。
國內許多地方都五月端午避災害去瘟神的風俗,《晉縣誌》:「五月『端陽節』,人各戴艾葉,食角黍,饋鄉鄰以敦和睦,祭瘟神防疫。」《固陽縣誌》:「五月五日,門口插艾枝、貼五雷符,以避災害。」
古人很注重闢邪之物的利用,最常見的是把闢邪之物用作門飾,驅除惡氣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時期。《後漢書》記載:
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夏人、商人、周朝人和漢朝人分別在門戶上懸掛 「葦茭」、 「螺首」 「桃木」來止「惡氣」。
端午之日,魏晉人喜歡用艾葉懸戶,《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懸掛艾葉的風俗一直影響到後人,《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端午節的情況,說: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薄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粽子、五色水團、蔡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遮遞相宴賞。
後世亦多多懸掛符紙等物,《順天府志》記載端午節的情況,說:「家各懸五雷符。」
《萬全縣誌》:「家家於門前插艾,貼五雷天師符,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