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為惡月,端午節門前一定要懸掛此物,以鎮災闢邪

2020-12-20 張家公子名無忌

古人認為「五月」是陰盛陽衰之月,「陰盛陽衰」和古代「男權文化」相違背。《後漢書·禮儀志》記載了仲夏陰盛陽衰的情況:「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

五月又有「惡五月」之稱,《天津志略》云:「又諺稱是月為『惡五月』。」《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古俗有五月五日出生之孩不利父母。

既然五月是惡五月,怎麼才能「避惡」?古人通常利用闢邪之物來除惡氣。

國內許多地方都五月端午避災害去瘟神的風俗,《晉縣誌》:「五月『端陽節』,人各戴艾葉,食角黍,饋鄉鄰以敦和睦,祭瘟神防疫。」《固陽縣誌》:「五月五日,門口插艾枝、貼五雷符,以避災害。」

古人很注重闢邪之物的利用,最常見的是把闢邪之物用作門飾,驅除惡氣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時期。《後漢書》記載:

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夏人、商人、周朝人和漢朝人分別在門戶上懸掛 「葦茭」、 「螺首」 「桃木」來止「惡氣」。

端午之日,魏晉人喜歡用艾葉懸戶,《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懸掛艾葉的風俗一直影響到後人,《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端午節的情況,說: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薄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粽子、五色水團、蔡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遮遞相宴賞。

後世亦多多懸掛符紙等物,《順天府志》記載端午節的情況,說:「家各懸五雷符。」

《萬全縣誌》:「家家於門前插艾,貼五雷天師符,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也。」

相關焦點

  • 民國時端午節比吃粽子更為重要的掛艾草 不分男女全家洗浴闢邪
    農曆五月,因天氣炎熱,被視為「惡月」,而端午更是被成為「惡日」,人們認為這天「五毒醒,不安寧」。所以要在端午節這一天採取一系列的驅除瘟疫,躲避毒瘴的行動,千百年下來便也成為了端午節的重要習俗,這在以前可比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大夫更為重要。
  • 為啥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
    五月五端午節又要到了,記得小時候家長都會提前一天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可這究竟有什麼講究呢?我們來一起看看~為啥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其實從古詩句中就可以清楚了解到,端午五月五,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
  • 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時間:2020-06-25 11: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你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 棗視頻|這,才是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爸爸媽媽們請別忘記給孩子講一講屈原的故事,講一講端午節的風俗和由來~端午節來源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稱為五月節、端陽節、午日節等;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 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獨特習俗,又有哪些延續至今
    說起為何要過端午節,可能最多回答是: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大家為了保護他的屍身,所以向江中拋入粽子引開魚蝦。然而其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在上古時期,人們以「龍」為圖騰,所以當時所謂的「端午」,就是用來祭祀龍祖的節日。
  • 這一天的很多習俗是用來闢邪的,看看有哪些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們迎來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這個節日的故事。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在先天八卦中,最上面的是乾卦,乾卦中的六爻均為陽爻,易經中將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而「端午」正是乾卦中的第五爻,為「九五」,爻辭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此為易經中最吉利的爻辭。古人在這一天通常會做一些闢邪的事。在他們看來在這一天闢邪,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身體健康。
  •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有何作用?原來是這樣的
    傳統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首先會想到吃粽子,划龍舟,飲雄黃酒等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每到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掛艾草和菖蒲,農村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
  • 農曆五月初五的禁忌
    正文共1668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這種俗信是怎樣形成的呢?農曆五月初五是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這個節日俗稱"惡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菖蒲、佩茱萸以闢邪,薰蒼朮、喝雄黃酒以避疫。
  • 端午節為何要佩香囊,掛艾草,驅五毒?這些民間開運風水習俗禁忌不能...
    點擊播放 GIF 0.4M古時候,端午節被人們認為是「毒日」、「惡日」、「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驅除五毒之害」,這些信仰長期在民間流傳香囊內所裝物各有不同,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以及各種中草藥、香料等。香包的形狀、圖案很有講究,與年齡、性別都有關係,一般適合小孩子的香包圖案是各種動物,比如老虎、兔子、鳳凰、雞、小狗等。五、端午泡澡,健康闢邪端午節的午時,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 端午門口慣掛艾草菖蒲 民間視其為防疫驅邪靈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而如今的端午節似乎除了粽子,也就只剩下菖蒲和艾草這點點綴了,濃鬱的香味隨風飄進屋內,那就是經久不衰的時節味道。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端午節的由來歷史故事 端午節傳統習俗習俗有哪些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  那麼,在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背後,承載著怎樣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內涵?我們今天過端午節,它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和鹹鴨蛋?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和寓意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鹹鴨蛋?說法一:端午節是祭地、祭水,必須用陰性的祭品來祭祀,禽類腳爪為四爪,為偶數,根據古人的分類觀念,偶爪類動物屬陰性動物,再者,鴨子是水上動物,水中動物一般都視為陰性動物。
  • 把「惡月」過成「端午」,就是中國人對困難最硬核的表達
    前方高能,惡月來襲要解這道題,或許我們應該從端午的原點說起。「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的起源一直以來眾說紛紜,除了流傳最廣的屈原說,還有迎濤神說、龍的節日說、惡日說和夏至說,大抵這五種說法。
  •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凡是中國文化人也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之一。至於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也因地區不同而呈現出多樣性。於是,聞聽此消息的川人紛紛效仿才逃過滅門之災。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這天,人們就習慣的早早起床扯回數根艾草和菖蒲掛在門邊。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妻子六點鐘就出門去扯陳艾和菖蒲,從官田村四社一直找到西林村三社的山上,往返五公裡左右才尋得一些艾草、菖蒲、夏枯草等。出門晚了的那些人還是空手而歸嘞。現在為何如此難找這些「端午草」?